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他是旧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康德、叔本华等资产阶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用来系统地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和戏曲,因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美学的启蒙者,同时他又深受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熏陶和滋养,在他身上体现了努力使西方近代美学中国化的发展趋势。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体系,包含有“古雅说”、“游戏说”、“天才说”、“解脱说”和“境界说”等一系列论点。其中,在今天最有美学理论价值的是“境界说。”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他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作为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对20世纪中国美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那非凡的艺术气质,独特的知识结构,留学德国学习美学和哲学的经历,以及对中国艺术的深切体验,使得他在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能以西方美学为参照,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本根,以体现生命意识的中国艺术为核心,为后人的美学研究提供了范式,在审美的人生观方面,宗白华推崇一种既超尘脱欲又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反映了艺术化的心灵境界。同时,他还继承中国传统的诗学观,将意境看成艺术家由情景交融而创构的境象,其中体现着艺术家的人格涵养,在虚实相生的意境中,宗白华特别强调了艺术的动静相成,在叔本华的影响下,宗白华对中国艺术中的音乐精神有深刻的感受和见解。  相似文献   

3.
曹禺是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他的现实主义的戏剧艺术,不仅凝结着他的创作个性,他的艺术独创和贡献,形成了他的诗化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而且比较集中地体现着中国话剧艺术的宝贵传统。本文所要阐述的,是曹禺诗化现实主义的成因,主要美学特征及其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乃至世界近代戏剧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近代文学艺术开始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有关中国近代文艺批评、文艺思潮、美学思想史的论著相继问世。这些论著或着眼于文艺批评史的梳理,或侧重于美学思想的评述,于各自的领域多有建树。华南师范大学陈永标教授的《中国近代文艺美学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以下简称《论稿》)则以独到的眼光、新颖的见解将近代文艺理论批评的研究和近代美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近代文艺美学的特征及其内涵,正如洪柏昭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说:“大大开拓了文艺美学研究的视野,提高了近代文艺美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石涛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的绘画美学理论家。从艺术发展论的角度,他认为“墨笔当随时代”与“师古而化之”.展现出其美学思想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强烈个性要求的近代绘画精神,其美学思想中关于艺术发展论方面的“近代倾向”也就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理论界闪闪发光,影响深远.<美的历程>通过对中国历代文艺的梳理展示,向我们理清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艺术美所形成的根基和特点,形成了"积淀"、"有意味的形式"等美学概念,但它对艺术历史现象的分析止于清代文艺,而对近现代艺术没有做系统内的梳理和阐释.在<美的历程>的理论框架内,以李泽厚的美学理论现对中国近代油画做出理论上的解读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对中国传统艺术境界论的创造性诠释,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范导性的尝试。他以西方近代美学为参照,深入揭示出中国艺术境界论的文化哲学底蕴,使其以现代理论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宗白华美学思想,至今仍不失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源,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具有非常强烈的改革意识,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教育、科技,他都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改革设想,对于近代中国的改革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非但如此,魏源还是一个有特色的文学家,他的一千来首诗歌,奠定了他在近代诗坛的地位.他的诗歌,是他的改革心声的吐露,是他的激越情感的结晶,是他的艺术才华的表现,本文试图对魏源诗歌的美学特点,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人间词话》是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一部文学论著。王国维,初名国祯,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他是我国近代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的学者,研究范围甚广,著述宏富,在文学、戏曲、美学、史学、甲骨、金石、敦煌学、历史地理、版本目录学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卓著的、开创性的成就,至今仍为世人所瞩目。是他最早把西方哲学和美学理论引进中国的文学批评中,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对推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及批评方式向近代转化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学是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在新时期以来的美学研究中,汪裕雄对意象问题进行系统探寻。他借鉴朱光潜先生“补苴罅漏,张皇幽渺”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根基,文采博取西方美学研究方法,特别是西方近代以来的审美心理生成方面的有关成果,熔为一炉,推陈出新,铸就自己关于审美意象的基本思想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理念论为主线阐述了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艺术的社会功用以及对文艺才能的来源等观点.从而透视出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指出该思想在整个美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艺术理论值得后世品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是一个具有原创性与启蒙性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在近现代取得了显成就。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段时间,中国化思想界开始对西方美学不断地引进和介绍,主要代表人物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其中,以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最大。他引进了西方的美学,并以西方美学来研究整理中国传统的学艺术,写了《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有名的学术作,其中《人间词话》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14.
将美学放到复杂的文化场中加以考察,这是研究的必要,但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艺术创造与审美的内在规律。以儒道互补的文化精神贯穿美学史研究,必然会产生误区:将背离艺术的教化原则混同于美学规律。在中国美学史上,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比其他任何学派都更重视艺术本体及其艺术创造规律的研究,因止已它的影响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美学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大言的奇观。在“别求新声中异邦”的美学大趋势中,有了鲁迅的出现。他充分地沐浴了“欧风美雨”,迅速彻底与僵死、腐朽、落后的封建美学决裂,成长为一个坚定的近代美学家;而后,在“十月革命”的强劲冲击下,伴随着中国革命进程的深入发展,他又实现了与西方资产阶级美学的彻底决裂,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美学,最终成为中国现代美学——推开一点讲,统一的世界美学的伟大先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哲学美学存在着将艺术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审美主体人分裂的对象来看待的误区,王朝闻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不是一个被动的对象,而是蕴涵着人的审美意识的对象,而艺术的主体性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艺术风格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王朝闻详细分析了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以及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了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现实生活基础.王朝闻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理解是和他的审美关系论相互联系的.他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多纬分析还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本体论,外中国当代美学的形而上学误区有颠覆和匡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C·G·荣格作为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的著名大师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是与其分析心理学体系相联系的.他以贯穿自己整个学说体系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作为他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提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是人类艺术灵感的发祥地.在荣格看来,由于集体无意识是从原型和原始意象中推导出来的,因此以原型为核心形成的"自主情结"便成为联结集体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浮桥和最活跃、最直接的创作动力.正是从动力角度,荣格不仅区分了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方法,而且把西方美学史上的"抽象"与"移情"看作是无意识支配下的两种审美态度进行了全面研究,从而大大拓宽了艺术思维的空间和艺术批评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刘纲纪是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哲学家。他在艺术理论、美学和哲学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艺术理论上,刘纲纪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传统中国画的理论纲领"六法",第一次从哲学高度研究艺术,提出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艺术的本质是美;在美学上,刘纲纪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的美学发展历史,继承和发展实践美学,提出新的美学思想——"实践本体论"。刘纲纪在哲学上的学术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践本体论",以"实践本体论"阐述和发展马克思的本体论学说,并把哲学上的"实践本体论"作为他的新美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道”与中国艺术的本体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道家哲学为切入点研究中国艺术。在“一、‘道’的美学意味”中,作者从“‘道’的存在状态”、“‘道’的把握”上细理了“道”的中国特色及内涵;在“二、‘道’与中国艺术的本体阐释”中从两方面论述了道与中国艺术本体的内在关联,认为:1.“道”奠定了中国艺术赖以成立的根据,2.“道”决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大体包括:a.尚自然。b.崇简淡。c.求空灵等  相似文献   

20.
李海燕 《文教资料》2007,(10):100-101
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可以用“人格-艺术”美学来概括,刘熙载美学是在对世人的价值关怀的水平上去展开对传统艺术的研究的,同时,他之所以热衷于中国艺术研究,其原动力也是来自他的价值动机,即对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