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季遗献中被提炼出的“种族”“民族”思想,成为了辛亥革命“排满”主义的重要依据,革命党人在新军、革命组织团体和学生中进行宣传,大大激励了清末的年青志士,扩大了革命队伍,故而明季遗献对于辛亥革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浙皖光复军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对浙江革命发展战略做出调整。开始从过去主要依靠会党进行武装斗争,转向以新军为革命的主要力量。1908年初,革命党人在杭州秘密会议上做出今后革命发展工作重点转向军队的决定后,新军中  相似文献   

3.
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兵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是辛亥革命后社会阶级矛盾演变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时期的兵变,除袁世凯阴谋制造的北京兵变外,主要是:革命党人运动军队反对袁世凯的武装起义;各地士兵反对压迫和剥削的暴动;无政府党人鼓吹的所谓“军队革命运动”等等。这些兵变,是我们研究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史值得注意的问题。现据北洋政府陆军部历史档案的有关记载,分述如下: 一、革命党人联络会党运动军队反对袁世凯的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4.
陕西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陕西人的杰作,周边各省的革命党人也对陕西辛亥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辛亥革命前的共谋,二是革命中的共营。  相似文献   

5.
1911年冬,在国外留学归来和外地来文登的革命党人,联合文登地方的革命志士,酝酿发动了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满清地方政府的辛亥革命,在胶东和山东人民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1911年 10月10 日晚7时许,驻武昌城内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革命士兵经过通宵鏖战,占领了武昌.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全国各地革命党人闻风响应,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大部分省份宣布独立,建立军政府,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土崩瓦解了.可是,这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成果,为什么转眼之间就被袁世凯窃取了呢?袁世凯又是如何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呢?  相似文献   

7.
地处辽宁省东北部山区的偏僻小县西丰县,早在五四运动后的第二年,就在当时奉天省(今辽宁省)各县当中,首先创办了第一所平民夜校,首开奉天省民众教育之先河,很值得一记。  相似文献   

8.
<正>奉天省议会大楼旧址位于沈河区桃源街118号,始建于1906年,1912年—1918年为"奉天省议会"所在地,是辽宁省最早出现的议会建筑和当时全省最高的权力机构。1929年东北易帜后,奉天省议会改称国民党奉天省党部,后又改为奉天省高等审判厅、监察厅,东北解放后为沈阳军区军法处使用,现为沈阳市成套电器厂所用。该  相似文献   

9.
革命党人辛亥武昌首义后,清朝统治岌岌可危,不得不请袁世凯再次出山。袁世凯借机提出剿抚并用的方针,以“和谈”为名,积蓄兵力,伺机反扑。帝国主义列强意识到这次革命对他们不利,极力撮合南北双方和谈。革命势力内部,妥协逆流泛滥起来。在这种形势下,革命势力推选伍廷芳为南方代表,袁内阁派唐绍仪为北方代表,于1911年12月18日在上海开始谈判。和谈以停战和国体两个问题为主要内容。这次和谈,使革命势力失去许多地盘,严重涣散了士气。现从馆藏内阁档案中,选出有关电报,予以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章海粟 《新闻通讯》2012,(11):62-63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广泛从事近代媒介活动。1905年,革命党人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1906年7月,章太炎在革命党人的力邀之下,“出狱之后,主任《民报》。”嘴至1908年10月,《民报》被日本政府查封,章太炎一直作为《民报》的“编辑人兼发行人”,《民报》也成为近代广告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章太炎主持时期,《民报》广告不仅得到一定发展,而且呈现出鲜明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  相似文献   

11.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 ,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 ,革命党人所面对的问题 ,千头万绪 ,其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财政困难。革命党人在革命以前 ,经费主要靠海外华侨捐款。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 ,用需孔亟 ,但来源有限。因此 ,摆在民国革命元勋面前的一项迫切工作就是筹款。孙中山、陈其美等都为此作出了重要的努力 ,上海参加革命的资本家沈缦云等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于黄兴为此所作的努力 ,以前知之不多。台湾新出版的《袁氏家藏近代名人手书》(王尔敏编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专刊第 4 5辑 ,2 0 0 1年出版 ) ,收有一封黄兴写给袁树…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与镇江革命党人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在革命斗争中与镇江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革命情谊.在此撷取二三略述. 1.孙中山追赠赵声上将军 赵声(1881-1911),字伯先.1906年,担任南洋新军第9镇第33标标统(即团长)的赵声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被公推为长江同盟会盟主,呈报孙中山,孙中山当即批准.  相似文献   

13.
《北京档案》2011,(10):4-5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缅怀辛亥革命先驱和弘扬孙中山革命精神的纪念地。1911年武昌起义前后,革命党人在北京和周边地区组织和发动了多次刺杀和起义,直捣清廷,为辛亥革命做出了贡献。孙中山曾三次来到北京,留下宝贵的革命遗产。辛亥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14.
1920年代奉天省汽车运输业得到了发展。汽车运输业的发展,密切了奉天省城市与周围县镇的联系,活跃了经济,从而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进行第三次革命。日本政府为了讨好袁世凯,控制和监视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使讨袁革命难以实现。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命驻华公使日登益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阴谋灭亡中国,引起全国人民掀起强烈的反日运动。在二十一条中日交涉过程中,在日本出现1915年2月5日孙中山签署“中日盟约”、“日中盟约”,及3月14日孙中山给小地造信、“盟约案”十一条。这些文件的性质与二十一条极其相似。但这些文件当时日本并没有公布,亦不为外界所知。其真伪问题,国内外学者历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袁世凯对辽宁及三省革命党人活动的控制和镇压过程来探求袁与辽宁辛亥革命的关系。革命初,袁世凯为防止东三省政局难以控制,对革命派拉拢、分化,希图从内部瓦解革命派,后拉拢不成,袁世凯指使赵尔巽残杀革命党领袖,残酷镇压革命。  相似文献   

17.
选自馆藏《五卅专题档》中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奉天军务督办张作霖与奉天各道、县及北洋政府间的往来函电,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北洋政府暨奉天各级官署镇压该省境内各界声援“五卅”运动的情形,对研究“五卅”运动全貌及辽宁地方史,均有一定价值,特选辑刊布。  相似文献   

18.
一、东北军炮兵沿革 东北军建立炮兵部队,始于奉军时期.张作霖的第二十七师和冯德麟的第二十八师,是在1912年前后成立的.这以前张作霖是奉天省中前两路巡防营统领,冯德麟是奉天省左路巡防营统领.  相似文献   

19.
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新军在湖北武昌举行起义,并取得成功.接着,各省热烈响应.迅速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清王朝在全国革命的打击下,很快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可以说是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新闻评论的特殊地位,人们很容易将评论误认为是单纯地向读者发号施令,板着面孔教育读者如何如何,造成评论写得不生动、不活泼,歌不敢歌,恨不敢恨,没有情感色彩,成了令人生厌的“八股文”,难以引起读者共鸣,使新闻评论的战斗力、思想性、指导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笔者现就情感在新闻评论中的审美意义,谈一点个人看法。新闻评论的崇高美众所周知,我们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改革,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的革命,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这一革命进程中更是创造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体现了崇高的理想和彻底的革命精神,被称之为“第二次革命”。作为新闻评论,它理所当然要为这场革命大造舆论,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为这项伟大崇高的事业讴歌颂扬。崇高之美在新闻评论中自然是一个独特的审美特征,是鼓舞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号角。如第五届中国新反的审的单者,了,不情的美们化群进歌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上下一心打好全年改革攻坚战》,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