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和主持的生本教育实践,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成了我国现时教育改革的强大潮流方向。郭教授指出:我们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作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生本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人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改革的问题,表面上是一般的观念或操作问题,但从根本上看,是对教育以学生为本体的迷失或犹豫不定。 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基本伦理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有自己的独立性。 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这是实现生本教育的根本方法。要全面依靠学生,就必须确立三个根本性的观点:“资源论”,学…  相似文献   

3.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生本教育强调儿童是教育的真正主体,从而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一、是否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 新课程主张教育与生活之间要保持必要的距离和张力。学生的生活是儿童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的生活,它需要我们以儿童的眼光和经验方式去看他们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所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育的起点和突破点。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相似文献   

5.
王志坚 《考试周刊》2011,(11):215-216
教师在教育中一旦确立了"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新理念,那么,无论在教育教学的哪个环节,都会自觉地加以贯彻落实。而对于备课,就要改变以往师本教育的备课策略,相应地采取生本教育的备课策略。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2012年3-4期隆重推出《"生本教育"实践专辑》,我得以走近"生本"理论。郭思乐教授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郭教授认为,真正的教育:"教不  相似文献   

7.
一、一个教育试验 整理本文的时候,我们新一批26所进行生本教育试验的学校的孩子们正在每天上着我们设计的教材和教法,这些教材的核心之点,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学或教育。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才三个月,就在一种自主程度很高的学习中变得十分兴奋,他们很快就进入了阅读,他们可以朗诵  相似文献   

8.
作为教育者,我们一直在追寻夸美纽斯于很多年以前提出的教育理想"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怎样才算最优的教学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提示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2012年3-4期隆重推出《"生本教育"实践专辑》,我得以走近"生本"理论。郭思乐教授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郭教授认为,真正的教育:"教不过是唤醒生命、启迪生命、激扬生命,把社会人生的既有的领域和发展方向以及智慧的端绪介绍给生命,而由它自处之,如此而已。"在生本教育理论看来,"周周清、日日清、堂堂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仍然是一种分数课堂、短期行为课堂。10年来,生本教育坚持从  相似文献   

10.
暑假中,我有幸通读了华南师范大学著名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书中"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理念贯穿全书,那些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论述、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今天的教育。教育从师本走向生本的步伐已经迈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一天终将会到来。回顾以前走过的路,我们在做些什么?许多时候都是师本教育。虽然常常谈论教育改革,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但学生大部分是在教师操控的课堂内接受学习。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任何教育理论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以古今中外教育史上主流的性善论、性恶论为立论前提的教育理论,可以进一步剖析新课改背景下生本教育理论体系中儿童观、师生关系、评价观所蕴含的人性假设.  相似文献   

12.
生本教育可以看成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延伸。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进行了剖析,并对中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生本教育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教学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二、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三、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  相似文献   

13.
一、生本课堂应该是民主的 众所周知,民主的课堂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是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需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生本课堂也不例外。何谓“民主的课堂”?襄城实验小学的张德兰校长给了一个很好的阐释。她说:“一个民主的课堂应该具备三个特征,即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充分的发展学生。”而她的这一阐释完全和生本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张校长的阐释中有三个关键词:相信、尊重、发展。相信学生,我认为应该就是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者,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本能。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者站在地铁旁边,一个小孩子问他:“爷爷,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老者说:“四点四十四分。”孩子又问:“几点钟开?”“四点四十四分。”老者又答到。孩子再问:“几点钟开?”老者说:“你不是已经问过好几遍了么?”孩子说:“我喜欢看你说‘四点四十四分’时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它让我们看到:这,就是儿童!他们不像我们成人一样,有很多的考虑,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能依靠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问题,这难道不能说明儿童本来就是一个学习者么?作为一名教育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充分的相信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创新,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潜能,才会认真聆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因为相信是最大的尊重。发展学生,应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这应该是生本课堂的落脚点。究其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在听、说、读、写等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名教育者,只有心中装着学生,只有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价值的原则,我们的课堂才高效,我们的教育才有价值。也只有在民主的生本课堂里,学生才有被发现、被承认、被赏识的感动,才有主动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本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应受到高度重视,并使之成为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生本教育体系是由广东省教科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的。该体系倡导以生命为本,使生命以其方式产生新的学习机制。那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沟通合作方式来激扬儿童的生命,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呢?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一、关于生本教育教育,一直是多少学者们的探究和思索;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是关乎社会兴衰的重要因素。我们一直希望,教育不是教师给予孩子多少知识,不是孩子成绩单上的单纯反  相似文献   

16.
看一种教育是不是高质量的教育,主要看这间学校在这种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是不是产生了内涵发展。也就是看这种教育在实施中是不是使教师有积极态度;是不是使学生主动发展,健康成长;是不是使学校日益兴旺起来。生本教育是使学校发生内涵发展的一种高质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王崧舟老师倡导“诗意语文”,他对“诗意语文”的内涵有一个说法,他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可以说,小学语文教育正经历一种对本色和本真的追求,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三本童书     
海西 《山东教育》2005,(15):18-19
与“往不同,这次给朋友们推介的是“童书”而不是教育名著,还是三本!在我们是儿童的时候,童书伴着我们的成长;成年了,我们发现原来我们仍然可以为它着魔。优秀的童书,对孩子,对大人,对儿童教育者们,意味着什么?请看本期海西的《三本童书》吧!  相似文献   

19.
暑假时期,我有幸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那些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见解、丰富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切为了儿童,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思想贯穿全书。郭教授用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事例说明那些深奥枯燥的道理,大胆提出了"解放学生,解放老师,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依靠学  相似文献   

20.
如今,有关"生本教育"的信息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于是,有了这样一种不祥的感觉,我们所谓的"生本教育"还只是处于口头上,远远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得到落实。难道不是吗?如果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做到了以生为本,怎么还需要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开展什么"生本教育"实验?网络中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令人目不暇接的相关信息。本来嘛,以生为本不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