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据《人民文学》杂志网站称,今年第四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将重点推出《刘心武续红楼梦》。该刊第四期将发表《刘心武续红楼梦》28回中的前14回,这是整个续书中的一个完整故事段落。刘心武最重要的观点是,曹雪芹足大体写完了《红楼梦》全书的,全彤书稿仪差个别部件末齐,只是还没有来得及统稿,后面部分在借阅过程中散失;  相似文献   

2.
据《人民文学》杂志网站称,今年第四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将重点推出《刘心武续红楼梦》。该刊第四期将发表《刘心武续红楼梦》28回中的前14回,这是整个续书中的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3.
【作家简介】刘心武,笔名刘浏、赵壮汉。生于1942年6月4日。四川成都人。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相似文献   

4.
【生平创作】刘心武(1942~),生于四川成都,1950年后定居北京。历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班主任》、《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以及《刘心武文集》八卷。后又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陆续出版多部专著,后修订增补为《红楼望月》,出版专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1995年后尝试建筑评论,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材质之美》等。《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相似文献   

5.
美点赏析以《班主任》走红文坛,以《醒来吧,弟弟》等"伤痕文学"名篇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辉煌地位的刘心武,于2003年出版了《眼角眉梢》这部散文集,有评论说这部散文集记叙了刘心武先生的生活感悟,"深邃老辣,催人泪下"。纵观文集,或描摹众生的活法,或探究新生事物的奥妙,或追索历史深处的玄机,或记录海外所见所闻以及建筑评论,每篇文章都从人或物的"眼角眉梢"的细微处着笔,用纯美的文字表现出来,让人得到诸种阅读的快感。其中的《眼角眉梢》是一篇极富生活气息的美文,它向我们阐述了在生活中要学会“察言观色”的人生道理。刘心武的“眼角眉…  相似文献   

6.
刘心武是谁?     
20多年前,刘心武以其短篇小说《班主任》一举轰动文坛,成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成就比较显著的文坛新星。刘心武的名字,已经载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翻开大学中文专业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可以看到其中有一节是专门介绍刘心武和他的《班主任》的。现在,刘心武在近十家报刊开设了专栏,《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这些影响颇大、发行量也比较大的报纸上,经常有刘心武的文章和名字出现。就连发行量很大、很受读者欢迎的《读者》月刊上,也常有刘心武的随笔杂谈被转  相似文献   

7.
刘心武是谁?     
20多年前,刘心武以其短篇小说《班主任》一举轰动文坛,成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成就比较显著的文坛新星。刘心武的名字,已经载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翻开大学中文专业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可以看到其中有一节是专门介绍刘心武和他的《班主任》的。现在,刘心武在近十家报刊开设了专栏,《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这些影响颇大、发行量也比较大的报纸上,经常有刘心武的文章和名字出现。就连发行量很大、很受读者欢迎的《读者》月刊上,也常有刘心武的随笔杂谈被转  相似文献   

8.
所谓“伤痕文学”是指1978年到1980年在中国文坛上涌现的描写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文学思潮。其代表作品有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登载的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以及它以前和以后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莫应丰的《将军吟》,陈世  相似文献   

9.
尤·邦达列夫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他自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多以卫国战争为题材,被称为“战壕真实”派作家之一。七、八十年代,邦达列夫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岸》(1975,荣获苏联国家奖)、《选择》(1980)和《人生舞台》(1985),引起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和探讨尤·邦达列夫的创作,尤其是他的八十年代的创作,对了解当代苏联文学发展的趋势、倾向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长篇小说《人生舞台》是尤·邦达列夫近期创作的主要作品,它体现了邦达列夫文学创作进程的新拓展,新成就。邦达列夫在《人生舞台》中提出了当今世界、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于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引发了一个争论的热潮。本文于自己阅读《红楼梦》真实感受,就论证方面、自相抵牾、理解方面的所谓事实歧误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又名沈雁冰。一八九六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巨大成就的革命作家。中学毕业后进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一九一七年开始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上发表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的文章,一九二○年参加《小说月报》的革新工作。一九二一年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负责主编《小说月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许多文学论文,并翻译了不少外国进步作品。他早期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  相似文献   

12.
文学特征的三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特征是什么?目前文艺理论界有这样两种较为流行的观点:一是形象说(此说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二是情感说(此说近几年赞同者不少)。我认为二说虽各有其合理性,但它们只是各自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学的部分特征,而不能涵盖文学特征的全部内涵。此外,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刘心武同志在1985年第四期《文学评论》上发表的《关于文学本性的思考》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学的本性应包含这样七性:即社会性、意向性、析情  相似文献   

13.
<正> A、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变异、发展主要是在对世界文学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同中产生的没有横向借鉴、综合,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不可能在变异中求得发展。这是被其自身嬗变历程所证明的。纵观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不难看出:1976—1978年,以天安门诗歌运动为序幕,以陈若曦的《尹县长》、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伤痕文学”的崛起,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接着,现实主  相似文献   

14.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散文集,共收入《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等10篇。作者以淡泊从容的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间种种发表看法,旁征博引,睿智幽默。举重若轻,诙谐有趣。  相似文献   

15.
刘心武的问题小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空灵”的作品还将发展,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也未尝不可。事实证明,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敢于面对社会生活现实的作品。《公共汽车咏叹调》(《人民文学》1985年第12期),和《5.19长镜头》一样,反映了一种  相似文献   

16.
刘心武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引人注目的小说作家,他在新时期十年中,写出了一系列为读者喜爱的小说作品。当然,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和艺术成就的,自然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钟鼓楼》。《钟鼓楼》的发表和出版,使作者的小说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中为数不多的佼佼者之一。这部作品以其突出的成就荣膺“中国文学的大奖”  相似文献   

17.
刘心武的《错过》一文(以下简称《错》文),被选作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刘心武先生在文中说,“人生如奔驰的列车”,“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他还说,错过“仿佛是碧绿的叶子,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相似文献   

18.
这篇童话的作者叶圣陶,是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一八九四年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中.一九一一年初中毕业后,因家中生活拮据,无力升学,便当了小学教员,一直持续十年之久.后来又在中学和大学任教.他在学生时期即开始练习写作.一九一四年发表了文言小说《穷愁》,初露文才.一九一九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人生》,这是他创作的真正开端.一九二一年一月,他和沈雁冰、郑振铎等共同筹备组织文学研究会,并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和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相似文献   

19.
张景荣 《教书育人》2010,(5):106-107
小岛信夫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岐阜县出身的小岛从高中时代起就酷爱文学,于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期间曾与冈本谦次郎等人创办杂志《崖》,并相继发表了《往返》《公园》等作品,初步展露了自己的文学才华。自1948年发表《火车之内》以来,他还发表了《燕京大学部队》《步枪》《美国学校》《拥抱家人》等作品,并在90岁高龄之际推出了最后的力作《残光》。  相似文献   

20.
《眼角眉梢——刘心武散文集》出版:新华出版社主编:张宝瑞定价:26.00元【内容介绍】这是《金蔷薇散文名家新作文库》中的一部,收入的都是作者最新创作的散文作品,作品无论是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描摹众生的活法,还是探究新生事物的奥妙,追索历史深处的玄机等,无不从人或物那“眼角眉梢”的细微处着笔,虽平凡,却最富感情。【读书人语】当年以《班主任》等“伤痕文学”小说成名的著名作家刘心武,不仅是写小说的好手,散文也写得不错。他对于人生、社会、历史、艺术的诸多深沉思考,让我们不得不被他的睿智折服。比如收入书中的一篇《气盛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