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早期绘画理论中,有许多关于绘画作品或绘画创作具有让人不可思议的神异特点的记述,这些记述通常是用来从一个侧面说明画家绘画水平高超,达到了通神的境界,并无贬义,但是,到了五代末期北宋以后,如果有当时的画家以神异特征来宣称自己擅画,受到的不再是礼遇,而是贬斥,而画论中也基本上没有了新的关于绘画神异特点的记述。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反映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的一种生活文化,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客观地记述了那个时代的民风民俗,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王鹏程 《文教资料》2012,(4):3-4,18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一百单八将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以"四大奸臣"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曾作为北宋文官武将的一分子而存在,小说中出现的官号更是数不胜数,有些名称类似,实则千差万别。这也反映了北宋中央集权强化,官僚机构庞大,官吏人数众多的特点。因此北宋时期中央官制的建立与演变,实际上反映了北宋不同于以往朝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水浒传》中"四大奸臣"的官制进行考证,总结其形成的特点,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北宋历史。  相似文献   

4.
将彝族民风民俗资源运用到了幼儿教育中,把幼儿引入具有"彝族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地感受、了解、认祝了彝族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5.
因为"制禄太薄",北宋士人经济状况远不如唐,入仕后他们依然生活拮据,不少官员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系。但北宋士人却很少象中唐寒士那样在文章中啼饥号寒,更无凄婉可怜之态。他们批判韩孟文章的世俗气,认为文章"须无穷愁态乃善"。"立德不朽"成为他们的人生目标,预示着中唐至北宋士人人格发生着由英雄向圣贤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5,(3):134-136
北宋前期政坛、文坛领袖之一的晏殊常常仅被当作一个"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词人;其实晏殊前中晚三个创作时期残留下来的三篇记体文章不仅艺术价值颇高,而且鲜明具体的表现了北宋前期文坛从学习李商隐骈文到韩柳古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北宋治平年间的濮议之争持续18个月之久。这场论争从表面看,只是关于英宗生父亲濮安懿王的称谓问题,从本质上看来,它涉及到北宋王朝对于传统礼制的态度。这场争论中,"台谏派"和"中书派"所持观点截然不同,体现出他们对于传统礼制承传与变通的态度,具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前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封建时代的最后盛世——康乾盛世。然而,北宋以前长期被视为国家统治中心地之一的淮河流域却在"盛世"之下加速衰败。伴随区域社会生态的衰败,作为男权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其生存状态也不断恶化。当长期作为淮河流域农家理想经济结构的"男耕女织"模式开始蜕变为仅有"男耕"而无"女织"的残缺型生产模式时,女耕化与逃荒成为淮河流域大多数女性新的生活"选择"。同时,随着曾经淳厚、淳朴的民风异变为暴戾、狠斗之风时,淮河流域女性频遭男性的各种暴力侵害与摧残,甚至出现了女性群体的暴力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东乡族民间歌舞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延伸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东乡族人生活中最为活跃、最为普通的一种歌舞文化现象。本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东乡族民风民俗、社会生活中花儿,宴席曲,舞台歌舞为例对东乡族歌舞的遗存形式和社会功能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期文人文集的"境外"传播颇为普遍,在文集传播"境外"的过程中,"民间私传"、"使节传播"和"商人传输"是最主要的三种途径。文人文集的"境外"传播,促进了北宋和周边政权的文化交流,彰显了北宋的文化繁荣,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那些文集传播到"境外"的文人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和促进了以北宋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巩固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的地理背景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由《金瓶梅》以宋写明这一特点可以看出。《金瓶梅》原著部分所写的东平府清河县是以北宋京东西路东平府须城县为原型的。这一县城乃是路(省)级中心城市,它相当于明代山东省省会济南府历城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金瓶梅》的描写对象、文本矛盾、全书构成。  相似文献   

12.
南宋史家王称著《东都事略》是第一部系统总结北宋一代历史的著作,又是一家独断之学;既是本朝人记本朝事的当代史,又是灵活运用纪传体的典范。它在史学上的地位与价值在今天也是应当给予肯定的。他着眼于社会与现实而研究史学之路,是足以引起我们认真对待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13.
《宋诗钞》的编选、刊刻及流传是清初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宋诗钞》被广泛赠送京师著名诗人,为宋诗风由京师向全国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吴之振、吕留良的宗宋诗论,尤其是对江西诗派的推重,大大促进了宗宋诗风兴起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六朝通鉴博议》是出自南宋史学大家李焘之手、而在后世又较受冷遇的一部史评类著作。《博议》之受冷遇,或与其应世性质太过明显、缺乏考辩钩沉有关。然而立足当今,《博议》对读者感触中国传统史学的褒贬鉴戒,理解中国历史上南北对立时代的史实,体会六朝京都的自然与人文形势,仍是颇多助益。至于《博议》的精旨要义,特别值得提出者三点,即解释了六朝"终不能混一区夏"的原因,指出了东晋南朝能够与十六国北朝对抗的缘故及其意义,作者寄望于为南宋朝廷提供龟鉴。  相似文献   

15.
北宋熙宁科举改革中颁布的、由王安石领衔编撰的《尚书新义》,既是官方的经解,又是新学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影响科场达六十多年.它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与学术思想.在诠释《尚书》时,王安石标举"天道"与"人事"的对立,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普遍而紧密的联系.其目的是"以道揆事",即把自己的政治理念附会于《尚书》,通过解释《尚书》来介入政治实践,达到推动变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世界儿童图画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北宋的幼帝教育。有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儿童绘本读物的国家。宋代儿童图画书的诞生过程,展示了宋代版画及图书出版的盛况和政治教育功能。该论题的探究,对当代图书出版的政治功能和儿童教育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东峰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6):59-61,75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郁郁不得志,晚年穷困潦倒,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造成柳永的悲剧性人生的原因除了所谓的个人人品及文品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北宋初期“重北轻南”的用人观。  相似文献   

18.
北宋中期 ,“逢场作戏”的观念盛行。这不仅反映了当时插科打诨式杂剧盛行的情况 ,而且还表现了一些士大夫、僧人对于社会、人生以及自我处境的看法。“逢场作戏”来源于佛教徒的命题 ,由单一的佛教意味转化为多重意义 ,而其中蕴涵的戏剧观念可以归纳为 :强调了杂剧、傀儡戏的虚构性 ;强调了杂剧、傀儡戏的娱乐性、游戏性 ;杂剧描绘生活故事 ,寓人生教训 ,启发人们思考 ;杂剧伴奏、装扮、表演的特点 - -抹土涂灰、乔装怪语等。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西京洛阳是京师开封之外的又一文教重镇,吸引了大批闲退官僚士绅、四方名士硕儒,逐步形成了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坚持儒家礼法教条的社会风尚。敦名重教、贵齿尚贤、乐易闲适是其社会风尚的几大特色。  相似文献   

20.
南宋洪迈所作《夷坚志》记述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社会百态,其中关于僧人的记述尤为丰富,书中描述的僧人活动空间非常广泛,社交比较活跃,从事活动丰富多样,对此时人亦有不同议论。通过对该书相关记述的梳理,以更好地了解两宋时期的社会状态尤其是该时期僧人群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