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专家简介:潘学标,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农业气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武川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6年7月获中国农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9月—1999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1988年,其作为世界银行"重点学科发展项目"的一个子项目通过专家论证,并被遴选为世界银行"重点学科发展项目"的试点实验室;1990年10月批准对外开放;1995年6月完成建设并通过国家验收;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称号,获金牛奖;2001—2016年,连续4次在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正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14年通过科技部建设验收,2015年首次参加评估并获评良好类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环保系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发扬"求真、继承、包容、引领"的学术精神,倡导"自然和谐、厚积薄发"的创新文化理念,紧密围绕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领域  相似文献   

4.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资源捕获过程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跨案例比较与理论整合构架了包括搜寻阶段、桥化阶段、内化阶段和增值阶段在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资源捕获过程SBIP模型。结合110份有效调查问卷,实证检验了SBIP模型及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资源捕获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SBIP模型客观存在,内化阶段、桥化阶段、增值阶段、搜寻阶段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资源捕获绩效的贡献依次递减;2)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资源捕获过程资源支撑特征明显,能力支撑乏力;3)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资源捕获过程实现途径呈现"计划-市场"二元性。另外实证结果还显示:目前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与配置、整合创新资源相比,最大化创新资源引入量对发展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现实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5.
正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1987年经科技部批准成立的"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和相关资源组建的。实验室是科技部于2007年批准筹建的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并于2010年初通过验收,正式步入国家重点实验的行列。奋斗不止以"稀"为贵在工业界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  相似文献   

6.
正专家简介:杨赛霓,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毕业于东南大学,获交通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曾在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做助研,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做助理教授,2009年回国。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设施风险评估,主持在研和结题项目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联合国发展署项目1项,国家国际  相似文献   

7.
面对如何建设国家实验室的追问,选取中美4个典型国家实验室,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研究国家实验室项目制建设方法。在分析项目制方法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之间契合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与总结国家实验室项目制建设方法实践探索中的若干经验:以"政府议程→国家战略→项目设立"的方式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借助项目增量更替实现国家实验室可持续、高水平推进;通过整体发包和分包两种方式实现国家实验室所需资源的项目化供给。基于研究结论,结合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现状,从项目化方式的灵活、组合运用,项目群的优化管理,项目"计划-市场"二元性的秉持,项目实施的平台化4个方面,给出今后国家实验室项目制建设方法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于1991年正式开始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被评为国家良好实验室。实验室依托于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与生态工程、水和废水处理与资源化、面源污染控制及受污染环境修复、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教  相似文献   

9.
正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是我国唯一的以华南地区重要农作物、果树和水牛等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实验室是以2003年建立的"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基础,整合广西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的优势资源,于2011年3月立项建设,2014年7月通过科技部建设验收,2016年在科技部首轮评估中获得良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验室针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粮食作物水稻、食糖原料作物甘蔗、工业和  相似文献   

10.
<正>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8年。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膜生物化学与膜分子生物学分室、清华大学膜生物物理与膜生物工程分室和北京大学膜离子通道与受体分子分室这3个分室组成。实验室于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于1996年、2001年和2006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2011年和2016年,实验室在生命科学领域5年一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1.
正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0月获得批准建设,2009年12月通过验收,其前身为198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实验室围绕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重点进行植被格局与演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育、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我国国家实验室运营管理制度建设路径,从资源管理模式入手,运用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研究美国"大学-国家实验室"合作交互模式.首先,选取麻省理工学院与林肯实验室、卡耐基梅隆大学与软件工程研究所以及加州大学与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3个典型案例,以财务、项目、人员为主要线索,分析资源管理路径中的关键节点和模式特征;其次,对比分析3类资源管理模式的共性与差异,讨论不同管理模式相对优势、选用原因与适用范围;最后,结合国外科研管理先进经验和我国国家实验室运营管理制度建设实际,提出精准匹配大学与国家实验室资源、打通底层资源结算系统、多元化"大学-国家实验室"资源互动模式因事施策、打造基础研究与实战应用有机结合的科研人才梯队等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敖庆创建的"吉林大学结构化学研究室"。199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2001年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申请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由国家科技  相似文献   

14.
<正>"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是"十五"国家863计划项目。2005年7月12日,国家科学技术部文件《关于"十五"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2005年第一批课题立项的批复》,  相似文献   

15.
正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在四川大学设立的"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5月由国家计委批准设立,1990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实验室正式向国内外开放,并于1992年1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水利水电科学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2005年4月8日,经国家科技部审核批准,由"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名为"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最早的内陆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的工程类实验室。  相似文献   

16.
正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山东农业大学。这是山东继山东大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后,省属高校第一个获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山东省作物生物学研究方面有了高水平科研基地。实验室于1991年1月开始筹建,是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原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植物遗传工程""果树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3年1月经科技部批准组建的首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  相似文献   

17.
<正>积极探索,发挥特色与优势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湖泊沉积与环境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的,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实验室2006年通过国家科技部评审论证程序。2007年年初正式批准建设,是2007  相似文献   

18.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期、新阶段的国家战略选择,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载体。基于全国31个省市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间分布状况,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区域分布规律和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态势,且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两个地区,两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国总量的61.81%;(2)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布在整体上趋于分散,在个别省市趋于集聚,北京存在显著的高低相关,河北存在显著的低高相关;(3)资源、能力、环境涵盖的7个具体要素均不能单独构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高集聚的必要条件,即不存在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高集聚的瓶颈约束条件;(4)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高集聚的驱动路径主要有科技—创新驱动和产业—创新驱动两条,即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创新环境驱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分布高集聚,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和良好的创新环境驱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分布高集聚;(5)良好的创新环境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高集聚有着更普遍的影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需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推...  相似文献   

19.
该实验室是在1987年经科技部批准成立的"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和相关资源组建的,是科技部于2007年批准筹建的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稀土理论、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分离和稀土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是2008年4月批准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9月顺利通过建设验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