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12月14日,新华社转发了美联社的一则惊人消息《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这条消息立即通过报纸和广播传遍了全国。一时间,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恐慌和不安。然而,在当天电视的《新闻联播》中,人们却看到了江苏南京电视台两名记者采访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的另一条报道,消除了广大群众的恐慌和不安心情。  相似文献   

2.
1989年12月14日,新华社转发了美联社的一则惊人消息《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这条消息立即通过报纸和广播传遍了全国。一时间,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恐慌和不安。然而,在当天电视的《新闻联播》中,人们却看到了江苏南京电视台两名记者采访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的另一条报道,消除了广大群众的恐慌和不安心情。以上两条新闻都是有关小行星的报道,内容却截然不同。表面上反映出记者在新闻敏感性上的差异,实际告诉我们认真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依然是许多新闻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似乎有种约定俗成的作法,凡是其他新闻单位,尤其是上级新闻单位发的东西,一般都不再进一步核实,因为出了错,也是别人的错。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上当受骗之事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3.
1989年12月13日,美联社报道;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科学家正在想方设法避 免这场灾难……如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其能量相当于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破坏力的770万倍,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将遭此难。翌日,新华社对此进行更正:这颗小行星已经远离地球两亿公里,不会撞上地球。 这篇具有典型美国风格的科技新闻,曾经在各大报社编辑部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有的编辑认为此类消息纯属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根本不应该发;另一些编辑则认为,群众有权知道与自己有失的任何消息,见多识广自然会提高承受力、判断力和辨别力。 诸如…  相似文献   

4.
南京台的新闻《小行星撞击地球毫无根据》被评为全省一九八九年度广播好新闻一等奖,一个重要原因:他们是在各家新闻单位中最先报道的。我台也报道了这一消息,而且写得不错。但比南京台晚了一刻钟。相差一刻钟,因而出现了新闻价值的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5.
1989年12月13日,一条来自美联社的消息——“一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经新华社编译、电传,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以强劲的辐射力向全国各个角落渗透。次日,相反的信息又飞向全国。这一  相似文献   

6.
近日,美联社的一名摄影记者在报道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随后,美联社员工在这条消息尚未正式签发前,通过Twitter进行发布。美联社因此对这些员工进行批评。此举也引发新闻界的争论。美联社的《社交媒体手册》中对于员工  相似文献   

7.
旧话重提。今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以《雪封阿勒泰,战鹰解危难》大字醒目标题刊登了三幅照片,报道新疆阿勒泰地区300名被大雪围困的采金工人得救的消息,引起强烈反响。 当天早晨7点中央电视台在《新闻报摘》中摘发的第一条,就是人民日报一版的头条图片新闻。 当天早晨9时许,烟台日报同行来电话兴奋地说:“我们刚刚看到今天人民日报一版的照片,感到非常高兴,在我印象中,这是建国以来人民日报第一次以这么精彩的新闻照片为一版头条……” 差不多同时,美联社驻京办事处来电话  相似文献   

8.
西方记者在写作消息和专稿时,十分注意使用引语。新华社记者刘其中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曾通过新华社电脑系统对美联社和路透社去年10月1日的发稿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美联社当天共发稿123条,其中有实质内容的稿件81条(其余为资料性、服务性稿件)。在这81条新闻中,使用了一至三段直接引语的有23条,使用了3段以上直接引语的有25条,两者合计共48条,占当天该社播发的有实质内容的稿件的60%。路透社当天共发稿238条,其中有实质内容的稿件共155条。在这155条稿件中,使用了直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8日,北京某报发表了一篇“小行星撞地球”的报道,标题说“小行星撞地球无法避免”。这篇报道说,根据科学家测算,一颗直径在390米左右的小行星有可能在2036年撞上地球。如果到时候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那么将释放出比广岛原子弹爆炸多10万倍的能量,直接毁灭几千平方公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9,(20):87-87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可能早在44亿年前就已经存在生命。 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地球形成后的7亿年间,由于小行星连续撞击,特别是39亿年前一次非常密集、剧烈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因撞击产生的热量而完全熔化,原始生命无法在这种恶劣环境中诞生。  相似文献   

11.
太空大冲撞     
68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以快于子弹几十倍的速度冲向地球。剧烈的撞击使地球上发生了超级大地震和火山大爆发,升腾起来的尘埃遮蔽了整个地球上空。灾难最终导致了当时的地球霸主——恐龙的灭绝。  相似文献   

