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她叫克丽丝·布兰娜,40多岁年纪,白晰的脸庞上长着一双蓝色的明亮眼睛,并有一头金色的短发。她性格爽朗,热情大方,是典型的西方职业女性。有趣的是她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中国名字,叫金太阳。第一次与她接触,便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的汉语说得十分流利,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很有研究,尤其对中国的传统武术更有深刻的了解,她的太极拳也打得出色,经了解,才知道她竟是著名的陈氏太极拳大师陈庆州的“入门弟子”。  相似文献   

2.
英语吧     
最近,笔者一位同学去了趟美国,回国后,讲述了他移民美国的亲戚在纽约开汉语吧的经历. 他说,那个小店与其说汉语吧,倒不如说是"中国式"酒吧.在开业之初,店内装修、摆设和经营的茶水、饮料、酒类及小食品等都带有浓郁的中国色彩.因此也就吸引了大量当地华人华侨捧场.由于大家都是中国人,汉语自然是他们交流的第一语言,这给在学中文和想提高汉语对话能力的外国人提供了一个能多听多说多交流的场所.  相似文献   

3.
“我很喜欢吃中国菜,尤其是上海菜和广州菜,北京菜就没有那么好吃。”学了六年多汉语的马雷(Raleigh Martin)用流利的中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虽然刚刚上了一年大学,但他已俨然是个“小中国通”了。  相似文献   

4.
国际社会对汉语及中国特色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为适应这种需求,旨在加强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对此有人却持"文化侵略"说。笔者通过对"文化侵略"含义、表现形式、史实特征进行梳理,从而证明中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与"文化侵略"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5.
<正>尼娜老奶奶,或者叫刘墨兰,也许是在中国生活时间最长的俄罗斯(裔)人。新华社报道说,她本人也承认早已变成中国女人。尼娜在童年时离开俄罗斯故乡,如今把她和祖国联系起来的,只有零碎的记忆和喜爱的俄语歌曲,如《喀秋莎》。尽管一生历尽磨难和生离死别,但俄罗斯老奶奶如今说,她很幸福。同时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重要的是热爱劳  相似文献   

6.
她不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女人,她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当代作家苏珊·桑塔格,美国人称之为"美国公众的良心","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标本"。她对中国情有独钟,源于她的母亲是在中国的时候怀上了她,当然她的父亲也是美国人,她在回忆他的时候描述出了一个坐在黄包车里的忧郁男人的形象。和《情人》的细腻有所不同,她用一种跳跃的方式主观描述了中国近百年的一些细节影像,列举出一系列代表她印象中的中国的关键词:忍耐、革命、义和团、汉语、毛泽东、香港、自治……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历史以及在短暂的一个历史时期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种种变迁,使得这位美国知识分子标本对中国之旅充满猜测,并做出两点  相似文献   

7.
适度自尊     
开学了,一个刚刚离开小学的小姑娘写了一篇作文给我。作文里说,她在路上看到一个外国人,正对着一个骑三轮车捡废品的老人拍照。于是她很气愤":身为一名南京人,一名中国人,我们丑陋的一面被裸露了出来,我感到很羞愧。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应该上去制止。"她甚至盯梢那个老外好长的路,终因"他人高马大"而未敢造次。  相似文献   

8.
正人物名片和丹(Hodan Osman Abdi)国籍:索马里职业:教师旅居浙江:13年"超级丹"的浙江足迹和丹来自索马里,是浙江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用和丹自己的话来说,她"从小就一直向往(能够)来到中国"。结果真的来了,并且一待就是13年。这13年和丹收获颇丰:2006年来到金华,在浙江师范大学攻读本科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2010年8月获CCTV"汉语桥"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汉语热"持续升温。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汉语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关系,并结合"字说中国节传文脉""一带一路年度汉字"等具体的汉语传播案例探析"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汉语的创新传播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有时我想,中国人大概很难想象汉语对大多数的西方人来说有多么的困难。把汉语的音和调说正确简直太难了。一次我们在课堂上做练习,老师让我们说出一个词,然后同学们得说出它的同义词。每当一个同学说完以后,老师就把那个词写在黑板上。有个词我的意思是想说“打算”,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是“大蒜”。然后她问我:“你喜欢吃大蒜吗?”同学们都笑了,因为当时我  相似文献   

11.
正一台春节联欢晚会,于2016年2月20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下属的巴克乌·费迪南德一世国立高中(Liceu Ferdinand I)孔子课堂举行。让人想不到的是,策划和组织这场海外春晚的,是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生曹瑞红。在异国他乡策划一台春晚2014年7月,曹瑞红顺利完成学业。在就业挣钱和志愿者之间,她选择了报名参加中国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因为她觉得这样做既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又能以  相似文献   

