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给女儿的信》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书信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  相似文献   

2.
黄晓园 《现代语文》2009,(4):116-117
[教材分析] 《给女儿的一封信》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我们最难解答的莫过于“爱情”这个敏感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书信形式,引用少年时代祖母玛利亚所讲的一个童话故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阐明爱情本质,使一个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而故事也启发和培养了女儿的正确爱情观。这篇文章对成长中的学生有着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通过书信方式,娓娓地讲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爱情的真谛。这篇课文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4.
《致女儿的信》是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十四岁女儿的一封信,书信的主要内容是父亲叙述祖母讲的一则动人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上帝三次来人间,从人类的眼中读懂三样东西:爱情、忠诚与心灵的追念。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对女儿进行“什么是爱情”的思想教育。作者对女儿的回答以书信的形式回答,很好地创建一个平等融洽的交流平台,对女儿的教育如“山中清泉”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5.
周一 《阅读与鉴赏》2005,(10):55-58
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时,作为教育家的劳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而是怀着激动和欣喜的心情,站在平等对话的角度,采取书信方式,通过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相似文献   

6.
胡桂华 《学语文》2014,(1):17-18
[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而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通过书信方式,娓娓地讲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爱情的真谛。这篇课文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清汉 《现代语文》2011,(5):117-118
【从容说课】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永远演绎着动人的爱情故事。《致女儿的信》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书信的形式,为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作者和女儿谈到了“什么是爱情”。“爱情”对于身心正处于发展中的初中生是个敏感的话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爱情”这个话题,要么绕道而走,要么含糊而过。我觉得大可不必。所以对于这样一篇阐释爱情内涵的经典文章,我打算和学生直面“爱情”这一话题,大大方方地谈谈爱情,说说爱情。说一说——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教师可抛砖引玉,先为学生讲一则故事。如:朱丽叶和罗密欧这一对恋人因家族仇恨不能结合,为表示对爱情的忠贞,只能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或《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人公杰克因为…  相似文献   

9.
马利云 《中国德育》2013,(12):75-76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封写给女儿的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亲爱的女儿: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今天你整整14岁了。你正跨越一个界限,越过它你就是一名成年女性了。你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当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  相似文献   

10.
本单元的主题是敬业、乐业、自由、正义、亲情、爱情等这些人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敬业与乐业》提醒人类要专注且快乐地做自己的事情;《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闪烁出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傅雷家书》传递着动人的舔犊之情;《致女儿的信》诗意地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夫姓刘,我姓陈。女儿出生后,我和丈夫给女儿取名“刘陈天骄”,是希望我们的爱情结晶长大后成为天之骄子,一代天骄!我和丈夫都是相貌平庸之人,女儿却继承了我们各自的优  相似文献   

12.
课内检测一、填空1.《致女儿的信》选自《关于爱情的思考》,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_______,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表作有_____________。2。本文通过转述从"奶奶"那儿听来的一个童话故事,回答了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这样一个古老而玄奥的问题,故事叙述了一对男女从  相似文献   

13.
<正>【编者按】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女儿"什么是爱情"的提问,给女儿写了一封信,信中用一个充满诗意的故  相似文献   

14.
事件:新学期起,上海50多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将领到一本全新的语文教材,课本中第二单元的主题定为“爱情如歌”,其中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普希金的《致凯恩》,舒婷的《致橡树》,苏童的《老爱情》,节选自《简·爱》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以及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从而引起广泛的反响。GDJY视角一“爱情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视角二“爱情教育”不该成青春禁忌情感教育也是教育内容中重要的一环。但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情感教育应当是全面的、综合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相互…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只要是上到《致女儿的信》这篇课文,课堂上往往就会有一次热烈的讨论:什么是爱情。  相似文献   

16.
课本中单独开设“爱情如歌”单元,你有特别的感想吗?你的父母呢? 爱情并不是不可以对我们启齿的事情,关键是用何种方式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让我们了解“爱情”的美好,也让我们知道“不成熟的爱情”的危害。课本中出现“爱情单元”,说明了老师将会以更开明的态度与我们讨论爱情,这是值得高兴的。  相似文献   

17.
潘非 《人生十六七》2011,(01Z):39-41
教花季女儿严防死守 程佳在武汉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和前夫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因为两次失败的婚娴,程佳对爱情、事业心灰意冷,将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蓓蓓身上。她觉得两次婚姻失败的根源在于A己太单纯,轻信了爱情。她发誓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于是,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具有许多现代爱情的特质,是一种基于平等和志同道合基础上的知己之爱,有强烈、持久和专一等鲜明特征。黛玉对宝玉的感情符合这一特质界定,但貌似多情、博爱的宝玉其实在宝黛爱情中也专一不移。这是由宝玉独特的"女儿论"和宝黛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丁华 《黑河教育》2010,(7):37-37
《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本文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次编入的有关爱情话题的文章。“爱情”对于初三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因此,上课之初我有很多顾虑,一方面我担心性格内向、情感内敛的孩子回避这个话题,不肯与同学、老师交流;  相似文献   

20.
<正>在《致女儿的信》那堂课上,校长问我们用什么颜色形容爱情,两个男生都说是红色,因为爱情是火热的,还有同学说是紫色,因为紫色很浪漫。而我想了许久,如果一定要我说出一种颜色,我会选择暗红。暗红色曾一度是我最喜欢的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