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道德养成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要遵循道德养成的内在规律,要符合一定社会的规定性。在青少年早期以真、善、美的感性认知为主,加强对青少年道德情感、意志的培育和呵护;中、后期要注重道德理性、价值教育,通过引导青少年自我教育,积极进行良好道德行为的塑造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也要把握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把家庭的激励、正面教育与学校的认知教育以及社会的规范教育等多方面紧密结合,为青少年道德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青少年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军 《甘肃教育》2013,(20):29-29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3.
王有文 《教师》2011,(3):10-11
养成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通过知、情、意、行,旨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切实加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5.
传媒文化借助现代化的传播载体以及娱乐化的文化内涵和商业化的营销手段,蚕食着主流文化原有的空间,道德理性、审美价值、理想深度和人文关怀等为内核的文化内涵不断弱化,在这种传媒语境下,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免疫养成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免疫养成教育就是通过社会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使青少年学会并实践认知媒介、评判媒介、调控和利用媒介,培养他们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高尔基说过:"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社会现实也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使人终身受益;沾染上不良习惯会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隐患。初中这个阶段,正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抓住教育的良机,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中学德育的主要根基。一、什么是养成教育1."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  相似文献   

7.
养成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通过知、情、意、行,旨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1.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律精神。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个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进程就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在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儒家强调“反求诸己”,在内心世界上下工夫,实际上就是要求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完善自己,发扬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道德教育就会失效。青少年要养成自身的自律精神,就必须遵循以下两点:一是学习和行动的统一。二是持之以恒。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要比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的养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网络时代,养成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青少年学生在网络时代如何发展、如何“扬弃”地对待网络及其影响,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这是叶老对教育的德育性最本质的诠释。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网络时代使青少年学生的养成教育卓有成效,进一步提高民族的道德素质,成为学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谓青少年的养成教育,从广义上说,就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协同教育和影响,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  相似文献   

10.
朱冬梅 《文教资料》2007,(23):164-165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在他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中,他所提出的如道德养成教育要及早实施;通过道德行为的反复训练培养儿童的德行,使其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充分利用榜样的教育力量;对儿童的道德养成教育应宽严适时、得当;辩证地运用奖励和惩罚进行教育的原则;自主性教育原则等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责任感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责任感的基础上才能架构整个道德体系的各种元素,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道德。青少年在网络聊天中存在着一定的责任感淡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的责任感淡薄;对他人的责任感淡薄;对社会的责任感淡薄。要解决青少年网络聊天中责任感淡薄的问题,相关的应对策略有:加强技术监管,净化网络聊天环境;重视知情意的培养,促进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内化为青少年的德性;注重网络聊天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推进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外化为青少年的德行。  相似文献   

12.
王丽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241+243-241,243
目前,在青少年的国民性养成教育上,家庭教育旨在以亲子关系互动为基础,培养其个性与习惯,学校教育以师生与生生互动相结合,主导着青少年的价值选择与判断.以青少年的养成教育视角思考国民性培育,旨在思考国民性对养成教育的积极因素,寻找其对今天青少年养成教育的有益补充,最终使青少年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和成熟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3.
调查显示:我国中东部地区青少年性犯罪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其共同的原因除了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更多的源自性教育的缺失。因此制止和预防青少年性犯罪要从源头抓起,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立体防御系统;启动青少年自我免疫、自我保护系统;弘扬网络道德、构建绿色网络空间;调动法律矫正和治理作用。使青少年安全度过“青春躁动期“和”心理断乳期”,获得良好的性心理认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修养。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是养成教育的黄金时期。养成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贯穿于整个小学的教育阶段,要抓住这个宝贵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好的品格都是建立在良好的习惯上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切入点。根据小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同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重点培养小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以及学习习惯,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容忽视,特别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的今天,如果学校不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就可能在日益开放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我,出现道德教育缺失。 学校要重视以德治校,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突破点、以严明的校纪为保证,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爱国主义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和校园文化的优势,以课堂渗透为主渠道,形成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法纪教育为重点,以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余南民 《安徽教育》2011,(11):46-47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管理等种种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过程的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在青少年阶段,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法制观念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其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家庭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推动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多元和价值冲突的道德困境,人格教养意义凸显,良好的道德人格既可以抵御各种不良社会习气的外在诱惑,又可以在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冲击下保持人的内在品性.而人格教养的重要方面就是精神空间的去蔽与敞开.即通过教育和环境的熏陶去除青少年心日中过于自我化、性情化和功利化的东西,敞开个体的心灵世界,在自我悦纳的同时并悦纳他人,达到个体与类的统一,进而达到与世界整体的统一.具体的实现途径包括:提高道德教育的层次、追寻教育的本体;引导、培养青少年读书、读好书;重视闲暇教育等.  相似文献   

19.
养成教育主是要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养成意识,以达到培养其主体能动性和主体人格的目的,使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道德实践活动的自觉践行者。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学生素质如何,将会对未来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就更要注重加强养成教育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道德自我认同感是一种关于个体如何思考自身以及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道德自我概念,关系到个体对"我是什么人以及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思考与定位。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建构是道德主体通过内化、社会交往和对话活动,把外部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内部的主体观念的一种主动过程。因此,青少年道德认同感的形成要受到个体认知水平、人格特征和自我价值观,以及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共同制约。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现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行与知的分离,这使得处于人格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着严重的道德认同危机。因此,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我认同感首先要提高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大力提倡主流道德文化与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有效地促进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