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教材,并应教学需要写了一篇《我写晋祠》。16年后,1998年又有一篇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中学教材。许多教学刊物希望能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觅渡》的写作,以作教学参考。 这篇文章和《晋祠》不同,《晋祠》是写景,《觅渡》是写人。《晋祠》中的目标是怎样发现自然美,表现自  相似文献   

2.
晋祠的古典建筑有“三绝”,自然风景有“三美”,我认为《晋祠》的写作语言也有“三美”。一、形象美苏联文豪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贫乏、空洞、抽象的语言会使描绘的事物暗然失色;丰富、生动、具体的表达却能让写作的对象锦上添花。梁衡同志在《晋祠》的行文上,正是  相似文献   

3.
我《觅渡》     
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教材,并应教学需要写了一篇《我写晋祠》。16年后,1998年又有一篇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中学教材。许多语文刊物希望能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觅渡》的写作,以作教学参考。这篇文章和《晋祠...  相似文献   

4.
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三册《难老泉》一文,在介绍晋祠时有这样一个复句:当初也许规模并不很大,经过北齐高欢父子在这里起楼阁、筑池馆;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写了《晋祠之铭并序》碑;宋仁宗赵祯又在晋祠西端为叔虞的母亲邑姜修了宏伟壮丽的圣母殿,一代一代  相似文献   

5.
问:晋祠在哪里? 答: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距市区约二十五公里,祠建在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参见《中国名胜词典》一二七页,《文史知识》一九八四年第二期《晋祠与“翦桐封弟”》)《晋祠》原文开头“从山西太原市西行四十里”似不太准确。  相似文献   

6.
写晋祠的作品,中学语文课本上有《晋祠》、《难老泉》。两篇文章题材略有不同,体裁更是有别,但都各尽其妙。这里向同学们介绍请代刘大櫆的游记散文《游晋祠记》。刘大櫆(1698—1779),和方苞、姚鼐,戴名世同是清末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他为文以才气著称,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游晋祠记》是他的著名游记之一。文章第一段,先点明地理位置,周叔虞祠在“太原之西南八里许”。然后以祠为支点,用“西”、“东”、“南”几个方位词统领,简洁地交代了晋祠的概况。接下来,详细地描  相似文献   

7.
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散文《晋祠》,当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并应教学需要写了一篇《我写〈晋祠〉》。16年后,1998年又有一篇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许多语文刊物希望能再写一篇文章,谈谈《觅渡》的写...  相似文献   

8.
美哉,晋祠     
《晋祠》一文,开头即由如瓮倒悬的山引来涌出的清泉,又由清泉托现流水旁的参天古木;接着就指点出藏在这深山、筑在这水旁、隐在这老林之中的古晋名胜晋祠。晋祠,这劳  相似文献   

9.
课文《晋祠》《难老泉》都写列了晋祠及周围的景物,都用了描写的手法,由于文体不同,两篇文章有许多相异之处。 一、目的不同 两篇文章都对“圣母殿”的塑像进行了描述。在《晋祠》这篇说明文中,虽有形象生动的描写,但只需看清两个判断句,说明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四十二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真是巧夺天工。”夹在两个判断句中的,虽有些许描写,其目的却是为刻画晋祠光辉灿烂的文化,说明塑像作为文物的价值。作为游记散文的《难老泉》就不同了,它赞颂“不老的江山、不老的人民、不老的民族精神”,它的描写特点是:一,细致。《晋祠》中一句“形态各异”在这里变成了“有的像  相似文献   

10.
梁衡的散文《晋祠》存在一些问题:梁衡所谓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是错误的,《史记》无"剪桐封弟"四字,梁衡所谓的"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与《史记·晋世家》的明确记载相矛盾,树干劲直与偃卧矛盾,梁衡所谓"当年李世民就从这里(指晋祠)起兵反隋,得了天下"之说有问题,梁衡所谓"宋太宗赵光义,曾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在这里(指晋祠)消灭了北汉政权"之说是错误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历史事件的细节不真实、一些表述有缺陷、地点不准确等等,影响了《晋祠》的说服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吴伯箫同志的游记《难老泉》已被选入中师《阅读与写作》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引文有误,以致教师无法解说,吴文是:李白游晋祠曾题诗说,“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查《李太白全集》(王琦辑  相似文献   

