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庆以前宫廷尚未发现皮黄戏,道光时期演出中只有零星的两出皮黄剧目。嘉、道时期"乱弹"和"侉戏"都不含括皮黄。咸丰末年从民间招进的艺人中有近六成以上属皮黄,极大丰富了宫廷皮黄剧目,皮黄戏通过"花唱"演出形式征服了清宫帝后。同治时期,民籍演员虽然被裁撤,但延续了咸丰朝的发展势头,档案出现"西皮""二簧"等称谓,"乱弹"亦专指皮黄。光绪朝大量皮黄名角和戏班进宫,使得皮黄戏成为宫廷演剧的主流,宣统时期皮黄剧目则完全占领了演出地盘,进入全盛时期。宫廷与民间的皮黄戏演出,共同促进了京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明代无名氏杂剧主要分为民间戏剧和宫廷戏剧两大类,民间戏剧的题材以武打历史剧和神仙道化剧为主,体现了民间百姓喜欢热闹、喜庆的特色;历史剧的众多还与明代的历史小说、说书艺术兴盛有关;言情剧则反映出明代民间较为宽松的爱情婚姻观念。在艺术上,民间戏剧重叙事,情节较为曲折;语言通俗;在剧作的结构上,多为一本四折加一或二楔子,间有五折;剧后多有说明角色服装道具的"穿关"。宫廷教坊剧的内容以道教神仙故事为主,剧情较为简单,多为皇家的庆典演出,多颂圣之语。  相似文献   

3.
家庭伦理剧长期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这与我国民族文化背景有关。中国几千年一直尊奉重视伦理道德的儒家文化,形成了中国人依恋家、依赖家的“家文化”心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亲情观、价值观逐渐边缘化,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现。当“和谐”成为生活观念的主题后.人们开始呼唤真善美的亲情、爱情和友情。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伦理剧的创作也紧跟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新。尤其是近年来。喜剧型家庭伦理剧成为荧屏上的热播剧。  相似文献   

4.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诞生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浙江余姚.姚剧的前身为"余姚滩簧",又称"鹦哥戏"或"秧歌戏",起源于18世纪上叶(据清光绪延煦等编<台规>卷25<康熙十年禁唱秧歌妇女>记载),形成于18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流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5.
2010年,是电视剧平稳发展的一年,荧屏上不仅出现了一大批以现实生活为视点,以都市生活的生存状态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都市剧,也播出了相当数量的家庭伦理剧和历史剧,而文学著作类、经典剧目、红色经典等电视剧翻拍则成为本年度电视界引人注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自2009年福建大田县朱坂村和永安市槐南村作场戏被发现以来,以福建学者群为主的研究团队,已就各个面向陆续发表相当完整的研究成果,并获得普遍的肯定。论文着眼于作场戏整体"信仰场域"中透现的强烈"乡人傩"气息,以及演出中出现的戏神群像,首先就两地传说和相关文献,论述作场戏信仰核心的宗族保护神"张大阔公"所兼具的戏神神格,及其可能的背景;接着论证两地作场戏所见的"戏神群",体现的正是在大腔戏和大腔傀儡戏流传脉络下的"子弟扮仙戏"本质。最后从两地作场戏在不同步骤中表现的鲜明仪式性,进一步论述整体历史文化中,由傩神到戏神的信仰发展脉络,以及宗教科仪和地方流行剧种对于民间信仰观念的渗透,甚至活动方式的植入。  相似文献   

7.
罗燕 《文化遗产》2010,(4):74-81
清代宫廷承应戏的演出十分频繁,这些承应戏在最初都是为了应合宫廷内的各种民俗节日、朝廷重要庆典等筵宴场合而专门编写的,可统称为"节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现存清宫承应戏的表演本和清升平署有关演剧的档案,以探讨节戏在演出中所呈现的仪式性特征,以及这些仪式背后所具备的宗教性、习俗性甚至政治性色彩。  相似文献   