12.
又一年的中国春节快到了!人们辛苦了一年,春节的时候都愿意乐和乐和。我记得去年春节的那个月,我心情不好没有回国。那段日子我特别想父母。好在有很多中国同学都非常关心我,还有老师们也是。记得放假前的一天,我的汉语老师邀请我跟她一起回她老家过年。我突然开心起来了,很兴奋地等待着第一次在中国过年!我的老师老家在安徽。回老家的路上,我觉得风景特别漂亮,特别是有很多古老的建筑。我对美丽的风景特别是中  相似文献   

13.
有位朋友对我说,看一个人出不出名,有一个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包括他的笔名),"如果在狗狗或百度里搜索一下,相关网页超过五万个,OK,他肯定是个名人。如果你超过这个数目,OK,我得恭喜你了,你可以拍着肚皮说,我终于混出来了,当然酒我是喝定了。"我不知道这个实践的方法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我看来五万就像珠峰一样难以企及。但是我知道,三个多月以前,当我在网上搜索自已的名字只有十几个网页时,我的生活平静如水,从来没有人理睬、打扰我,当我在百度的搜索网页超过四千时,生活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一天晚上,我正在看书,一个从区号看是深圳打来的电话找我,开始我以为是对方打错电话了,一接,对方显得很激动,问我是不是廖保平先生。我说是啊。她说她姓左,是我的忠实读者,刚读到我的一篇文章,说"你的文章正说了我想要说的话",然后她说她没有什么要说的了,我也就只好挂了电话。愣了半天,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意犹未尽。又有一天晚上,我在QQ遇到一个比我大近十岁的大哥,自称  相似文献   

14.
徐小平是中国北京一位小有名气的时装设计师,她有时喜欢对别人的服装品头论足。例如最近她在市中心看到一个女孩穿着一身漂亮夜礼服,她说:“衣服倒是挺漂亮,不过这个女孩却骑着自行车,这有些不合礼仪。”徐小姐也承认在过去10年里中国经历了一场时装革命。她说:“近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怎样穿着打扮,尤其是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人们现在越来越注重个人品味,而不是一味去赶时髦。”  相似文献   

15.
走进秋水伊人色彩工作室,迎面的是色彩顾问林娴,只见她身着一件暖驼色低领针织衫,脖子上一围细细的沙青色小丝巾,下身穿一条茄紫色九分裤.天!她居然敢这么配色,可看起来又很协调、很养眼.林娴说她自己是秋季型人,秋季色系中的任何一种颜色都能相互配搭,又绝不会"格色",只要配搭得当,就会十分漂亮.  相似文献   

16.
她曾经独自走进战火中的巴格达;她曾经独自在非典疫区穿行;于是有人说她是独行侠;“她以前的眼神很柔,现在是目露凶光”;也有人称她是“战地玫瑰”;“她远看很秀美,近看很智慧”;“她很能干,基本上把她一个人扔在索马里,她也能好好活着回来,还带来一堆好新闻……”  相似文献   

17.
又忙了一天     
早上6点,女朋友的姨妈要回北京,我送她去火车站.她说我这辆新"别克"车很气派.  相似文献   

18.
<正>刘贞凤(音译)在岁结了婚。婚姻的标配也随之而来——女儿、住宅、家具、玩具。她的女儿宋宗佩(音译)如今28岁,则在选择一条不同的路。宋宗佩在北京与两名室友合租了一套公寓,目前将精力放在职业发展和财力累积上。她觉得自己短时间内不会结婚生子。"目前这个阶段,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是个人发展。"宋宗佩说。选择结婚的中国人正在变少。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一位网友在我的博客留言说:"半小时前我很希望能管理一下自己的总经理,她给人的感觉实在是太盛气凌人了,对我们副经理也是那样,别人讲话还没讲完她就走了,给人的感觉是不尊重别人.是做经理都有这种气质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望解答.谢谢!"  相似文献   

20.
<正>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就是一种永恒沉重的努力。但在"奔百"俄罗斯老人尼娜的身上,沉重与她无缘。我们感受并记住的,是被皱纹紧紧包裹的笑容和暗哑却依然动听的歌声。尼娜不久前成为中国媒体的焦点。她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在中国度过,在这里变成一位真正的中国女人。91岁,来华84年,她或许是在中国生活时间最长的俄罗斯人。尼娜出生在苏联沃洛格达省瓦赫涅沃村,从战争的硝烟中一路走来,她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和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