12.
初读吴伯箫的《难老泉》,觉得它不过是篇普通的游记,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再读《难老泉》,感到它朴素、平实的语言,犹如一个梅花潭,不见底的蕴蓄在吸引着你;三读《难老泉》,才茅塞顿及,豁然开朗,看到的不只是难老泉,而是难老的晋祠、难老的太原、难老的山西,以及难老的社会主义制度。《难老泉》一文记叙了作者游览晋祠的经过。作者从重返山西的缘由和心情写起,介绍了山西省和太原市的过去和现在,然后写迎泽桥,过了“迎  相似文献   

13.
正天纵若龙《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唐太宗李世民撰并书。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刻,现存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9字。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并头下  相似文献   

14.
丁华问:《难老泉》是怎样自如地收放的? 《难老泉》是一篇游记散文。它容纳了深广的思想内容,展现了广阔的艺术画面。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有放有收、收放自如的灵活笔调。一放一收。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可作者却不从晋祠下笔,更不直接就写“难老泉”,而要从山西写起。写山西是一块宝地:双山环抱,双河滋润,大地富饶,人民英勇。然后由山西而太原。写太原古老而又美丽:盆地肥沃,瓦房密匝,墙高巷深,庭院几进;道路宽阔,高楼耸立,大桥宽平,烟囱林立,人群来往。再由太原而晋祠。写到晋祠必须过迎泽桥向南,沿西山山麓走五十里。最后才由晋祠引出了难老泉。作者犹如一位高明的向导,引领着我们一步步地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大到小地去逼近晋祠和难老泉。事实上,作者写山西、写太原、写晋祠,目的都在于为下文写难老泉张本。  相似文献   

15.
乡绅刘大鹏的遗著《晋祠志》是研究晋祠的重要参考文献,其中记载的戏曲史料是考察晋祠戏曲活动的珍贵资料。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晋祠祭赛与演剧活动,这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也可以得以印证;在长期的演剧过程中,晋祠祭赛演剧形成了摊派费用、置办田产、村社轮流多种筹费形式以保障演剧的可持续发展;刘大鹏本人只肯定戏曲的警世劝惩功能,对戏曲含有鄙夷之情,但又喜爱戏曲,陶醉于戏曲的声乐之乐中,戏曲观念相对比较保守。  相似文献   

16.
游晋祠记(清)朱彝尊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其曰汾东王,日兴安王者,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山下有圣母庙,东向。水从堂下出,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溉田千顷,《山海经》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水下流,会于  相似文献   

17.
《晋祠》是一篇精悍隽永,引人入胜的说明文。精悍隽永,首先来自饱满真挚而又含蓄蕴藉的感情,罗丹说过:“美丽的风景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的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看到了线条和颜色,自身不能感动人,而是渗入其中的那种深刻的含义。”《晋祠》的作者在模山范水,状物绘景时,不作枯燥“客观”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修辞现象:引用和比喻兼用。例如:①“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苦恼和喜悦,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到的。(《关于写文章》)②人们总是从不断犯错误中增长知识的,“吃一堑,长一智”,便是这个道理。(《说谦虚》)③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祠》)④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口占一绝》)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共五篇课文,六篇文章,其中一篇讲读课文是《人类的语言》;两篇课内自读课文是《晋祠》和《从宜宾到重庆》;另外两篇课文三篇文章则是课外自读:《说明文二篇》中的《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美洲“彩蝶王”》及《听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二酉是晋阳文化孕育出的历史文化名人,雍正二年取得进士,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任《明史钞》、《大清一统志》和《文献通考》纂修官,并校阅《明史》等史书。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对台湾的巡视。他在台湾巡察的两年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台湾社会安定的措施,受到台湾人民的爱戴与尊重。他为官清廉、敢于直谏,经常向皇帝上疏陈述时政,得到皇帝的赞赏和肯定。杨二酉晚年回到故里晋祠,对晋祠名胜有过不少建树。纪念杨二酉,对于当前先进文化建设、弘扬晋阳文化以及反对台独,促进台湾和平统一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