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随遇而安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我不是1957年打成右派的,是1958年“补课”补上的,因为本系统指标不够。划右派还要有“指标”,这也有点奇怪,这指标不知是一个什么人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我也为此遭遇一场巨大的厄运。 1956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此风不可长》杂文。翌年,“反右”风暴中被指控为“挑起群众对党不满”、“向党进攻的毒箭”。编辑部领导过我的人和支持者、包括我这个采访记者,都被无辜打成“右派”,报社内外受此事件株连的不下数十人。  相似文献   

3.
1957年,突如其来的反“右”浪潮遍及全国。《新湖南报》(现《湖南日报》前身)的反“右”斗争,更属全国罕见。一夜之间便出现了一个“党内右派小集团”。报社除行政、经理部门未抓“右派”外,全编辑部143人,有51人被打成“右派”,其中有前社长、副总编、编委、部主任;还有20人被划为“中右”。这中间,12人被送劳动教养,11人被监督劳动,其余均受到开除公职、开除党团籍和撤职降级的各种处分。连一些早  相似文献   

4.
王伟 《河北广播》2006,(4):60-61
“十年前,我还在上中学,一天无意中打开收音机,听到《灯火阑珊》这个节目,由此我认识了李爽、黄迪、重阳……于是每天晚上听收音机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听《灯火阑珊》也便成了习惯。十年后,我走进了河北电台成了一名主持人,当我在直播间的时候,我知道还有他们的声音在飞扬……”,这是我在河北生活广播庆祝“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55周年特别节目”时录制的一段话,道出了我从一个广播“FANS”到广播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路相军今日7月,我参加了全军统一招生考试.实指望能考上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可因几分之差,却被军区陆军学院后勤训练大队录取。我抱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这个专门培训司务长的军校大门。过去我当报道员时,常和编辑、记者们周旋,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可现在面对的是扫把、算盘和那沾满油迹的炒勺……我觉得自己是一颗金子,被埋进沙砾。我的班长叫毛艳国,又黑又矮。我天生瘦弱。每次出公差,毛班长总是点名叫我跟他一块去。让我干脏活,不是挑错了人么?我暗暗骂他“没眼力!”有一次,我俩抬广一桶滑水去猪圈,下楼梯时我不小心将…  相似文献   

6.
1998年11月23日至27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编导会同地、县电视台记者来乡里拍摄“20年风雨20年人”的专题片,当摄像机拍摄到我有大小5台收音机时,这位来自京城的记者激动了,她问我:“你怎样看待收音机?”我应声答道:“收音机是我随身携带的宝贝,广播,是我心中永不落的太阳!我祈求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命运却有意捉弄我,把我推向黑暗的边缘,10月21日至11月5日住进上饶铁路医院接受双眼手术治疗,在我最痛苦的时候,小小收音机伴随左右,引导我战胜着心灵的创伤,重新走向光明。那是8月初,我失明坏死的左眼…  相似文献   

7.
随遇而安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我不是1957年打成右派的,是1958年"补课"补上的,因为本系统指标不够.划右派还要有"指标",这也有点奇怪,这指标不知是一个什么人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8.
《视听界》1993,(5)
乡镇广播站是面对什么人说话?有同志说:“是农民”。这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又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县级台、站的听众,不也是农民吗?难道乡镇广播站的听众与县级广播台、站的听众一模一样,一点点差别也没有?最近听了彭丽媛唱的“我的父老乡亲”,受到了一点启发,感到乡镇广播岂不就是面对父老乡亲广播吗?我感到这种说法可以使得乡镇广播站与自己的听众  相似文献   

9.
刊中报     
爱我所爱刘文桥一天,几位同乡在一起“侃”起了几年来的军旅生活。小李突然问我:“小记者,你若不是搞新闻报道,现在肯定过着军校生活。你后悔吗?”我坚决地回答:“不!”似乎心底深处有一种强有力的声音在呐喊:爱我所爱,何悔之有!一本日渐丰厚的见报稿件剪贴本是我辛勤耕耘的收获。一年前,在连队当文书的我,无意中在图书室翻到一本《新闻写作入门》,闲暇一读,深被吸引,进面便爱上了她,而且爱得发痴。从此,工作之余,我开始学习新闻写作.并将稿件一篇篇地往邮筒里塞,希望也随之飞门远方的报对。然加,一天天过去了,寄出去…  相似文献   

10.
参加人大会采访,有一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会议开始前两天,我对一个省的代表团80%的代表进行了一次广播收听调查,发现竟没有一个人带收音机!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不安和深思。不能否认,与报纸、电视相比,广播是一个弱势媒体。但它也有两个最大的优势:其一,它是一种受众感到最轻松的媒体,以“听”和“看”两种信息接受方式而言,“听”无疑是更轻松的方式;其二,它可以在移动中便利地接收,这一点电视和报纸也都难以做到。从此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刊中报     
我的潇洒(散文〕0徐强想当初,投笔从戎,本希望学门技术,谁知生活难尽人愿。新兵训练场上,刚洗刷去“学生气”的我,便被一位“伯乐”相了去,说是可以在方格上锻炼一番,于是步入了那支已拥挤的写稿队伍Z中。随着名字变成错字,还有不大不,J‘的稿酬,令人眼热—…·一些老乡、战友聚在一起听得最多一句就是“你这兵当得真庞洒。”深洒不厌洒.有事实为证——战友们进卡拉OK厅是为了激情满怀地唱一曲《十五的月亮》,而不是在昏暗灯光下冥思苦想,回去还要写一篇什么《卡拉OK在边关哨所安了家》。夏日晚饭后,战友们或跳跃在球场或…  相似文献   

