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山书院是清代著名的省会书院,清代著名的校勘大家卢文招曾先后在此担任山长近十年,他改革教学内容,以经术导士,同时在书院努力著述校勘并带动生徒参与其中,开创了钟山书院的学术风气,培养了许多人才,使之成为江浙一带重要的文化学术基地。  相似文献   

2.
清代中叶的姚鼐,是我国古代成绩卓著的书院教育家,一生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徽州紫阳书院,安庆敬敷书院和江宁钟山书院,其思想影响中国教育界和文学界200余年,在中国书院教育史上实为罕见,然而学术界并不重视对他的研究。本文就他40年来书院教育实践及其经验和思想作了初步的考察和论证。  相似文献   

3.
<正>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地处金陵城南,秦淮河畔,白鹭洲旁,乌衣巷口,朱雀桥边。秉钟山书院之文脉,承江南贡院之积蕴。雅韵相传,灵秀天成。钟山书院始建于雍正二年,是清代书院中的佼佼者,雍正皇帝亲笔为书院题写"敦崇实学"匾额,表彰其实实在在做学问的品质。杨绳武、钱大昕、姚鼐等学者大儒曾在此开坛讲学。太平天国时期,书院原址(今白下会堂一带)毁于战火,书院停办。1864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下令恢复书院,  相似文献   

4.
季清大儒王先谦终生致力于文献典籍的整理编辑校刊工作 ,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集众说学者 ,一生之中刊刻书籍 4 0余种。其版本可分为书院刻本、局刻本、家刻本。王先谦十分重视版本校辑工作 ,所刻印的书籍校勘精确 ,刻印精良 ,为清代晚期刻本之冠  相似文献   

5.
王先谦刊刻书籍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清大儒王先谦终生致力于文献典籍的整理编辑校刊工作,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集众说学者,一生之中刊刻书籍40余种。其版本可分为书院刻本、局刻本、家刻本。王先谦十分重视版本校辑工作,所刻印的书籍校勘精确,刻印精良,为清代晚期刻本之冠。  相似文献   

6.
试论清代两湖地区书院刻书业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所刻印的图书,在版本学上称为“书院本”。历代书院硕儒云集,“书院本”校勘精审,质量上乘,版本价值较高。随着清代两湖地区书院的兴起和繁荣,书院刻书业也逐渐兴盛起来。清代两湖地区书院刻书业的特点和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刊刻历代经史典籍、丛书、文集、名家读本,作为书院的教材和阅读参考书籍;二是刊刻大量的书院志、学规、章程、藏书目录等书院志书文献,为书院的教学管理及其基本建设服务;三是刊刻书院师生的读书札记、课艺等,反映书院师生的学术成就,为书院教学、科研服务;四是编修、刊刻地方志书文献,为地方文献的编纂、整理作出了贡献;五是刊刻硕儒巨著、名士文集、山长著述。为书院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7.
江凌 《培训与研究》2008,25(6):47-50
书院所刻印的图书,在版本学上称为“书院本”。历代书院硕儒云集,“书院本”校勘精审,质量上乘,版本价值较高。随着清代两湖地区书院的兴起和繁荣,书院刻书业也逐渐兴盛起来。清代两湖地区书院刻书业的特点和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刊刻历代经史典籍、丛书、文集、名家读本,作为书院的教材和阅读参考书籍;二是刊刻大量的书院志、学规、章程、藏书目录等书院志书文献,为书院的教学管理及其基本建设服务;三是刊刻书院师生的读书札记、课艺等,反映书院师生的学术成就,为书院教学、科研服务;四是编修、刊刻地方志书文献,为地方文献的编纂、整理作出了贡献;五是刊刻硕儒巨著、名士文集、山长著述。为书院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8.
张伯行是清代著名官员和理学家,他热衷于书院教育,为清代书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张伯行创建的鳌峰书院成为清代福建省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如林则徐、张际亮等人才。鳌峰书院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教学制度,在讲学、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典型性,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张伯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初著名的甬上证人书院在清代书院中别具特色。以往的研究多侧重在该书院的经学和史学教育上,而其中的文学教育研究却受到了忽视。文学教育在整个书院教学中所处的地位,表现在教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甬上证人书院的文学教育对扭转明末清初的文学风气起到一定作用,并对清代浙东学派以及桐城派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沈起元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官员和理学家,为官期间,重视教育,特别是在书院教育方面卓有成就,曾先后执掌多所著名书院,尤以在娄东书院的成就最为突出。作为其书院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沈起元执掌娄东书院三年,是其理学思想发展与传播的一次充分实践。他为书院生徒制定的《娄东书院规条》,推动了娄东书院的发展。娄东书院后来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著名学府,沈起元实具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