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2 毫秒
1.
千里姻缘     
一 1982年10月,当时我在鸡西矿务局作新闻报道工作.一次我出去采访回到办公室,发现办公桌上放着两份材料,是局工会送来的.其中一份材料不长,却吸引了我. 这份材料介绍了鸡西矿务局东海煤矿残疾青年张坚强高中毕业之后,自学中医为人治病的事迹.我被张坚强顽强的精神所感动,第二天,便驱车百余里,来到张坚强家里采访. 那天,在张坚强的家里,除了本矿的患者外,还有来自黑龙江鸡两市里和铁力县的患者,把他家的里外屋挤得满满的. 趁他看病的空隙,我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2.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12,(15):19-20
一 前几天,我到焦作市一家水泥厂采访,在粉尘弥漫的车间里拍下了一张张设备改造照片.采访结束后,立即又要赶到河南煤化鹤煤十矿采访,厂里陪同采访的同志说:"你采访这么辛苦,连我们的饭也不吃又要赶路,像你这样的记者我们欢迎!"我说:"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基层为我们记者采访提供了那么多的服务,记者就应该深入采访,挖出新闻,为基层多发点稿子,这是记者与你们‘两好搁一好’的体现." "两好搁一好",就是记者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对基层提供的服务有感恩之心,感谢之意.我们记者每篇好新闻问世,都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记者心语印象红星是我采访山西省襄垣县委书记张红星的题目,但是久闻张红星,又久违张红星,也许他官大事多,也许我人微言轻,也许他根本就不愿意接受采访,总之近两个月的采访计划,竟是没有完成。我几十年的记者生涯,终于在新的形势下,有了失败的记录。久闻张红星,是人们口口相传,尤其是原山西省武警总队副总队长李宝山的夸赞不绝于耳:他是我曾经带过的兵,人实在、厚道、聪明、大胆又能干。过去是好兵,现在是个好官。看看现在的襄垣,就能感受出张红星。  相似文献   

4.
史霖 《传媒》2001,(10):26-30
我专程来到小岗,采访这个曾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地方. 在大包干发起人严俊昌、严宏昌、严立学家中,我见到了一张张小岗村和小岗人20年来珍贵的历史照片,其艺术性、新闻性和历史价值让人震颤."这都是汪强拍的."严宏昌向我说明.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据了解,您从以《笼中》为主题的500多张照片中精选出45张,最终筛出12张送"荷赛",您的组照编辑思路及镜头表现、色调处理思路是怎样的呢? 郑晓群:组照《笼中》的第一张照片,是在2011年4、5月份去温州动物园采访时偶然拍摄的.当时,我在温州动物园采访结束后,还有点时间,就在园里转转.园内只有一只长颈鹿,比较孤单,我当时就拍了.回来将照片导入电脑,处理成黑白照片时,我感觉这照片有点意思.为什么呢?孤寂!  相似文献   

6.
2011年12月底,我寄出了三张贺卡,收件人的地址都是香港九龙清水湾——那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所在地. 在这个电子化的年代,我只送出了这三份纸质的新年祝福贺卡.三张印有兰花图案的贺卡,分别寄向三位老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 2011年,身为记者的我写了几十篇稿子,采访了上百人.其中,这三位老师是我最重要也最尊敬的采访对象.他们针对一场备受国人关注与追捧的高等教育改革——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改实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揭开了盛名之下的真相,给已经高烧的情绪泼了一盆理性的冷水.  相似文献   

7.
叶研 《新闻与写作》2007,(10):42-43
在哈瓦那体育中心数次采访为古巴赢得过世界冠军的女排运动员路易斯,我拍摄了一张特写——路易斯咧嘴笑着,背景是红底色的切·格瓦拉像——两位不同类型的古巴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现状,提出了适合我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模式,即"校、系两级文献采访模式",并阐述了实行校、系两级文献采访的优越性及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国 《青年记者》2016,(31):36-37
我有限的几次灾难采访,都是在慌张无助中开始的.每当来到一个混乱的现场,事情千头万绪,面对千千万万张面孔,我担心采访说错了话、走错了路、找错了人,最后什么都没得到.多年的从业经验也没能帮我克服这种感觉. 承认慌张无助并不表示自认缺乏勇气.这是两回事,缺乏勇气就不会来.害怕一无所获、来了也是白来,才是慌张的源头.我并不害怕灾难,害怕的是自己的职业表现成为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10.
骆大洪 《新闻界》2001,(3):58-59
作为一名乡镇报道员,接待新闻单位来人,和记者一起采访是常有的事,然而,跟新华日报摄影记者程光采访一天,我深深地被他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所感动,他的为人真让人钦佩,叫人难以忘怀。3月13日,程记者来到射阳县合德镇采访,当商量确定采访对象以后,上午8点钟,我和他打的第一站到侨谊纱厂采访技改投入的稿子,车间里,他在机台上爬上爬下,抢拍工人生产的镜头,不厌其烦地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作为初学摄影的我原来以为拍照片比写文字稿省事多了,不需要动脑筋,看到程记者一丝不苟的工作,使我改变了认识,要拍好一张照片,准确地…  相似文献   

