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是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表现。通过高考力学实验复习,培养学生的纵向、横向迁移能力,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减少知识的负迁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局限于对知识、概念、技能的获得和识记,尤其是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是要求学生养成学习的自主性,这意味着学生能够把已学到的知识成功地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去,即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习活动中随处可见迁移现象,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迁移。迁移能有效地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高效。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对影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几种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迁移理论和化学学科特点,归结出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以求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们面临的情况是:教师怎么进行知识教学以及怎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以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笔者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已自觉地运用到迁移规律.结果说明在本学科的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是很有必要的,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旧知识在大脑里建立联系的过程。为了运用好"迁移"规律,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找准新的认知点,让学生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顺利地迁移到新情境中,使教与学都能得以轻松进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现结合《比的基本性质》一课谈谈如何运用"迁移"促进有效教学。一、适时的情境为迁移铺路搭桥成功的迁移受到初始学习情境的影响,学生有可能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却迁移不到另一个情境中。  相似文献   

6.
知识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确切地说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得影响。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其目的并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在于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在知识激增和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识的迁移更有着它的重大意义: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与提高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利用迁移规律,促进知识、技能的广泛而积极的迁移,以提高教…  相似文献   

7.
迁移是指运用学过的知识在新的学习中的应用,就是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迁移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迁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激增和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识的迁移更有着它的重大意义,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迁移到新的情境,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与提高的重要标志。当今的教育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一、单词教学中的“双语”趋向法该法从“双(多)语趋向性”入手,充分发挥文字共性及积极迁移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学习者的难度,汉语、日语、韩语等文字在音、形、义上的趋向性毋庸讳言就连拼音形的英语词汇及中文、日语间也存在了大量的趋向性。…  相似文献   

9.
语文这一学科比起其它学科具有一定的自我优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还可以领略语文所带来的思想观念,深度学习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预习、探究和实践等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季亚霞 《江苏教育》2024,(11):75-77
当前教学中更加强调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会学到会用,真正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进阶,使核心素养培育在课堂中落地。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情境创设、问题创新、评价赋能的“知识迁移”教学策略,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戴和剧 《考试周刊》2014,(9):139-140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认识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广泛迁移知识的能力,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同时学会把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学为基础,通过对生物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总结迁移能力的重要意义,提出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许杰 《语文天地》2016,(5):77-78
所谓迁移,就是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将已有经验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去,迁移能力对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由于迁移能力的形成起始于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概括,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从概括能力形成入手,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培养概括能力,要学会抽象概括迁移能力的培养,要从概括能力的形成入手。文学作品中,事物的本质往往是被繁杂的  相似文献   

13.
迁移,这里指的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即所谓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的是对新学习材料起促进作用的、积极的影响;负迁移指起干扰或压抑作用的消极的影响。由于迁移就是一种影响,而孤立的、彼此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所以凡是有学习的活动就会有迁移。一、数学教学中正迁移的适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和技能应用到新的理论学习中去,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中就有迁移。教学是一门艺术,巧妙地应用迁移,会收到较好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具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能够接受新的知识与思想,将其融入原有的知识框架中,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能把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要在课堂上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需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并将知识和能力应用迁移到情境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迁移能力,是指将在一定的情景中获得的知识、方法等,正确有效地运用到另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去。通常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迁移能力的典型表现。知识和方法的运用由于是“移用”,常要求“因需而变”,不断呈现新的结构、样式,产生新的组合及作用。因而,迁移实质上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它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和尽可能独创的见解、想法和思路。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迁移能力的训练以其开发学生发展潜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独特功能而显得更为重要。如…  相似文献   

16.
正知识迁移活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重点,国内外存在着很多从不同视角对其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其中,以当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迁移活动最为深入,它不仅阐述了学生知识迁移的内在机制,而且更为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笔者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在生物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与经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对知识的贮存,而是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是一种能力——一种迁移知识的能力.在新课标的影响下,知识迁移是一种常态,它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形式的知识学习中,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课堂外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让学生挖掘出自己更大的潜能.因此,在高中生物教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机能。语文教材里的知识毕竟是很有限的,学生要从教材里获取广博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还得靠到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充实和丰富。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要求学生掌握教材里的知识上面,而应该把学生从课本里学到的知识技能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兴趣,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所谓知识迁移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以已有的基础知识为前提,以给出的信息(information)为桥梁,把已有知识灵活应用到新情境中,正确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对于深化和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典型例题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将原有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知识学习中去,就会使学生的学习轻松,学习效果显著,形成的知识网络稳固。  相似文献   

20.
汪文超 《考试周刊》2011,(79):187-187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就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学生迁移能力是制约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因素。就迁移而言,如果这种影响是起积极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我们就称之为正迁移;相反,如果这种影响是起干扰作用,甚至相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