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普赖斯与科学史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赖斯是科学史定量研究的集大成者,而科学史定量研究亦是普赖斯学术研究的逻辑主线。科学增长指数规律是普赖斯科学史定量研究的起点,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对科学的好奇与思考、学术生涯早期在物理学与数学方面的积淀,以及从布拉格和帕金森那里得到的直接启发。从“科学是‘印纸中心’的累积活动”这一基本认识和假设出发,普赖斯继承并发展了基于历史统计的科学史定量研究方法,形成了“普赖斯三定律”。与此同时,普赖斯利用“科学引文索引”探秘科学论文的网络结构,描绘了从知识基础走向知识前沿的科学发展整体图景,开启了基于科学论文的引文分析主流方向。普赖斯既是科学史定量研究方法的积极宣扬者,也是富有成效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2.
科学史研究的语境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标志着科学史研究的成熟。本文认为科学史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内史方法和过渡时期期的外史方法后,20世纪80年代后走向具有综合化和整合化的语境分析方法。语境分析方法的形成,标志着科学史的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语境分析方法主要有内外史统一方法、“辉格”与“反辉格”统一方法、历时共时方法、科学思想史与科学社会史统一方法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统一方法。  相似文献   

3.
科学争论与科学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科学争论之于科学史研究的意义,介绍了实证论的、社会结构论的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三种争论分析方法。着重考察了SSK争论分析对科学编史学重要而意义深远的冲击。文章从争论分析的视角,对科学史的辉格解释、内史-外史之辩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并指出科学史研究所能面对的“历史实在”,实际上是一种“语境实在”,SSK及其争论分析方法,正体现了一批科学史家把握此实在的某种努力。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史学科发展迅速,学术地理版图变化剧烈。很多高校建设科学史系,是为建制化的科学史。建制化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事科学史研究,主要一支是原自然辩证法建制的队伍,后来分化为科技哲学和STS等。由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中国的科技哲学(加STS)是一个大学科,人数众多。而科学史则是一个小学科。但是在美国,科技哲学是一个小学科,科学史则是一个大学科。美国高校建制化的科学史系也不多,相当一部分科学史学者身在历史系。而国内历史系则少有学者从事科学史。并且,国内科学史界与历史学界交流不多。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内科学史界呈现多样化趋势。科学史需要走出去,关心历史学,尤其是关心全球史和环境史。科学史与环境史的结合,有望开出一种新的科学史或文明史。  相似文献   

5.
葛长虹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9S):110-110,231
主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这两个维度,梳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通过阐述科学史在科学哲学研究中地住和作用,强调科学史的史实和案例研究,对于匡正自然辩证法领域的思辨倾向、促进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关于全球化的讨论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本文从西方科学史出发,分析了以西方近代科学为某种普适性科学的科学史研究范式及其与全球化之间的某种关联,以及这种研究范式新近被解构的发展趋势,认为作为人文学者,我们应该对科学文化的全球化热潮保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这两个维度,梳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通过阐述科学史在科学哲学研究中地位和作用,强调科学史的史实和案例研究,对于匡正自然辩证法领域的思辨倾向、促进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 “哲学……依其本质是关于真正开端的科学,关于起源的科学,是‘一切事物的根’。一门关注事物根源的科学、一门彻底科学的方法本身必须是彻底的,在每一个方面都是如此。”胡塞尔的思想终生都导向起源问题,这样说也许并非不恰当。他的早期著作系统阐述了研究“真正开端”的途径;他终生都在发现、重新发现和阐明这些开端及其研究途径,最终,他预示了科学史研究应当遵循的目标。本文的目的就是表明胡塞尔所理解的这些目标与“真正开端”之间的本质关联。  相似文献   