11.
采访深度决定报道的深度--关于人物通讯采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常深入到工厂和农村,与采访对象睡在一铺炕上,吃在一张桌上,有时还和他们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这些生活中,采访对象很自然地和我交成了好朋友,和我谈心里话。许多好材料和精彩的细节,都是在与采访对象一起劳动时观察到的,是采访对象在炕头上悄悄告诉我的。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能采访到那样生动感人的细节,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不过比他们多下了一番采访的功夫。  相似文献   

12.
两位漫画家,新民晚报的郑辛遥和《现代家庭》杂志的潘顺祺,最近联袂在上海举办了一次幽默画展。就在他们的幽默画展不久,我对他们作了一次不无幽默的采访——我让两位漫画家抓阄。幽默是天生的吗? 五张牌里,郑辛遥眯眯笑着抓了中间一张。他说,他现在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十分感兴趣,根据著名的“中庸之道”,当取这一张。十分奇妙,在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潘顺祺也在五张里面取其中。而且,两张牌里,提出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这也是久久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  相似文献   

13.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两位漫画家,新民晚报的郑辛遥和《现代家庭》杂志的潘顺祺,最近联袂在上海举办了一次幽默画展。就在他们的幽默画展不久,我对他们作了一次不无幽默的采访——我让两位漫画家抓阄。幽默是天生的吗? 五张牌里,郑辛遥眯眯笑着抓了中间一张。他说,他现在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十分感兴趣,根据著名的“中庸之道”,当取这一张。十分奇妙,在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潘顺祺也在五张里面取其中。而且,两张牌里,提出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这也是久久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幽默是天生的吗?幽默能不能后天培养呢?这也是许  相似文献   

15.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6.
回望2010     
李强 《视听界》2011,(1):119-119
2010年的最后一天,我在温暖如春的香港采访,在地处闹市的浸会大学想找到一张安静的书桌实在很难。我和采访对象——亚洲周刊年度全球华人十大小说《朱雀》作者、南京人葛亮,兜兜转转,终于在图书馆的地下室找到了一个静寂的角落。  相似文献   

17.
机缘巧合,今年元旦刚过,同文汇报记者郑重一起去了趟北京,老先生是去采访,我算是陪同. 原本郑重是计划一人北上的,在电话里用多年未改的宿县口音朗朗地告诉我,他自己订张火车票,晃晃荡荡一夜就到北京,再顺着火车站兜兜走走,就到了住地,很便当.  相似文献   

18.
看报的启示     
去年六月份,我无意中得到一张河南农民报.其中《大家都来珍惜土地》专栏对我启示很大。我想,我乡有不少开荒造田的典型事例,自己为什么没想到呢!现在不妨采写几篇关于这方面的稿子往上投投看。说干就干,第二天我听说本乡沟杨村建新房烧砖没毁一分田、而且又开垦了不少良田一事,就骑车去采访。采访归来,连夜写了《建房烧砖不毁田,开垦荒丘造良田》一稿,送到县广播站,当天就播了。这篇稿子的采用,对我鼓励很大,我又连续写了《门刘村平荒造田》一稿寄往河南农民报.不久,便刊登了.看了一张报纸,收获竟如此之大,是我料想不到的。从此以后,我就注重看报,从报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2月13日,作为新华社金沙萨分社记者,我到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总部(以下简称"联刚团")联系采访时,新闻官娜芭女士递来一张VIP通行证.我先是惊讶,继而感慨付出终有回报--VIP通行证是优先采访的"特权证",凤毛麟角,这是继BBC驻刚果(金)记者之后的第二张. 娜芭解释说,颁发原因是2004年我对刚果(金)跌宕起伏的政治局势报道及时、全面,分析客观、准确,成为联合国掌握刚果(金)动向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春 《视听纵横》2004,(3):100-101
我曾在新闻采访的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景象:一位男新闻主持人化了一脸演播室的浓妆在现场采访,但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被采访对象的脸上充满着不自然的神情,我很理解这位被采访对象的心情,换了是我也会是这样的表情,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面对着一张极不生活化的脸孔,尤其是个化了浓妆的大男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