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生物学关于利他主义(altruism)的讨论,对于揭示人类道德的科学基础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动物界的利他行为未必能直接对应于人类的道德行为,但却能提示人们:人类社会建立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才能保证人类的延续和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威尔逊(E.O.Wilson)才把利他主义作为社会生物学理论的核心问题。 然而,社会生物学在解释利他主义时始终不能摆脱西方社会道德中的个体中心论倾  相似文献   

2.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无法有效解释经济人的利他行为,在将行为人的行为目的统一为获取个人价值的基础上,构建群体意识选择模型解释并分析经济人利他行为选择,得出降低经济人个人欲望、降低社会利他行为成本、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3.
人类利他行为究竟是理性的产物还是经验的产物呢?社会生物学以现代生物进化论为基础,从基因的角度探讨人类利他行为的形成,强调亲缘选择对绝对利他行为的决定作用,同时通过进化博弈说明人类的文明源于相对利他行为的出现.这些观点再次为道德的起源做出了经验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在动物界中,存在一种不惜牺牲自已利益的利他现象,其主要形式有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及纯粹利他。群体选择理论、亲缘选择理论、合作进化理论和自私基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动物利他行为的产生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利他行为究竟是理性的产物还是经验的产物呢?社会生物学以现代生物进化论为基础,从基因的角度探讨人类利他行为的形成,强调亲缘选择对绝对利他行为的决定作用,同时通过进化博弈说明人类的文明源于相对利他行为的出现。这些观点再次为道德的起源做出了经验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合作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人类合作是怎样起源的?当下流行的“强互惠”理论试图克服利他主义理论(包括无条件利他主义和有条件利他主义)的局限性以谋求关于人类合作起源的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但由于从抽象的人出发,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人类的合作经历了从亲缘关系合作到非亲缘关系的合作,这是人类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结果。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人类合作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利他行为在心理学上是指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利他行为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目前,研究者们提出的基因决定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移情利他主义等利他动机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利他行为。移情法、榜样示范法、及时强化法以及学习有效的助人技能等是培养利他行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传统利他主义伦理观在强调无私利他的同时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诉求而失去了其存在人性论基础。社会生物学认为利己与利他并非二元对立的两极,只是个体在不同环境中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就人类来说,亲缘范围内的利他是无私利他,而社会范围内的利他则更多是互惠利他。人类的利他行为是知与情统一,是先天与后天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神圣祛魅、道德世俗化的时代,我们应从内容到方法对利他主义道德教育进行合乎现实与理性的修订。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培养利他行为,应从心理学、神经科学视角寻找利他教育方法。共情和社会情境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人类天生具有共情的生理基础,共情促使个体做出利他行为。相互依赖的社会情境促进利他规范的形成,这些利他规范一方面会约束社会群体的行为,另一方面被内化成个体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基于此,提出利他教育应该重视四个方面: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创设社会互动的情境、重视亲子间的情绪沟通、创设相互依赖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一个关于人的局部特性的假设,在解释人的利他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透过“社会经济人”假设及其内核分裂与激活模型,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制度环境如何塑造并彰显个人利他行为的偏好,从而在人与制度的互动中推动“社会经济人”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的契合,实现一定“道德阚”中个人追求快乐最大化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一致。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注意是用来描述和解释集中与转移的一种心理现象,模因则是信息的模仿、复制与传播,它关注的是人类文化的进化。选择性注意在模因过程中起到了动力作用,对模因的成功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对网络语言进行融入选择性注意因子的设计能够促进网络语言的传播,推动网络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语言“基因进化”解释将认知内化于人脑,忽略了语言进化过程中大脑内部与外部的协调互动作用。认知科学相关领域的最新实证研究,在消解语言基因进化解释核心假说的同时,为新的语言“文化进化”解释提供了证据支持。文化进化解释以外部选择压力与内部进化适应、神经发育与文化发展、自我驯化与语言进化等三个维度的互动,揭示了语言结构的文化进化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充分契合了认知科学观的转换,为语言进化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法论路径。  相似文献   

13.
程载国 《教学考试》2023,(19):38-40
<正>写作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利他主义行为通常是指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自觉自愿行为。对于人们为何会有利他主义行为,学者们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们相信,利他主义行为是“人性向善”的本能显现;“亲族选择说”认为,人们对诸如兄妹子孙之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友善是为了基因繁衍复制;“互惠利他说”则认为,许多看似利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在社会中互惠互利的动机;“群体利他说”将社会群体视作一个有机体,这一理论相信利他的社会能牺牲掉利己的社会而生存下来,人们出于理性更倾向于选择利他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4.
从理性经济人假说出发,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础,提出均衡反射场理论假设,试图构建一个对人类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研究的统一分析框架,随后以此分析框架对利己行为和四种利他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尝试性的建立了数量表达式,最后建立了从利己行为到利他行为的完整谱系,使人类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统一于均衡反射场假说。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是教育的本有属性,教育选择不仅包括以教育为主体、以社会大众的利益和市场经济发展为价值导向的选择方式,更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下,特殊个人或者群体对自身教育的能动地、有意义地特殊选择。在教育选择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上,"选择什么"、"怎么选择"、"怎么教育"成为需要深刻认识与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物进化的研究表明,非群体系统不能进化,越是高层次的进化,越是一个类群过程。所谓“类群”就是同类个体构成的群体,这是比“社会”更为基础的概念。进化之所以必须在一个类群中才能进行,就因为基因叠加产生具有进化意义的基因改变或新基因,必须在同类个体构成的群体中才可能出现。作为一个特殊的内外部关系发展过程,人工智能的通用化意味着智能个体在类群中的亲历。类群亲历即个体在同类智能体构成的群体中的亲身经历;类群亲历性就是智能个体在相应类群亲历中成长的特性。正是通用智能进化的类群亲历性,意味着通用机器智能和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通用智能个体必须在相应智能类群亲历中成长的类群亲历性,为人类和人工智能关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索伯的进化生物学哲学的研究纲领是基于对"适应"与"事实"以及二者关系的深入认识。索伯生物学哲学思想只有在英美科学哲学与实际的生物学研究之历史关联中——这又是另外一种异化的"适应与事实",才能展现新颖但引人深思的哲学真谛。厘清索伯生物学哲学思想的脉络,细致探讨索伯生物学哲学的研究纲领统摄下的基本原理,可以为解答生物学中的重大问题提供更为宽阔的视角以及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近期,一项研究分析了在学校范围内对6到7岁儿童进行一个简单干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进行连续10次干预后,儿童的利他行为明显增加。这种干预包括放松训练、团体活动和增强安全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强化了儿童的利他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当儿童在合作、获得安全感和达到放松时所获得的这些体验,能够增强儿童对他们自己和他人的意识,这种体验有利于儿童内在利他主义的出现。本研究结果与我们的假设一致,即利他主义是一  相似文献   

19.
Tajfel和Turner提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包括分类、比较和认同三大体系,解释了群体形成、群体态度以及群体的刻板印象等现象.社会同一性使研究者站在个体与群体互动的角度解释个体处于群体中时的行为以及群体发展的动力心理过程,促进了群体心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问题 马克思曾强调“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三者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人类的合作。个人的生存发展幸福也离不开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发展的历程及利他行为原则的掌握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皮亚杰(piaget)曾指出;要知道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有效性,就必须知道认识的心理来源和认识机制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