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古典诗词歌赋中.人们往往借助“蝉”这一物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蝉,也叫知了,本身是一种昆虫。主要生活在夏季和秋季。常常在枝头呜叫。这是它们的习性使然,然而被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听来,就赋予了“蝉”不同的意味。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犹以唐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最为后人所称道,被誉为唐朝“咏蝉三绝”。  相似文献   

2.
诗以言志,歌以咏情。古诗言语简洁,寥寥数字,却表达无限情志,恰如滔滔江水,昼夜流淌,无有尽时。然而,也许华夏民族骨子里涌动着惰性血液分子,也许数千载的儒家“哀而不悲,怒而不伤”的恕道在作怪,仅数言的诗句往往不是直抒胸臆,高唱“大江东去”,而是借助风、花、雪、月等天地造化之物,运用比兴手法,抒发哀乐之情,歌咏志向,意义隐晦含蓄,着实令人咀嚼回味。唐朝初期的伟大诗人骆宾王,在《在狱咏蝉》中,就是巧借秋蝉这一微物寄托了心中的愤慨,达到了人蝉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教学香港作家小思的《蝉》,很容易让人想到传统篇目——杨朔的《荔枝蜜》。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都是:对物(蝉、蜜蜂)先是厌烦、心里有疙瘩;再由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它的闪光点(蝉虽聒噪,但对生命有着执着的坚持;蜜蜂虽蛰人,但那是它的自卫,它勤劳地酿造了香甜的蜜),最后作者都对这些小生灵或宽恕或喜爱。写法上都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值得我们写作时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的《蝉》不是直写物象,描摹声色,而是托物寓怀,抒情言志。借蝉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前半部分,物我同一,写蝉即写人;后半部分物我相分,咏蝉寄怀,隐显分合。整首诗构思缜密,体物精当,物我融合,是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5.
《易经》与《诗经》同是我国先秦时期出现的两部经典文献。《易经》的观物取象系辞与《诗经》的比兴既有相同相近之处,又有明显差别。相同时代里相同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学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易经》观物取象系辞与《诗经》比兴有相同相近之处;而不同的功用、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内涵又使二者有明显差别,这种差别归根结底就是观物取象系辞与托物言志抒情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唐代“咏蝉”诗中以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最为人称道,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进入诗人艺术视野的意象林林总总,许多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成为诗人情感的触发物、寄托对象和载体,这其中就包括蝉。本文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分期对唐代咏蝉诗的概貌和特征进行简要评介,在文本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唐代咏蝉诗托物言志、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虞世南在托物寓意的小诗《蝉》中这样吟咏:"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借赞美蝉的高洁喻自己品格的美好。众所周知,夏天,蝉到处都是,几乎所有的树上都可能会有蝉,蝉鸣也可能从各种树上传来,作者为什么单单说"流响出疏桐"呢?这个"疏桐"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相似文献   

9.
《易经》与《诗经》同是我国先秦时期出现的两部经典文献。《易经》的观物取象系辞与《诗经》的比兴既有相同相近之处,又有明显差别。相同时代里相同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学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易经》观物取象系辞与《诗经》比兴有相同相近之处;而不同的功用、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内涵又使二者有明显差别,这种差别归根结底就是观物取象系辞与托物言志抒情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与同题材作品相比,李商隐的《蝉》不是直写物象,绘形绘声,而是托物寓意,抒情言志,于虚处用力,借蝉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前半部物我同一,写蝉即写人;后半部物我相分,咏蝉寄恨,隐显分合。整首诗构思缜密,体物精当,物我融合,是咏物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1.
托物言志,又叫咏物言志,是指通过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作者主观情感与认识的写作手法。如,杨朔的《茶花赋》、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的《灯》等,都是成功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名篇。  相似文献   

12.
吴凡 《教书育人》2020,(4):53-53
多维度赏析"蝉"的形象,比较阅读蝉在《昆虫记》、中国古典诗歌及《伊索寓言》中的不同形象,感受蝉本身的生命特征及中西方文化赋予蝉的不同意蕴.  相似文献   

13.
夏日说蝉     
李荣升 《山东教育》2011,(10):59-59
夏天。是蝉的季节。“七年地下黑暗的生活.一个月阳光下的歌唱。”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昆虫记》中的这句话,是我所知道的对蝉的一生的最高度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陋室铭》《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文言文教学内容。对这两篇文章的教学,通常都侧重于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与《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读是一致的。这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都是在宣扬君子文化,这恰恰是中国经典文学的魅力。如果仅仅从写作手法角度去解读经典,无疑失去了对经典深度思考的机会,也失去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了解中国人的生存哲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托物寄意散文比较多,如《白杨礼赞》、《荔枝蜜》、《茶花赋》、《井冈翠竹》、《松树的风格》等。这类散文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通过大自然中的某一具体事物的细腻的描述和刻画,引伸出深刻的哲理,表达出浓郁的思想感情,寄理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简言之,就是“托物”以“寄意”。要搞好这类散文的教学,就  相似文献   

16.
《蝉》和《贝壳》分别是香港作家小思和台湾作家席慕容的优秀作品,都是散文。 1.《语文报课标教材完全助读》第七版指出:小品文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蝉》《贝壳》都属于小品文,都是由细小的事物,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两文篇幅短小精致,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文学性最强的书。后人,尤其是文学家,往往因其“有托物寓意,为洸洋怪诞之词”而更爱读之。《红楼梦》在这方面也显然是受惠于《庄子》。《红楼梦》于“荒唐言”中包含着“辛酸泪”,于“梦幻中”倾吐真情。于“大旨谈情”中蕴藏着“伤时骂世”之旨。  相似文献   

18.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谁的诗句?怎么这样陌生?于是,我问了爷爷,并上网查看了详细内容,现在终于明白了。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  相似文献   

19.
捕蝉记     
深夜里,我在书桌前静静地看书,月亮就像贴在透明的玻璃上一样。这时,我恰好翻到了语文书中虞世南的古诗《蝉》。我被深深地陶醉了,不知不觉中就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故乡:  相似文献   

20.
《病梅馆记》一课的教学已近尾声,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分析其托物言志的写法。这时,学生甲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龚自珍关于病梅的说法。他所说的病梅其实是一种盆景艺术,我爷爷就是一位老园艺师。”我一听很高兴,心想这正是一个讨论其手法、体味其感情、了解其思想的好机会,就赶紧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