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降,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持续流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与此相伴生的是我们对其"媚俗"的误读与滥用.从词源学入手探讨"媚俗"的内涵与历史流变,以政治媚俗与艺术媚俗为中心,着重讨论其形而上意义,以便还原媚俗总是作为现代人类一种境况的真实面孔.  相似文献   

2.
媚俗艺术是现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美学谎言。本文深刻分析了媚俗艺术产生的社会条件,特别分析了媚俗艺术研究当中经常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即它的阶级起源,同时考察了媚俗艺术自身的风格特征并对其作出了辩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金纾 《华章》2013,(14)
媚俗是艺术的大敌,但媚俗与艺术如同连体婴儿般不可分割。媚俗是个情境里的问题,对其分析要考虑时间地点等因素,同样也要考虑个体对媚俗的不同程度的感知。媚俗是“无条件的认同生命存在的美学理想”,而艺术与媚俗的本质区别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以及揭发事物矛盾的作用。刻意地对抗美、对抗模仿不是避免媚俗的方法,这只会从一种美学理想的陷阱里爬出来而掉进另一个美学理想的陷阱中。  相似文献   

4.
教师媚俗是教师队伍中出现的一个危害很大的现象。本文在阐述教师媚俗的含义、表现及危害的基础上,重点探析教师媚俗的成因和对策,认为教师实现个人利益的强烈愿望是其媚俗的动力因素、教师实现自身利益的外部阻力增大和不良社会风气诱导是其媚俗的外因、教师的双面性态度品格是其媚俗的心理基础,提出采取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扭转不良社会风气、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切实为教师排忧解难等举措来遏制教师媚俗现象。  相似文献   

5.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急剧变化,当代文化出版出现了媚俗化的倾向,媚俗出版物几近泛滥,突出表现在其内容媚俗、书名媚俗、选题策划物媚俗与宣传媚俗。伴随着出版爆炸现象而愈演愈烈的种种媚俗表现,对大众文化产生了危害,期望新世纪的出版业能够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蓬勃发展,进而丰富大众文化的人文内涵,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和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余氏散文在被批评为媚俗作品的背景下,想对余氏散文媚俗化的起因、意义等再进行浅析。余氏别样“媚俗”的散文比某些精心“媚术”的作品更让读者受益。余氏在九十年代初期精神高地沦陷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媚俗化进行“思想启蒙”,其美学魅力是学术性的,是其学术实践精神——责任感——的体现,余氏本人也通过媒体等进行了大量公众活动,在启蒙大众的同时也接受大众的反启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余氏为现代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身立命的生命范式。  相似文献   

7.
就余秋雨散文在被批评为媚俗作品的背景下,对其散文媚俗化的起因、意义等进行浅析。他别样“媚俗”的散文比某些精心“媚术”的作品更让读者受益。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精神高地沦陷的背景下,他试图通过媚俗化进行“思想启蒙”,其关学魅力是学术性的,是其学术实践精神和责任感的体现,而他本人也通过媒体等进行了大量公众活动,在启蒙大众的同时也接受大众的反启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为现代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身立命的生命范式。  相似文献   

8.
媚俗已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将媚俗倾向演绎得丝毫不爽.文化媚俗倾向的发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它是在世俗化语境中由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多个原因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媚俗倾向被精英主义者视为大众文化的"原罪".在价值论范畴中它是作为一个悖论而存在的,其负面性同其积极性一样显著.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应对媚俗倾向共担责任.大众社会疏于理性思考而耽于世俗欲望的群体心理好尚为大众文化的媚俗倾向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同时也证明着媚俗倾向是一种有赖人文精神注入而加以修正的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反“三俗”,我赞成。但是,“三俗”究竟坏在哪里呢?在“俗”吗?未必。就说“媚俗”。一个人,或者一个节目,一部作品,为什么要媚俗呢?是因为喜欢俗,或者本来就俗?显然不是。真心喜欢,那不叫“媚”。媚,是原本不待见,却要装喜欢。何况本来就俗.还用得着“媚”?直截了当表现出来就是。这样的“俗”,就不能叫“媚俗”,得叫“本俗”,甚至“本真”。  相似文献   

10.
媚文化和俗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现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过多、过早地接受媚俗文化的影响将引发和带来不良的后果,教育工作者应尽力把媚俗文化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媚俗文化在学校中的渗透与表现媚俗文化的流行有许多原因。但总体可分为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两大方面。媚俗文化的泛滥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社会与学校教育都应统一制订相应的措施来制止媚俗文化的进一步泛滥。  相似文献   

11.
媚俗艺术是艺术服从于生活的产物,此时的艺术总是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律性,为娱乐大众而生产出一些艺术产品。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存在媚俗艺术,但是它们在产生原因及特点方面又存在很多差异。现将这两个时期媚俗艺术进行介绍,并对其进行简单对比分析,立足当下,研究利弊。  相似文献   

12.
“绘事后素”这一论断,是孔子与学生子夏在解读《诗经·卫风·硕人》时生发的一个哲学和美学命题,是《诗经》特有的文化基因与儒家创始人高超的智慧与理性相激发而进发出的思想火花。这一论题的解读在历史上曾引起不小的争议,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一种绘画技法;有人说它是指在白色的底子上作画;有人说它是一种以质朴淡泊的画面效果比喻人的自然朴素之美等等。经学的解读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笔者无意在此评判谁家说得更合理更可信,本文只想从“绘事后素”这一命题中“丽质”与“装饰”的关系,引申考量文艺创作中形与神、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等主辅互为关系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3.
《社会契约论》内在思想上的矛盾使其从面世那天起,就充满着争议。通过探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公意的含义,提出公意概念的目的、公意与其他意志的关系以及公意的特征和公意的评判原则等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卢梭公意思想的内容、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玉奇,现代通俗小说家,四十年代在上海滩红极一时,但在文学史上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历史地位。冯玉奇"剧作家"身份的解体这一重要文学事件在文中得以厘清,《舞宫春艳》和张资平《苔莉》的横向对比透视出冯玉奇创作中存在的媚俗弊端,由《礼拜六》杂志拒登冯玉奇小说探讨"媚俗"这一文学倾向对当代文学的警示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鞍山作为地名,其历史溯源在历代史料中都无明确有序的记载和说明. 古西鞍山和东鞍山山地与鞍山的地名由来密切相关. 本文根据历代文献涉及鞍山地名的线索和相关古地图的考证,结合鞍山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古西鞍山山地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历史的探究,另辟蹊径,通过古代鞍山曾用名"安山"和"龙凤山"的分析论证,阐明了"鞍山"作为地名在不同时代的演进进程.  相似文献   

16.
谈"囧"     
"囧"作为汉字中的一员,以象形为构字法,具有相对稳定的意义。网络文化中的"囧"已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汉字,它具有独特的风格,与表情符号相比也有许多差异。"囧"是出现在网络语言交际中的一个奇特的符号,关于它的许多问题还值得继续深思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回叠式“BBAA”结构的意义、构成及转变条件并对进入“BBAA”的词类作了考察,最后讨论了“BBAA”回叠式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克鼎铭文“显孝于申”的理解一直以来就“申”的词性以及这一句的语法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说明了“申”是个名词而非动词 ,应破读为“神”。它是正常语序而非倒装。也说明了“申”的动词来源于电闪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体现了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理想,人类通过审美由自然走向自由。它也是贯穿《判断力批判》的一条内线。本文试图在论述美与自然的基础上,从美的鉴赏与美的形态两方面揭示美与道德的关系,并联系实例与图型剖析象征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