12.
消息《请爱护“上海货”的好声誉》,新民晚报1989年3月2日,作者:潘新华,新民晚报记者《小行星不会撞击地球》,文汇报1989年12月15日,作者:周描坤,南空后勤部政治部干部《人口增长列车依着惯性还在疾驰》,上海科技报1989年4月14日,作者:唐秦梅,上海科技报记者,陈小红,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干部《三官堂桥家禽市场为何鸡飞人去》,消费报1989  相似文献   

13.
奥运盛会期间,笔者饶有兴趣地浏览从巴塞罗那发出的报道。其中一条美联社消息《美国运动员的新绰号:“丑陋的美国人”》,文笔流畅,引人入胜。这条消息写得朴素,因为记者只是在平铺直叙地摆事实,不加评论,用精练的文字,记述了美国一批著名运动员在短短五天中的一连串大多已为其他新闻媒介报道过的丑闻。作者像一位出色的画家,不是浓墨重彩,也不是精雕细琢,而是用铅笔画的速写,刻画出了“丑陋的美国人”的活生生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荣获1984年全国好新闻特子奖。对于这个我国目前新闻作品的最高荣誉,这条消息是当之无愧的。'它的长处主要是两点:一是时效快。它比东道国的美联社快20分钟,  相似文献   

15.
向耀邦同志“争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1月21日,首都各报和全国各地、各级报 纸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大字标题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一条振奋人心的重要新闻:《胡耀邦指出,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各级电台也在当天反复转发这条消息。街头巷尾、办公室乃至一些家庭中,也在议论这则讯息,“改革”──尽管当时对人们来说还是个相当陌生的词汇,但自这一报道发出后,“改革”二字一时间成了国人谈论的最热门的中心话题,激发了人们的改革热情。 这条消息通过新华通讯社的电波传到了地球各个角落,一时间,世界各大通讯社,各国其…  相似文献   

16.
7月15日,某报在A19版刊登一篇题为《日本调查船非法在我东海调查资源我海军出动舰艇维护主权》的报道,并配了我海军舰艇巡视东海的图片,该消息转载于《中国日报》。同日,宁波某报在A9版也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觊觎东海能源我军舰捍卫主权拦截日调查船》的报道,同样配有军舰图片,该报道转载于《扬子晚报》。我外交部当天就这条不确凿消息给予否认。  相似文献   

17.
2002年2月27日上午,在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3号,来自海内外的记者云集一起,参加两会新闻中心召开的通气会,与此同时,两会新闻中心正式启动。随即,新华社播发了中心启动的消息,消息称: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全国一些媒体当天转发了这一消息,有的媒体还以最醒目的位置转发,例如《北京青年报》,27日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这一消息,并配发两条相关的消息。当天上午,笔者来到位于格兰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新闻机构天天都在说,“要把读者视为主人”,“要根据受众的需要办报纸”。尽管如此,主观主义的办报思想却时有发生,把受众抛在了脑后。如对邓若曾辞去国家女排主教练的报道就是一例。邓若曾辞职,张蓉芳接任。对这则全国上下都关心的重要消息,可以说首都几家主要新闻单位都处理得不够好。新华社于六月十一日公布了这条消息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都在当天作了报道,反  相似文献   

19.
二十六年前,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以一米七七的成绩,刷新了由美国选手麦克丹尼尔保持的一米七六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震动了世界体坛,当天,美联社记者从伦敦发出一条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 [美联社1957年11月17日电]一位二十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以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美联社记者的这条导语写得很出色。他不是就事论事的叙述,也不是纯客观的反映,面对这一新同事实他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最新的信息:一个年轻中国姑娘的惊人一跳,预示着六亿中国人民将向世界体育高峰冲击,已经站起来的新中国巨人将把“东亚病夫”的  相似文献   

20.
一条不起眼的小线索后面,可能跟着一条不错的新闻。《河南日报》7月24日和26日刊登了两篇报道《为上北大卖西瓜》、《北大学子,从黄河滩区走出》,就是从一幅通讯员照片挖出的独家新闻。7月23日晚上,河南日报总值班肖建中编委打电话让我到夜班。原来,在摄影部当天发来的通讯员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