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辨别真伪;激发情感,真切感知;揣摩体味,深入理解;借助形象,启发联想等几个方面去探索,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造审美的教学环境,着力拨动学生美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美感情趣,让学生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同时,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融入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从美育入手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培养塑造学生的情感和心  相似文献   

3.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完美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情感、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辞优美,融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社会性于一炉,且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美的因素来陶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 一、入情入境——感知美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觉,视觉和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个重要官能.利用视觉、听觉创设情境,就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启迪学生爱美的心志,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知美.  相似文献   

4.
审美感知是美感的"门户",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是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上要通过各种美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严少卫 《江苏教育》2013,(10):13-15
审美,应是文学教育的主体坚守。在散文教学中应当以"形象的直觉感知美"、"情感的融合体验美"、"联想和想象再造美"为三个基点,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审美对象的情感,再造审美对象形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6.
把审美能力培养融入化学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真正把化学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尽可能地把诸多教学因素转化为学生的美感体验。审美教学是化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各种审美因素,并把启发式教学、探究性教学和情感教学作为化学教学中体现美的主要形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金坤 《文教资料》2005,(34):136-137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主动性直接相关。因此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是文学审美教育,应把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不断地获取和增强美感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水平。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这里淡一些浅见:一、借助作品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优美的形象和意境。如万里长城的雄伟…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传播语文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借助语言文字的美、课文的意境美、人物形象美等美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黄锟 《语文天地》2011,(12):33-35
语文教材中有着如此丰富的内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回归文本,既让课堂充满灵性又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一、立足文本,使学生感知美感知是人们认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学生  相似文献   

10.
在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播语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借助语言字的美、课的意境关、人物形象美等美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水平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语文审美教学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把传授知识与美育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语文教材中,最具美育功能的内容要教诗歌,它最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美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诗歌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那么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主要应从诗歌的"三美"——音乐美、思想美、意境美入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盛维剑 《考试周刊》2010,(17):54-55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确有必要,切实可行.大有裨益。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以达到教育教学的良好境界。  相似文献   

14.
点击高中现代散文 探究语言美学精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心灵之花在优美的范文学习中得到审美的滋润,会唤起强烈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审美的触发点,如让学生放声朗读,大胆联想和想像,以及进入文章情感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教学中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尤其是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充分强调从散文美学因素生成出发,和学生共同挖掘现代散文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做到学习中有心偶会,有思而至,然后得到天籁自…  相似文献   

15.
巧用电教手段,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教育心理学认为,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而视觉形成的印象比听觉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恰当的在有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处,运用录音、投影、电影等电教手段,对于感知、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最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6.
语文美育,在于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美感能力。美感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于客观美的特殊的能力的反映。它具有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认识和情感的统一,愉悦和功利的统一等特点。从审美感官的角度说,“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美感的特点和视觉和听觉在形成美感中的作用,培养美感能力,可以先从培养对节奏美的感受能力着手。不管是诗,还是散文、小说和戏剧,只要反映了自然节奏和人的生活节奏时,它便给人以一种紧张与松驰  相似文献   

17.
胡晓云 《现代语文》2009,(1):103-104
教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以情动人,以情化人,以情感人,使其发挥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作用,在美的内蕴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感体验中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就能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从运用模拟情境教学方式创设作品美感情境、丰富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美感体验、建立审美感知,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等五个方面探讨音乐教学中实践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声音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因此,音乐教学必须突出音乐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特点,从感受入手,遵循听觉的感知规律,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