9.
国内传统的科学史教材,因其演绎体系、知识传授以及完整全面等特性,倒置以至淹没了科学发现的生动过程以及科学史研究的鲜活精神,程式、僵化以至束缚想象和创造力的流弊日渐显露.为此,本文在反思传统科学史教材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史教材的创新应实现模式与方法的二重转换,即从传授-接受模式转换为品评-欣赏模式,从整体、演绎、逻辑的方法转换为实例、归纳、历史的方法;本文并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用科学史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种尝试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秦敏 《大众科技》2011,(4):185-186
文章认为,科学史的首要任务是整理完善一部特殊类型的人类文明史,是以科学和技术为主要元素的来解释历史,科学史研究的意义在于教化作用和有助于科学的发展,科学史作为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而存在,沟通着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方以智“函雅故,通古今”和“尊疑”、“求实”的科学史治学特点。对其科学哲学思想的提出有着重要的帮助,而且他还能以自己提出的科学哲学思想来指导科学研究及科学史工作。这一案例对启发科学史学与科学哲学互动的本土化探索以及促进和加强这两门学科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之初,科学与人文的隔阂并无减少,科学和人文教育如何整合受到关注,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史产生和发展与此密切相关。结合科学史学科的历史发展,对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做一探讨: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目前科学史的教育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在新世纪科学史学科有待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雷丽芳  潜伟  吕科伟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21-192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后,科技举国体制问题再次成为学界焦点,但长期以来学界对科技举国体制的认识存在分歧,因此对其理论分析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从“科技举国体制”概念由来和内涵特征入手,阐释了广义和狭义概念,并指出其具有“计划性”“举国”“政府主导”等特点,以及国家和项目两个层次的内涵特征。随后,分别探讨了“科技举国体制”在苏联、美国和日本的不同表现形式。最后,回顾了中国“科技举国体制”的历史选择,并指出仿照日本模式是当前中国构建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史的重构及其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史的重构、方法以及科学史的客观性,是科学编史学中的基本问题。尽管科学史的重构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主观因素,但是人们自信历史能够重构,并且这样得到的就是具有客观性的历史。科学史重构的内部和外部两种方法之间,不是排他而是相通的。在方法选择问题上,有主、客体两方面的影响。史学家的专业素养、教育传统、认识旨趣以及哲学信仰,是科学史重构时方法选择的主体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杨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37-1544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6.
席泽忠 《学会》2002,(3):18-21
一、思想方法:科学史与现代科学的交接点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现代?这个界限很难划分.有人认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的事情绝大部分都是历史,因为它发生在昨天或昨天以前,都是过去时态.按照这个说法,除了今天正在研究或正在计划中的科学工作以外,所有科学都属于历史范畴.这种说法当然很难得到多数人的同意,而且也不现实.  相似文献   

17.
毛荐其  孙静林  刘娜 《科研管理》2016,37(12):19-27
储能技术是指引人们走向绿色清洁低碳新未来的关键一环。为了全面了解并定位中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及可视化方法,从多维度和长时间跨度的视角综合测度中国在储能技术领域的科学能力并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科学产出呈现显着增长;美国的科学产出与科学影响力都处于优势地位;中国科学产出位居榜首,但其科学影响力却相对不足;美国一直占据跨国家/地区科学合作网络的中心,中国逐渐成为合作网络的重要成员;“相变储能”、“超导磁储能”、“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储能材料”等是储能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第1部分以生物学和数学为例,说明在思想方法上科学史和现代科学的交融关系。第2部分以天文学、地学和工程技术为例,说明历史资料对现代科学的宝贵价值。第3部分说明科学的外史研究(即科学社会史)对培养人才和制定政策的重要性。第4部分说明在世界范围内科学史是20世纪刚形成的一门现代科学,在我国起步更晚,很不成熟,亟待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我国近代杰出核物理学家沙玉彦早年所著大众科学读物的概况,其所著的《科学史》是中国科学家编写的最早的科学史读物。阐释了沙玉彦编著此书的时代背景与创作目的,分析了此书的主要内容、插图及参考书籍,讨论了此书出版后的影响。沙玉彦《科学史》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代早期科学工作者的科学史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纲领的提出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文佩 《科学学研究》2019,37(2):212-218
苏联代表团在第二届国际科学是大会上首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史观,尤其是鲍里斯·赫森的“牛顿《原理》的社会与经济根源”探讨牛顿的科学工作与时代的社会经济语境之间的关联,与当时的科学史研究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尽管苏联人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释科学史上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存在教条化、庸俗化等问题,在大会上并未取得期待的交流效果。但他们的科学编史学方法在会后持续发酵,在史学界的猛烈批判和科学家们的盲目推崇中不断引发争论,最终为科学编史学的社会文化转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