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们还没搞清楚自己的脑子在想些什么时,未来机器人却能轻松"看透"你,简直比你自己都更了解你。读脑绘图像:拷贝记忆不是梦多伦多斯卡伯勒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读心术,通过扫描你的大脑来展现你脑海中想象的图像。按照实验,这种读心术几乎万无一失。完成这项任务的是一种读心机器人,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人工智能程序,这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们常常回忆同一件往事,那么到后来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回忆早已不再是最初的真实记忆了,相反地,那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加工",被完全"整容"过后的记忆。事实上,我们在进行每一次回忆时,大脑都会提取出上一次对这件事的记忆情景,而我们最初的记忆早已不见了。有人感觉不解,如果每一次我们都在回忆上一次回忆中的情节,那么我们的记忆不是应该永远不变吗?然而实际情况却比我们想  相似文献   

3.
正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人在走神时,大脑的活动反而比科学家以前想象的更为活跃。这项研究发现,当我们心不在焉的时候,大脑很多区域的活动都有所增强。一些与解决复杂问题有关的大脑区域,在我们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时高度活跃。而科学家之前认为,这些区域在我们走神时处于休眠状态。在研究中,志愿者躺在fMRI扫描仪里面,当数字出现在屏幕上时  相似文献   

4.
正哈欠不仅会传染,而且无法控制。哈欠传染其实是哈欠模仿,也就是在镜像神经元的作用下,我们在看到某种动作或听到某种声音时,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当我们疲劳、无聊或者饥饿的时候,即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都很容易打哈欠,这也是身体在提醒我们,该起来活动了。打哈欠可能是大脑维持凉爽的一种机制,打哈欠时吸入的冷空气能给大脑"降温"。科学家发现,人很难抑制住自己打哈  相似文献   

5.
《发明与革新》2014,(11):54-54
12名志愿者平静地躺在磁共振扫描仪上观看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另一个房间内,一名特殊的实验参与者——已经处于植物人状态16年的男性也在同样条件下"观看"该电影。研究结果显示,这名男子的大脑活动与12名健康志愿者的大脑活动极其相似,这意味着电影情节对他也产生了影响。研究者将这一结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是否应该利用外部设备,把自己升级成史上更聪明,注意力更集中的版本?很难想象一个不愿意变得更聪明的人——哪怕他已经很聪明了。得益于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造就"最强大脑"的美梦似乎就要成真了,科学家正在采用前所未有的技术,寻找提高我们大脑功能的方法。对数学一窍不通的人来说,将来有机会拥有一个"数学大脑"是令人兴奋的消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只有一个:你真的愿意生活在那样的世电击数学学得快界里吗?英国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家罗意·卡多绅带领一支研究小组,在一周的时间内,每天都对志愿者大脑顶  相似文献   

7.
日本科学家发现,人之所以眨眼可能是为了对大脑进行"重置",以便给后续活动做准备。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观看喜剧电影,同时用核磁共振成像仪观察大脑中的活跃区域。结果发现,在眨眼的同时,人大脑中对外界加以注意时活跃的区域会瞬间切换到想象等内省  相似文献   

8.
大脑有个"体验模拟器"想象一下,假设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1小时了,你会用这1小时做什么呢?你会不会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到最奢华的饭店大吃一顿呢?或者冲到上司面前细数你对他的种种不满,将这些年积压在心中的怨气全部发泄出来?或者拿着把刀将你的仇人大卸八块?你具体会做什么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生的最后1小时里,多数人会做一些平时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与想象自己的生命戛然而止不同,当我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还很长的时候,我们会为将来做很多  相似文献   

9.
<正>三十年后的我:你好!不知道未来的你过得如何?或许你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或许一事无成;又或许,过着现在的我想象不到的生活。之所以写这封信,是要让你回味过去,让三十年后的我能够从过去的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我们本为一体,却又各自分离,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三十年后,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也许  相似文献   