12.
刊中报     
得益于“冒失”(散文)李刚“冒失有时只会使你后悔一阵子,怯懦则会使你后悔一辈子。”这句话是激励我朝着既定目标奋进的开端。新兵连时,旅里组织读书演讲比赛,指导员问谁愿报名参加,曾在学校参加过演讲比赛的我当时琢磨:自己一个新兵蛋子,如报名参赛,拿不上名次丢面子不说,还会被人骂是“冒失鬼”,不值。指导员望着一个个耷拉着的脑袋,笑着给我们打气:“要自信嘛,冒失有时恰恰是抓住了机会,纵然失败,也只会使你后悔一阵子,而怯懦则能使你后悔一辈子。”这句话令我思忖良久。怕演讲失败实际上是怕丢面子的心理在作怪。这样…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感谢生活郭峰费了老大的劲,写了篇训练的稿子.自我感觉不错,就喜滋滋地拿去请部长“措教’”。部长看了稿子,眉头换成了结,我的心也随之凉了下去,心想,这下准得挨训。谁知黄部长看完稿子,对我说:‘”明天你也参加民兵集训。”那次民兵集训是在仲夏,目的是让民兵苦练三伏经受酷热的考验。那几天,气温高达39℃,我这个“正规军”还感到吃不消,一些民兵就更不行了,有的竞热得当场晕了过去。一天下来,每个人都是一身汗水一身泥,衣服上碱花迭印,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即使如此,他们还是一丝不苟地奔波在演兵场。整个集训中,我的…  相似文献   

14.
经过十年连续不断地批判俞平伯、批判马寅初、批判胡适、批判胡风,特别是反右派、反右倾,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大都变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年知识分子也是要边改造思想边使用,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有一批被打成右派。50年代末,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已呈现万马齐喑的可哀、可悲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翻开今年第七期《新闻战线》,《好党员刘衡》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心情非常激动。对于刘衡同志,我既陌生,也熟悉。说陌生,因为我没有见过她,同她没有过任何来往;但是我对她又是熟悉的,因为二十年来,我常听人们谈起她,大家说她“犟”、“死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太吃眼前亏”……逐渐地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有机会就要打听她的消息。当时人们在谈起她的时候,语气间没有憎恨却是同情,是呀,这么一个老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象刘衡同志这样坚决不承认的是少数,因此她吃的苦头也最大,作为一个女的,我也就特别同情她。后来听说刘衡同志的右派问题被改正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但是她后来又怎样了呢? 凡是刘衡同志写的文章我都读,我的好奇心变为亲切感,我对她产生敬意,从她身上受到  相似文献   

16.
记得三月间,妻子从娘家韦楼村回来伤心地对我说,邻里韦学梦娶儿媳,汽车响器都用上了还嫌不阔气,又请了几挺“三响枪”,结果枪崩了,伤着三人,一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喜事倒成了丧事!我一思量,很有报道价值,对那些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就急急地从妻子嘴里“掏”得“五个W”,匆匆成稿,发了出去. 一个月后的一天,妻子举着收音机激动地向我喊道:“喂,广播了!”我仔细一听,懵了——咋成了别人写的啦?原来俺“学习班”里的学员郑朝广也得到了这一消息,他可不象我这样急燥,为采访当事人他跑韦楼、上医院折腾了几趟,写成以《说说俺花钱买苦头的体会》为题的来信,也投向了河南电台。虽说我发稿早好几天,但他的稿件角度新,情节生动,比我的强多了。  相似文献   

17.
刊中报     
师徒缘○许健 “师傅”调走了,我蒙了。事情来得好突然,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一年前,从未涉及报道工作的我被调到院政治处从事新闻工作。对我传帮带是政治处协理员王翠玉,我亲切称她为“师傅”。“师傅”先是给我进行新闻基础知识补课,从采访、观察、琢磨到最后的下笔、修改、投稿。“师傅”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心得体会一点一滴教给了我。从第一次采访到第一次用稿,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名字时的激动心情。当我兴奋地拿着“小豆腐块”跑到“师傅”面前,“师傅”也笑眯了双眼:“哟,处女作发表…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作者是一位曾经被“双开”的知识分子“老右派”,他在作品中回顾了自己在反右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刊中报     
夜读(散文)郭永强对我来说,深夜读书是最美不过的事了。夜静极了,周围的人都到梦中漫游去了,留下我独自享受着难得的静谧。我亲吻着乳白的灯光,闻着夜气特有的芳香,沉浸在书海中,或被“石灰精神”那种他人越泼冷水越发热的精神所振奋,或被《地球上的红飘带》中的老红军战士百折不饶、英勇奋斗的革命壮举所感动。此时此刻,把一整天的疲劳和千头万绪的事关在门外,让疲惫的大脑在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字里行间得到净化。此时此刻把自己置身于书的情境中,要么与鲁迅对话,细细揣摩大文豪的那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哲理,要么走进《林海…  相似文献   

20.
刊中报     
夜,练笔的良机(随感)蒋凯鸿我喜欢在夜晚练练笔,写点东西。晚饭后,独个儿散散步,在散步中回味一天的所见所闻,在所见所闻中去“淘金”,去发现美,挖掘美,有时也挑挑“骨头”。于是立意、构思,产生写作欲,回到家里,拉亮电灯,伏案疾书。或被新人新事所感动,或被歪风邪气所激怒,短则个把钟头,多则三四个小时,一篇千字短文便跃然纸上。尔后,深深地嘘几口气,做一会儿简单的活动操,使乐滋滋地熄灯上床,甜甜地进入梦境,迎接又一个战斗的黎明……入伍以来,我就是这样利用“良宵美后”坚持练笔,从原来文句不通的半文盲,到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