8.
以往学术界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娱乐人群、高台教化、写意性、综合性和以行当演人物等特点。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历代于城乡戏台上表演的观赏性戏剧(杂剧、传奇、地方戏等)和在民间底层祭祀民俗活动中演出的原生态戏剧(赛戏、傩戏、目连戏等)。上述所概括的传统戏曲特点,只能适用于观赏性戏剧,而不能涵盖祭祀性戏剧。本文以山西仪式剧为案例,从演出生态环境、演出目的、演出场所、如何饰扮剧中人物和所综合的艺术手段等方面,来说明仪式剧演出主要供神灵享用,在娱神之余亦可娱人;演出场所除在固定的神庙戏台外,还可作流动性演出;装扮剧中人物不必通过行当,而由村民直接饰扮,并多为世袭制;融合的艺术手段较少,综合性不强。因此对全面的中国戏剧特点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的"滨文库",乃前辈学者滨一卫教授收藏的文献史料。文库的重要特色是滨一卫早年从中国带到日本的近二百张老戏单。挑选1935、1936年的若干张有代表性的老戏单,逐一作个案研讨,探索单张戏单研究的学术面向;同时配以图片,可收以文释图、图文互证之效。戏单虽为一纸薄页,却是戏曲演出史的第一手文献史料,它具体而鲜活地反映出演剧的组织过程,联系着演出的诸多环节,甚至能从中管窥彼时的梨园生态。将这批收藏于异域的中国戏曲文献介绍给国人,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滑稽戏泰斗杨华生先生,是目前上海滑稽界名副其实的"滑稽老寿星",他诞生于1918年8月,逝世于2012年5月,享年94岁。在近70年的舞台生涯中,杨华生演出的滑稽戏和独脚戏作品近百个,被誉为上海滑稽界"四大天王"之一,他在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糊涂爹娘》、《苏州两公差》和独脚戏《宁波空城计》、《西洋镜》等中的精彩演出,至今让老上海津津乐道。今年8月18日,是杨华生的诞辰日,本刊特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脚戏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撰写此文,介绍杨老的生平传奇,以纪念这位滑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海派艺术家。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通过仪礼"为分析概念,考察东北丧葬仪礼①中的"二人转"展演。哭七关和哭十八包在灵棚前——这个神圣的空间中演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二人转;舞台上演出的二人转则具有极强的现世性、现实性、戏谑性和狂欢性,是"世俗"的二人转。这些表演在丧葬仪礼中发挥不同作用,一方面,帮助死者通过"阈限"到达极乐世界;另一方面,也帮助生者重新建构因死亡时间而被打破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柳和城 《出版史料》2006,(2):105-109
1921年5月,由民众戏剧社编印、中华书局发行的《戏剧》月刊在上海诞生。到1921年10月,该刊第一卷出了六期。1922年,民众戏剧社中心迁往北京,改名中华戏剧协社,《戏剧》月刊在京继续出版第二卷,共四期。前后一年,共计十期。时间虽不长,但在中国早期戏剧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一书。汪、沈联手发起民众戏剧社话剧于晚清时传入中国,那时称新剧,民国初又叫文明戏,曾经盛极一时。一大批带有革命思想的剧目,成为辛亥革命时期民众有力的宣传鼓动武器。但以后其内容日趋狭窄,连较严肃的家庭伦理剧也越来越少,代之以迎合小市民低级趣味的滑稽和古…  相似文献   

