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陈奇猷校注的《韩非子新校注》,是《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出版)的修订本。该书与《韩非子集释》一样,不但没有“选择精良的版本加以校勘”,而且在校勘与注释方面均有抄袭之嫌,以致错误百出。研究《韩非子》者在引用时,不可迷信该书,以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型的关键阶段,新旧杂糅、中西交汇,史学界名家辈出,巴蜀学人刘咸炘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以中国传统经史之学为依托,探索史学的更新之道,构建出一个以"察势观风"为理论内核的学术体系,并以此理论为指导重新解读乾嘉学人赵翼的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他对赵翼史学的阐释与梁启超等主流派学人迥异,呈现出另一种接受风格。借助刘咸炘对《廿二史札记》的论述,不仅可以加深对赵翼史学的了解,还有助于全面认识他个人的史学成就。  相似文献   

3.
开栏语     
《文化学刊》2012,(5):89
"辨风正俗"栏目名称语出东汉著名学者应劭《风俗通义》的自序:"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大意是说,治理国政的首要关键,在于辨察风尚,匡正民俗。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调控机制,辨风  相似文献   

4.
《楚辞》是《文心雕龙·物色》篇论述的重要文本参考及依据,作为典范文本,其对该篇的理论建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该篇所论,由《楚辞》之"触类而长"入手,分析了其感物入兴的心理转向、文辞表现的亦繁亦简,从而彰显其在山水文学创作传统中的突出成就与地位;通过对《楚辞》特点与"贵闲"、"尚简"结论的内在理路分析,亦确证其对"物色论"总结的潜在作用力。《楚辞》写景成就的"被发现",大大助益、深化了《文心雕龙》对物色理论的思考与认识,也是"楚辞学"研究史上的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5.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感应是物事人心变化的原因、发展的环节,亦是其存在的状态和交往的方式。本文从"感之动""感以正"和"感而通"三方面分析程颐咸卦阐释中的感应论,涉及其在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等方面的内涵。"感之动"是天地化生万物、圣人感化人心得以可能的条件,亦是吉凶祸福之源;"感以正"是具有价值指向和现实关怀的感应原则,感者须识其时势、高尚其志、克制偏私狭浅并以诚相感;"感而通"是"感以正"之结果,亦是其目标,包括理一分殊、虚中无我和穷神知化三方面,涉及感通之道的发生原理、工夫进路与通之境界。"感"与"应"在本体论层面是一过程体之两面,程颐侧重论述"感"的三个理论面向,意在强调感者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应慎其言行以成就物我。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8.
《诗经》自整理成书以来,研究它的人归纳为赋、比、兴三种作法。其中比兴的问题较多,自古以来备受争议。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但往往各执己见,难成定论。通过阅读钱钟书与徐复观两位先生的《管锥编》和《中国文学精神》,从兴的"意味"、"兴"之物在何处以及对于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的看法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对于比兴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言论集纳     
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曙光在2020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一文中认为:制度是治国之重器,良制是善治之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我国国家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音乐与诗的结合以及词体自身的发展演变中来审视李清照的《词论》。通过对历代有关李清照《词论》评论的梳理,李清照《词论》与北宋词坛创作风气关系的检视,以及歌、词、诗三者相互影响的分析,重新解读李清照《词论》,进而指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的主要贡献,与其说是通过对苏轼等人以诗、文为词的批评而明确了词在风格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殊性,倒不如说是通过强调词在声律方面的特殊要求,从格律化的角度加速了词体文人化的进程,为词最终走向一种可以与诗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体制上率先垂范;至于其负面影响,也并非如先前不少学者理解的那样是束缚了词的发展,而在于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词对歌的背离,使之趋于案头化和书斋化。  相似文献   

11.
马健新著《文化规制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言简思赡,蕴藉堂奥,笼统观之,大略有"新"、"严"、"精"三端,即研究对象之"新",行文推理之"严"和内涵探赜之"精"。  相似文献   

