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宁先生,您一生的学术活动比较广泛,长期以来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古代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并且带出了一大批研究生、博士生;您在敦煌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记得您在60岁的时候亲赴伦敦研究英藏敦煌文献,大家都很敬佩。但对我来说,您对史学理论的研讨对我留  相似文献   

2.
从《诗经·卫风·氓》中所描写的春秋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金属货币的流通、交通运输、城市经济四个方面,讨论了《氓》诗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史学是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出现的。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经济史进行研究,是五四以后学术上的重大进展。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率先宣传唯物史观,为包括中国经济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研究中国古代经济生活,勾勒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线索,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作出开创性的努力;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方面,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原理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演变,阐释近代经济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近代经济与封建势力的关系,揭示了中国近代经济演进非自然性的特征,深化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认识。李大钊还将经济史的研究与现实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结合起来,为奠定中国经济史研究关注现实的传统作出了贡献。李大钊是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4.
主讲人简介:邢铁。1957年3月出生在冀南平原的新河小镇。从1978年开始陆续在河北师范学院、云南大学和南开大学取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导师李埏教授)和博士(导师张国刚教授)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选举担任过院长。主要从事以唐宋为中心的古代社会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和《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出版了个人专著《户等制度史纲》、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名历史学家安作璋先生的及门弟子,张弘博士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他花费8年的时间,撰成了《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研究》一书(35万字,齐鲁书社2003年6月出版)。该书是一部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论述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学术专。  相似文献   

6.
陶希圣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究竟占有何种地位?陶希圣最大的史学贡献,是创办和主持了《食货》半月刊。《食货》的创办,是陶希圣对中国社会史论战作学术反思以及在政治失意后转向教学之境遇的一个结果,也是适应时代思想和学术发展的需要,开拓历史研究新领域的一个结果。《食货》创办的史学意义,在于明确打出“社会史专攻”的旗帜,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开展,起到了拓荒与奠基的作用,在中国史学融入世界史学新潮的历程中,起到了推进的作用。《食货》的成功,得益于陶希圣在会通史料与理论之研究理路上的探索。所有这些对他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从 1 934年发表《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起 ,何兹全先生已经走过 6 7年的学术生涯。为论证中国中古社会的性质 ,他撰写了一系列中古社会经济史论文 ,并创立魏晋封建说 ,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他治学的一大特色 :始终关注重大史学问题 ,注重学术创新。此后 ,何先生执着于探索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道路 ,1 989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一书 ,就是他长期艰苦探索的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思想界风行一时。用唯物史观来解释中国历史成为其时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一种新倾向。与此同时,国民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社会各界格外注意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探讨,并引发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在论战中,唯物史观大行其道,从而促使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兴起。但论战中大多数人的研究因政治上的干扰于中国经济史研究不但贡献殊少,且反使中国经济史研究一时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正轨。一些学者意识到问题所在,起而矫偏救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这一因社会革命运动而起的学问的学术规范化。厘清这一段历史,有助于理解、认清近现代思想、政治与学术之间的纠葛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几个盛世时期,还是工商业大国、世界贸易大国,这不仅是因为她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柱,同时又有发达的商业、手工业作支撑。研究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区域分布的变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乃至整个中国明进化史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于1904年出版的《中国国债史》,向来被学界视为现代中国经济史学科的诞生标志。事实上,此书的基本属性乃是浓厚的时政著述。相比之下,1914年出版的《清财政考略》,虽然还带有传统"食货之学"的面相,但在具体表述中显示出了一些经济史专史的意味,可谓是过渡时期的产物。而在1924年出现的三种经济史著述,才是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这些作者在深受西方学术熏陶的同时,既能够从历史角度出发,又能针对中国本土问题,还能接轨当时国际学术前沿,所以其研究至今仍具有不容低估的学术价值。因此,要探讨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端,需要对相关发展进程进行较为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