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 ,日军侵入华北。撤往关里的东北军统帅张学良 ,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驻守北平。在东北军爱国官兵要求抗日的影响下 ,集杀父仇、民族恨于一身的张学良悲愤至极 ,于是毅然领导了激昂悲壮的长城抗战。1 93 3年元旦 ,日军进犯山海关 ,中国守军何柱国旅奋起抵抗 ,在榆关城下展开血战 ,炮火连天 ,硝烟四起 ,营长安德馨及战士 3 0 0人英勇战死 ,榆关陷落 ,从而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 2月 ,日伪军 1 0万人进犯热河 ,随后日寇继续向长城沿线推进 ,进攻承德时 ,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虽拥…  相似文献   

2.
薛锋 《兰台世界》2006,(4):58-60
张学良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画卷上。张学良1928年6月主政东北,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先后实行东北易帜,平息中原大战,历经九一·八事变,发动西安事变。最后,又被蒋介石囚禁。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构成了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的恩恩怨怨。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本文旨在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对两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关系进行剖析。一、东北易帜:张学良与蒋介石关系之恩怨的开始早在东北易帜之前的1927年,张学良率军南下时,就试图与蒋介石联络,曾发封电报给蒋介石,…  相似文献   

3.
王春华 《档案天地》2009,(4):39-40,53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由于中共代表周恩来的着力斡旋,事件终于和平解决。张学良表示“一人做事一人当”,于1936年12月25日独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并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离开西安时,他留下手令,由杨虎城代理其西北“剿总”副司令职务,又指令东北军各军、师长.离陕之际万一发生变故.听从杨虎城和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指挥。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为表示“一人做事一人当”,于1936年12月25日独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并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离开西安时,他留下手令,由杨虎城代理其西北“剿总”副司令职务;又指示东北军各军、师长,他离陕之后万一发生变故,听从杨虎城和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指挥。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偶然性、极富传奇色彩.平捷中原大战,迎来少帅人生的第一个辉煌,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时隔一年,面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侵略战争,他退避三舍,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西安事变,"挟天子而令诸侯",举爱国抗日之大旗,被誉为千古功臣,一代英豪!他的一生始终与矛盾相伴,尊荣与耻辱并行,存在着太大的因变参数,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悲剧英雄".许多年来,张学良在九一八之夜缘何奉行了"不抵抗主义"行为,一直是抗战史研究中颇为棘手的问题.张学良在九一八之夜为何放弃抵抗?"不抵抗将军"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距今,九一八事变过去已经整整80周年了,隆重纪念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以飨后人.有鉴于此,本人认为:张学良在九一八民族危亡之时,作出不抵抗之举,是受限于下面几种因素的,观点立意,微妥之处尚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将军作为一代军事家、政治家,是一位曾改变中国现代历史、为国而牺牲自我的民族英雄。张学良幼读经史,少习军旅,多才多艺,能文能武,而立之年便出任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副司令。他所率领的东北军势力雄厚,声誉良好。这与其重视军事教育是分不开的。张学良青年时代设立的  相似文献   

7.
张树纯 《档案时空》2003,(11):22-23
在世人眼里,张学良是将门虎子,天生的军人、少帅。其实不然,在张学良走上社会前,其父张作霖鉴于张学良瘦弱的身体和公子哥的性格,毫无信心把他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军人和接班人。张学良本人也没想当军人,只是阴差阳错,才走上子承父业的道路,继而成为东北军的统帅。“父亲一心想把我培养成文化人”张学良从小体弱多病,7岁时被送进私塾,从师于海城宿儒杨景镇。有一次,杨老先生出了一道作文题,题目叫做《论民国之害甚于帝制》,张学良在作文里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论调,文章里指出说这话的人是坐井观天。一席话把杨老先生惹恼了,立即找到张作霖辞职,说…  相似文献   

