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同构",源于美学思想中的一个名词。在当前追求文本创造性解读、多元化解读的今天,笔者也对"同构"一词在概念上进行延伸,探索基于"同构"意识下的语文文本审美性解读。具体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通过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系统结构进行同构解读,继而能够有效唤醒学生旧有的审美经验。不过这里的同构性,更多源于对象的同构。  相似文献   

2.
"问学课堂"以"问"引学,以"学"促问,"问"与"学"相互促进、同构共生。通过"问",开启学生的心智,通过"学",砥砺学生的能力,"问"与"学"相长,"问"是"学"的发端,"学"是"问"的积极践行。在"问学课堂"中,学生永远站在"课中央","问学"的学习方式是合乎学生天性、顺应学生天性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理解与表达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效的阅读教学应着力追求理解与表达的同构共生,以促进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同步提高与协调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演好朗读"重头戏",让朗读成为推动感悟、理解之"重器";要扎实开展说写训练,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深刻;要开展质疑与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要将探究发现的权利放给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感悟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张丽娟 《辅导员》2012,(12):37-38
"语言"是约定成俗的符号系统,富有工具性和稳定性;"精神"是语境中的内涵,具有个体性和情景性。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是"同构一共生一再同构一再共生"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学生言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在语文课程中听说读写教学的本质任务是提高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实质显然是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能力。概而言之,听说读写能力的本质均是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语文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同课同构"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研修方式,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帮助尤为重要。传统环境下"同课同构"因工学矛盾等诸多问题,导致该教研方式质量不高。本文尝试将"同课同构"放到视频云服务环境中去实施,构建新型"同课同构"教研模式,该模式由草拟教案、集体备课、录制课例、协作研讨、个人反思五个环节构成,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活动开展的便捷性、灵活性,且能低投入,进而提升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实现研修活动的高效益。  相似文献   

6.
支持学生整本书阅读的DELC模型以"立路标——配任务——给方法"为课堂范式,优化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效果,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有计划地"读下去",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读出来",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品质,实现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思想是别人的,行为是自己的",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改变之痛。为此应运而生了中学地理"五个一"教学模式。"五个一"教学模式,便学利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普适性较强,文章以人教版"全球气候变化"(自然地理)、湘教版"工业区位因素"(人文地理)、鲁教版"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区域地理)作为异课同构的教学案例予以实证探究,体现了地理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契合地理高考试题命制趋势及答题思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高中学生有其特殊的身心特点与行为方式,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制定班规、规划自己的高中生活,迅速适应高中新生活的同时,班主任要赋予学生自主权,同构"学习共同体",要防微杜渐,及时干预与调整,要善把学生心脉,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探究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内化。教师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引导者,教学中,要引导制定"探究计划",提升实验设计能力;引导探寻"探究证据",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开展"探究交流",提升分析推理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其内在追求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展学生的三重表征思维。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外显特征是"瘦、皱、漏、透"。只有注意到了"内外兼修",化学课堂才能做到"神形兼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才会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约定成俗的符号系统,富有工具性和稳定性;"精神"是语境中的内涵,具有个体性和情景性.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是"同构一共生一再同构—再共生"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学生言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不少语文课堂往往以与高考关系的疏密来选择文本,造成了大量教学资源的浪费。按照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对不同文本进行"物以类聚"式的"异课同构",不失为一条整合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必修、选修及其内部之间的沟通机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把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写作称为"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三年级学生刚开始习作,既缺少习作的内容,也缺少表达的语言,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关注学生习作内容和语言的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4.
以"诊断、展示、反思"模式开展试卷讲评教学,旨在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诊断学生"疑难聚集点",展示学生"解题智慧",促使学生反思"正错成因",提升"解题能力",突破平均用力而效果不明显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陶媛 《成才之路》2014,(34):20-20
"最近发展区"理论为职高数学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能力水平与发展潜力之间的差异,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好提升学生成绩的"脚手架",构建有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正>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质是以生为本,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让学习真正发生,需要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学习场"就是充满学习氛围的情境。在这样的"场"效应中,学生的"学习力"能得到有效提升。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场",提升"学习力"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了解学习起点,可以避开学生自己预习能会的和教了也不会的内容。以苏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为  相似文献   

17.
要让政治课堂焕发生机,绽放活力,就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添油加醋",打造有味道的课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即添"生活味",提升学生的兴趣;注"人情味",铸造学生的灵魂;植"文学味",引领学生的审美;融"时政味",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8.
眼下很多所谓"精彩"的课只是表面上的喧闹,过分地强调"人文的感动",却失去了语文课本该有的那块"自留地".真正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要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进行,只有在学生学习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时,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8《Birthdays》中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探讨在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如在阅读前(Pre-reading)要找准"破冰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阅读中(While-reading)要找准"隐含点",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在阅读后(Post-reading)要找准"生长点",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20.
"授受合一"是现代教育的价值旨归,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却面临着较为突出的"授受分离"的现实困境。通过教育目标同构、教学内容优化、构建"对话型"课堂、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提升教师素质等方式构建"授受合一"教学模式是解决思政课教学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