10.
过去和未来     
有人认为,我们所看到的飞碟之类,是"未来的我们"误入了"过去的他们"的世界。我以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理论上讲,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但不是回到过去。至于未来,则是无论技术多么发达都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我们大脑是如何追踪快速移动物体的原理,这帮助解释了网球运动员是如何击中时速达100英里的网球,以及足球运动员是如何知道何时精确的射门。这一过程涉及推动运动的图像不断向前移动,使得我们的大脑能够观测到比眼睛所看到的更远的未来轨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大脑这种"复杂的机制"。我们大脑处理和追踪快速移动物体的方式类似于  相似文献   

12.
<正>大脑的计时装置什么是"现在"?物理学认为,现在不过是一种幻觉,因为物理定律无法区分现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界线。但事实上,我们都在体验着现在。那么大脑如何产生现在呢?理解大脑如何产生现在,我们才能理解大脑如何处理时间的过程。不只是这样,体验现在也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一些不是同时发生的事情看成同时发生,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因果关系了。德国心理学家马克·维特曼还认为,人对现在的感知,是人整个意识体验的基础,而且理解现在还有助  相似文献   

13.
“我们正在读一本书的第一章第一行,尽管这本书的页数是无限的……”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写的,可是我很喜欢这句话,它提醒我们:只要迈步,未来是由每个人自己创造的。我们可以把神秘、不可知的未来塑造成我们想象中的任何模样,犹如雕刻家将未成形的石头刻成雕像。  相似文献   

14.
《发明与革新》2013,(6):48-48
美国白宫前不久正式公布一项被认为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脑科学研究计划(以下简称"脑计划"),以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针对目前无法治愈的大脑疾病开发新疗法。这项计划有三大特点,即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完成,潜在影响力深远,同时面临艰巨挑战。奥巴马政府现在雄心勃勃,4月上旬推出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的研究计划。这一计划将耗时10年、投资数十亿美元。而此前,欧盟已经宣布了在未来10年投资10亿多欧元的"人类大脑工程"。在奥巴马看来,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落后是一件比较尴尬奥巴马的雄心  相似文献   

15.
《科学生活》2009,(12):58-58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想要知道别人脑海里的想法,也曾设想过自己不着一言,对方就可知道自己内心的思绪。英国科学家已经创建了一个系统,可使"大脑与大脑直接对话"成为现实,该系统可将某人大脑的信号通过互联网发送到几千米之外的另外一人的大脑中。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詹姆斯和同事表示,这很可能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为什么?     
<正>睡觉时眼睛为什么会动?人在睡梦中眼睛会转动,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当人们看到或者是闭上眼睛想象熟悉的人或场景时,内侧颞叶(一个与视觉感知和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神经元会变得活跃。而当我们进入做梦的睡眠阶段时,眼球会快速地转动,内侧颞叶的大脑细胞也会突然活跃。也就是说,眼睛在梦中  相似文献   

17.
历史模拟器     
岁月的洗礼,使历史本来的样子逐渐被洗刷干净,但人们都对过去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因此,我想发明一台机器,可以根据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出土文物、社会风俗等,做出最公正、清晰的模拟,再结合动画3D技术,还原过去的社会事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真实的过去。这对我们学习历史也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1998年,是世界科技和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沿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科教兴国、知识经济、高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等等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科学技术站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是为了今天更好的决策.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我国在科技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以及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一较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春节已过,辞旧迎新之际,往往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刻。作为一种总结方式,近年来征选年度汉字颇为流行。最初开展这项活动的是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从1995年开始,每年主办推举“年度汉字”的活动,回顾总结这一年的特征和事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广闻博见     
过去认为,人的大脑在出生后不久即减缓发育。5~6岁时,大脑已达到成人大脑的95%,大脑的总体结构已不会再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加拿大国家神经学家发现,在15岁之前。大脑某些部位的神经细胞的数量,可在1年内增加1倍。这一研究成果是一次通过扫描青少年大脑时发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