8.
热爱祖国的范长江,对“九一八”事变是痛心疾首的。早在1932年,他通过张学良的侍卫副官陈大章,转送少帅一首诗: 不抵抗主义祸国深,盲从杀身岂成仁? 冲击长城抗日寇,还我河山作伟人。 给蒋介石背上“不抵抗主义”黑锅的张学良,当时身在北平,还了长江一首和诗: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20年代,张作霖崛起东北,叱咤风云,前后共十余年。“皇姑屯”事件,使这位显赫一时的“关外王”命归黄泉。从此张学良出现在内外交困、军阀纷争的政治舞台上。有论说,张学良自“九一八”事变后,接受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失掉东北国土,受到国人的唾骂;又有论者说,张学良主政东北,为了祖国的统一,毅然改旗易帜,他整顿内部,锐意改革,兴办教育,稳定了东北政局,使中国出现了关内外统一的局面。纷纷纭纭,莫衷一是。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中国从足以亡国的内战深渊中挽转过来,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0.
民族英雄张学良的晚年生活曾一度牵挂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晚年的张学良曾坦言说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但老人最终抱憾辞世。一位中国人心目中如此爱国的英雄.在他的晚年为何未能实现回祖国大陆探亲的夙愿?这不仅是张学良老人一生的遗憾,也是海峡两岸同胞的最大遗憾!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试对这一历史作一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走近傅作义     
傅作义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政治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蜚声海内外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早年即为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戎马半生,坚定地奉行革命的“三民主义”。他虽然出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但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愿望。他以“团结奋斗,振兴中华”,建立“强盛独立之中国”的爱国思想为行动指南,学习孙中山先生不谋私利、不贪权势、志在救国救民的革命品质和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追求真理、择善而从的崇高精神。“九一八”事变后,他率军英勇抗击日寇,亲临指挥著名的长城抗战和赢得红格尔图战役及百灵庙大捷的绥远抗战,令举国为之振奋。“七七”事变后,他率军参与山西忻口、太原会战,同时亲自组织绥西抗战,威震敌胆,名扬中外。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关头,他遵循孙中山先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遗训,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体察历史所趋和人心所向,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毅然举义,实现北平和平解放,进而又推动绥远“九一九”起义。建国后,他积极参理国事,力促祖国统一,为实现“为国为民”的毕生理想而殚精竭虑。  相似文献   

12.
张希尧是辽宁省西丰县人,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以下简称“东大”)学生,曾经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深得当时校长张学良的器重。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与大批东大学生流亡到北平。当时,东北大学秘书长介绍给他一份薪水颇丰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拒绝了,全力以赴投身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的斗争中。
  张希尧到达北平之后,临时住在西单旧刑部街12号奉天会馆内。在他的请求之下,很快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接见。他与其他学生代表一道向张学良提出要求,立即出兵抗日。同时,提出以流亡北平的东北青年为基础,成立东北学生军,训练抗日骨干力量。张学良表示,要出兵“得听从中央,当下还要忍辱负重”;但对于成立东北学生军之事则表示同意。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由于张学良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不想扩大事件",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丢失了东北,锦州保卫战张学良指挥东北军也没能阻止日寇西侵的铁蹄.热河战起,身怀国难家仇的张学良决心背水一战,率东北将士誓死抗击日寇,保卫热河,以雪大耻.尽管热河保卫战在12天里即告夭折,成为辽西抗战的翻版,但张学良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的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时至今日,仍让我们感受到张学良将军浓浓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事,早已被近年来公开的档案资料证实。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1935年秋,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率东北军开赴陕北“剿共”。从10月到11月,东北军连续遭到红军的重创,张学良十分痛苦,开始怀疑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意识到照此下去,不等共产党和红军被消灭,东北军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自己抗日复土的愿望也将化为泡影。“遂触动用和平办法,解决共产党之念生焉。”于是,张学良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与中共取得联系,到了1936年春,其联共的努力终于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4月9日晚…  相似文献   

15.
窦应泰  雨柔 《出版参考》2007,(11):17-18
世人皆知张学良因“皇姑屯事件”与日本关东军结下杀父之仇。但是,极少有人知道张少帅与日本关东军早年曾经有过一段让世人切齿的杀子之恨。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曾经叱咤风云、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走向的张学良将军以101岁高龄去逝,超过百岁,堪称人中之瑞。然而,他的“生命”却是短暂的。在人生之途渐近尾声时,他回首一生不无悲怆地说道:“我的事睛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于2002年6月1日公开了张学良的口述历史。其中包括了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等人的来往信件、1937年至1990年的日记,还有访客记录以及他撰写的章等,从中我们可以真切了解到张学良的幽禁生活。1990年对张学良访谈录音的整理稿。当年89岁的张学良向历史学家郭冠英和旅美学唐德刚亲口追述了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这是张学良第一次就西安事变接受访问。张学良先生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成为这场口述史访谈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悠蓝 《湖北档案》2011,(10):46-46
1938年10月,张学良被蒋介石的宪兵从湖南郴州苏仙岭押至凤凰山。本来,军统局头子戴笠想把张学良长期幽禁在远离战火的郴州,可没想到张学良在郴州时,有一次进郴州城里理发洗澡,归山时忽然在大街上与一位正在那里驻防的东北军连长邂逅。特务队长刘乙光担心张学良在湘南幽禁的消息走漏,马上请示戴笠,连夜将张学良秘密转移到了沅陵。  相似文献   

19.
吕春 《档案天地》2009,(2):30-32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粟裕是一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的开国大将。他不是元帅却进入军委常委,开我军之先河。这一现象在开国将帅中是罕见的。“文革”期间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是如何相处的?他在晚年为党为国为军队都做了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再改行知,是我国近代爱国、民主和进步人士的杰出代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周恩来语)。现、当代以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教育和哲学领域,对他的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九一八”前后在《申报》的活动却鲜有详述。即使有,或寥寥百语,或语焉不详。从历史上看,“九一八”前后《申报》的革新没有陶行知参与会黯然失色;而他光辉的一生缺了革新《申报》这一华章,也会少去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对“九一八”前后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