12.
《奥茨贝尔与大象》的先行研究中没有用到空间论,也没有从《奥茨贝尔与大象》文本中人界与异界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因此,该文以《奥茨贝尔与大象》为文本,以列斐伏尔的空间论为理论基础,探究人界与异界的关系,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此次研究结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论,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3个角度分析大象的生活环境、心理情感及故事中隐含的社会现实,主要围绕代表森林异界的大象在人界的经历和遭遇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大象所居住的森林异界与人界之间的关系。最终由大象被压榨说明异界与人界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史学著作往往用文学的语言来书写。《史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有"无韵之离骚"之称。史著之优劣,取决于文采的高下。然约当民国时期,文史逐渐显分离之势,至今已完全分离。同时,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使史学著作已全无文采可言。现对史学研究和史学著作的弊端进行分析和说明,详尽论述其与文采的关系,以期引起学界共鸣,使现今之学者重视史学著作之文采。  相似文献   

14.
"绝圣弃智"是庄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对于"绝圣弃智"的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体现在《庄子·外篇·胠箧》一文中。《胠箧》一文通过采用事物类比的方式对统治者治理国家,以及世人对待智慧的态度进行了深刻论辩。庄子认为,治理国家应"绝圣弃智"。本文立足《胠箧》且结合庄子"绝圣弃智"的思想来源,以及其产生时代的社会背景,探讨"绝圣弃智"带来的社会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的理论,对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学者们既有热情赞同的,也有激烈批判的。本文认为,孟子的这番言论,强调社会分工的合理性,是社会现状的真实描绘,揭示了一定历史阶段的普遍规律,并没有轻视体力劳动者。  相似文献   

16.
赵明昊 《对外大传播》2013,(10):25-27,1
环顾当今世界,地缘板块之变、国家转型之痛、发展方式之争、力量重组之显、有效治理之难无不表明全球政治再平衡时代的到来。中国外交要实现从安全外交、发展外交向立体的大国外交转变,进取精神殊为必要,但这种"进取"若缺乏相应的"转型"跟进配合,则注定行之不远。因此,中国外交要尽快实现兼具进取意识和必要转型的"战略转进"。从观念、手段和人才而言,中国施展全球性大国外交的"战略储备"仍显不足。智库汇聚各方精英,是联结智力、财力、权力、影响力的重要纽带。中国应充分利用世界知名智库的人才资源、专业优势和研究成果,深化智库交往。智库交往既要重视"面"和"线",也要着眼于"点",对有潜力的"新生代"力量要进行量体裁衣式的交往。通过智库传播和交往苦练内功,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智库外交的深度、广度、精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7.
《墨子》是墨家作品,基本上是墨子言论的记述。我们所说的墨家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墨子》中所包含的政策思想。 政策对于国家的治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墨子有着深刻的认识:“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天下之乱也,桀纣之罪也。若以此观之,夫安危治乱,存乎上之为政也。”(《非命下》)这里所说的“政”就是政策。国家的安危治乱,就决定于统治者制定、推行的政策。“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诚欲毁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非命中》)制定正确的政策,避免、减少错误的政策,这是国家管理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8.
"定势"说在刘勰的风格论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现观定势理论,其原则仍能为我们为一篇创作做具体的体裁定位,体现其现世价值与意义。本篇所论重点在于论证其"体势相须"的观点并将《定势》放入刘勰整体文学思想中究其要义及其对现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1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锐实力"(Sharp Power)一词贴上封面后,西方媒体便打响了又一轮针对中国的舆论战。无独有偶,从早期的"黄祸"到"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再到今日"锐实力论"的出现都体现了西方媒体在全球传播领域对中国的持续性舆论炒作。虽然风波暂息,但通过"锐实力论"风波为基点,结合社会传播学视角追溯西方媒介对华舆论的传播手段和热度根源,可以剖析西方媒介所设议题里话语的真实意图,为我国应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的解读,认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出路所在,应将其作为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广泛在实践中予以综合利用并不断丰富发展。剖析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的八大核心理念,即:城市发展论、历史资源论、科学保护论、渐进更新论、整体设计论、文化传承论、发展协调论和社会支撑论,并结合南京城市规划实践的思考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