13.
粤剧排场是指由固定的脚色行当、锣鼓、音乐、身段、舞台调度组合而成,用来表现特定的情节或情境的表演片段。作为粤剧传承的核心内容,排场在粤剧的编剧、表演和演员培养中都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特别到了清代,粤剧提纲戏编演中大量使用排场,使得粤剧排场在提纲戏的编写和表演中都形成了一定规律,与此同时,提纲戏的表演生态也影响着排场演出,使得熟识排场成为了许多粤剧演员"扎起"①的重要因素,成为了粤剧演出产业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也影响了现代粤剧发展。总结粤剧排场在粤剧提纲戏编写、表演中的运用规律,可为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抬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杂戏,或称"出故事"、"扮故事"、"抬高"、"抬阁"等,一般由十岁以下身着戏服的小孩站在抬起的四方平台上表演各种故事,故事内容丰富多样,表演形态独具特色。它是群众自发的表演活动,注重以形象达意,艺术手段具有综合性,兼具祭祀与娱乐功能,演出活动与组织形式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抬故事不是戏剧,但从发生学上看却与戏剧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它源于祭祀而后演变为杂戏表演,与戏剧具有许多共有的表演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观众为中心"的新动向,正在为我国博物馆人所熟稔并接受,应在回溯"以观众为中心"观念诞生历程的基础上,从浅层、中层和深层三维度对该观念进行再讨论,重新理解这一观念。认识"人如何利用物"的问题是其灵魂所在,以助推我国的观念重置与实践变革。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中国人似乎学会玩了,整个社会似乎在一夜间进入了"娱乐世界",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最体现大众化的电视媒体,我们看到,以往在节目中领衔并深受欢迎的相声、小品和综艺演出已退居其后,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富有动感,观众参与性较强,力图给人们带来感官愉悦的娱乐节目:游戏类玩的就是心跳,博彩式要的就是惊险,武打剧看的是痛快,戏说剧编的是新鲜……更令人咋舌的是,就连一向被国人视作最为纯洁神圣,最为隐蔽内在的爱情,也被拿来在屏幕曝光,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男女速配".  相似文献   

17.
范素锋 《声屏世界》2013,(7):103-104
随着2013年暑假的全面到来,争夺颇为激烈的暑期收视战也逐渐拉开帷幕。电视剧作为收视"重阵",受到最多关注。今年,央视在暑期电视剧上的投入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张子扬表示,今年央视暑期剧场针对广大学生和家长这样的家庭收视,推出特别编排,主打"神话剧"、"探案剧"、"传奇剧"、"青春励志剧"等,全台电视剧要做到"天天有新戏,天天有好戏"。  相似文献   

18.
不敢老去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桃姐》,是一部探讨老年人生命关怀问题的影片。生老病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命题。当人慢慢走向衰老,对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陪伴会变成一种很需要的心情。古人云:死生亦大。生与死作为生命最重要的两端,现代社会"生"比"死"在心理、观念、法律等诸多层面得到更大关注,尊重自当别论。曾经的"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变成了如今二胎生否之论。"老"岂是"生"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养儿防老是中国旧传统,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社会保障,只有依靠家庭。现随社会条件改善,养老和医疗保险遍惠城乡,老人得到了社会一定的照顾,儿女对老人的负担亦有所减轻。有儿女照顾自是福事,可是伴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社会现实突发导致的多元化状况,同时存在着一对夫妻至少养4老、失独、寡居、空巢等各种情况,解决老有所养问题仅靠家庭养老,如缘木求鱼般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新闻改革不断深入,通讯员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日显突出,因而对其观念的更新亦更显重要,作者认为通讯员必须树立以下五种新观念。一、主人观念、抛弃仆役观念,树立主人观念、这是通讯员更新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位老记者最近送给笔者一幅对联:“写民间苦乐同憎同爱,扬笔底波澜敢贬敢褒”。我体会到,这正是勉励通讯员和记者要做社会的主人、人民的仆人。这幅对联的“亮点”  相似文献   

20.
正淮剧发展历经了百年兴盛。在业界,淮剧素有"根在苏北、花开上海"的论定。正是在上海,早年的江淮小戏逐渐成长壮大,繁茂花开,演变为淮剧。这其中的蓬勃发展,除了众多艺人数代相承的努力、创新和发展,不得不提及顾竹轩所起的推动作用。淮剧,又叫江淮戏,起源于明末清初苏北盐阜(盐城、阜宁)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盛行民俗祭祀活动,又称为做香火,主要是为人祛病消灾、祈求风调雨顺、吉庆丰收等民间迷信活动。做香火的程序是在结束时由僮子们唱"香火戏"。"香火戏"为二人对唱,称为二可子,后来亦有三人同唱,称为三可子。演唱内容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曲调也是民间流行的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等,多为击鼓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