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诗歌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思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本文以《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为例,在概括英汉诗歌中"杜鹃"意象总体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杜鹃"意象体现在英汉诗歌中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期更好地了解意象、感知英汉诗歌差异。  相似文献   

2.
吴伟业札丛     
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其墓碑题"诗人吴梅村之墓",此可能与金源元好问有关.或将"诗人"写作"词人"并理解为狭义的"词人",有意拉到词学上来,则与实际不符.其诗<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有关本事在已有注解之外尚可补充.又<木棉吟>一诗,或以为吴伟业"逸稿",作于明末,而实际其集内尚存,并且作于清初.  相似文献   

3.
咏物词自产生起就没有停留在单纯写物的阶段,词人往往借物寓情,抒发自己的情志,而在各家咏物词作中,"情"与"物"又展现出不同的关系,及至姜夔,达到抒情咏物的高度融合。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以词的纵向发展为线索,以苏轼、周邦彦咏物词为参照,来探讨姜夔咏物词中"物"与"情"的关系问题,也可从中窥探咏物词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庭院是我国传统的建筑空间,其空间布局暗合古代传统文化,重门紧锁对养在深闺的古代女性有着强烈的道德束缚与心理暗示。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有关"庭院"的诗词意象往往用于儿女情思、闺怨思妇这类创作题材,女性往往被"庭院"幽困于男性作家的代言中。直至清代,随着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一场"庭院"的突围之战打响了。  相似文献   

5.
宋词中的无名氏是一种值得从整体上加以研讨的现象。在宋代无名氏词中,有多达200余首与通代尤其是宋代有名氏词互见,说明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不少人认为这些词的作者并非无名氏;它们自宋代以来的传播与接受,总体而言,并未因其作者身份佚失而如同想象中的那般寂寞。互见对象中频繁出现两宋名家词人,又间接表明,宋代无名氏词的整体水准同样不似传说中的那样不堪。当传名意识久已深入人心,无名氏作品自然也会因为由此激发出的创作上的个性追求,从而留下一些优秀的篇章。同时,数量居于整个中国古代词史首位的宋代无名氏词,还可以成为考量宋词之所以成其为"一代之文学"的一个要素。而充分体认词的音乐文学特性,应该更为有助于理解,在深入骨髓的传名意识笼罩下,宋词何以仍然大量出现佚名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张裕钊诗写尽了其孤独情怀。其诗偏爱"秋""夕阳"等意象的运用和萧条冷落景况的构造,萦绕着生不逢时之孤寂;诗人与知己聚少离多及与世俗心灵上的阻隔,促成并加剧了其知己违离之孤单;随着年华渐逝,诗人在生活上的漂泊和精神上的失据无依,使其诗中又充溢着飘零远方的孤苦意味。这份孤独情怀是诗人同来自外界的各种力量周旋中保持个性的方式,也是晚清时代心绪的体现,还是一种家国情怀的生发。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的词作在历代学者的评论中,贬多于褒,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他的茶词在苏轼等人的基础上实现了向更深、更广处的开掘和创新。题材多样、意象美妙、结构浑融是黄庭坚茶词的独到之处。宋代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吟咏情思和闲情逸致成为一代词人的普遍主题,黄庭坚的儒释道思想也为茶词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8.
苏轼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诗为词",抒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表现慷慨豪迈精神或表达人生感悟和哲理。从农村清新风光中,再现淳朴风情。把词推进为诗,且灵活多变,在音律、语言体制上进行创变,使词提升为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其二是"豪放词宗"。苏轼有意识地将词的题材拓宽并打破晚唐以来低沉的词风,表现积极向上,成为"豪放派"的开创者,对词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豪放派"开山之宗,苏轼一改前人柔婉绮丽的创作风格,以诗体、诗材、诗境入词,为宋词注入了新鲜血液。而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段,不仅是苏轼创新自觉的体现,更反映了其在困境中仍随遇而安、性命自得的旷达人格和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音乐与诗的结合以及词体自身的发展演变中来审视李清照的《词论》。通过对历代有关李清照《词论》评论的梳理,李清照《词论》与北宋词坛创作风气关系的检视,以及歌、词、诗三者相互影响的分析,重新解读李清照《词论》,进而指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的主要贡献,与其说是通过对苏轼等人以诗、文为词的批评而明确了词在风格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殊性,倒不如说是通过强调词在声律方面的特殊要求,从格律化的角度加速了词体文人化的进程,为词最终走向一种可以与诗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体制上率先垂范;至于其负面影响,也并非如先前不少学者理解的那样是束缚了词的发展,而在于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词对歌的背离,使之趋于案头化和书斋化。  相似文献   

11.
意象在诗词的创作和赏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使我们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人类思维过程,从而也为诗词语篇中意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工具。以概念整合理论中的三种概念整合网络模式为分析框架,解析毛泽东诗词语篇中意象的实时建构和推理机制,将其认知过程动态地展现出来,以期论证概念整合理论对诗词语篇认知解读所具备的较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古代典籍中既有"温馨"的说法,又有"温黁"的说法,两个词意义相同。今天"温馨"一词几乎无人不晓,但知道有"温黁"一词的人并不多。历史上的情况则刚好相反,"温黁"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温馨"。"温馨"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才流行开来的。"温黁"与"温馨"的盛衰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密不可分。文言写作追求典雅古奥,选用"温黁"要比使用"温馨"显得更为典雅,更有学问。白话写作讲究通俗易懂,大多数人不认识的"黁"字很难融入白话,所以文人们选用一望而知的"温馨",这就促成了"温馨"一枝独秀的结果。另外,"黁"是个没有理据的字,当是""之形误。  相似文献   

13.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学界论之已详.然而以往的论著基本上都是以苏词或苏轼词论为考察对象,却忽略了苏诗这个最重要的参照对象.本文认为,只有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全面的比较,才可能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和较为公允的评价.以此为逻辑的起点,本文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对照,从而得出了苏词的写作年限远远短于苏诗,苏词的题材范围也比苏诗狭隘,而苏词的风格则比苏诗更倾向于柔美和婉等观点.本文的结论是,苏轼在词的创作中确实有"以诗为词"的倾向,但是他并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别的文体,相反,苏轼对词体自身的特征有相当清晰的认识,所以他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导入词体,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从而对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维与姜夔诗作的风格迥然不同:王维主要以田园山水诗闻名,其诗多表现为超逸空灵的禅意境界;姜夔为孤云野鹤,四处漂泊,其词多为清空冷峻的孤清风致。两人同样用"红"字来渲染意境,却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本文试从"红"的搭配、"红"的动静态和"红"色意象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述王维与姜夔在作品中用"红"营造出的不同意境。  相似文献   

15.
《梦窗词全集笺释》是民国时词学家杨铁夫对南宋词人吴文英的《梦窗词》的解读笔记,我们拈出杨铁夫在其中提出的"缩"("缩字诀")加以探究。"缩"是在一阕末尾处转入叙写过去时态的笔法,一般篇幅较短。在论述"缩"的特征的同时,本文还涉及到"逆"、"平"等相关判断。  相似文献   

16.
靖康之后,山河巨变,痛定思痛的南渡君臣开始反思北宋覆亡的教训,在"拨乱反正"、收复山河的时风激荡下,"崇正"思想逐渐影响到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掀起了一场"复雅"的文艺改良运动。同时,在"崇苏"风气影响下,在北宋并非"正统"的苏轼"以诗为词"被抬升到"东坡范式"的高度。在几种思想、艺术领域倾向的激荡碰撞、交织影响下,南宋前期词逐渐形成了"雅正"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析李白对庾信诗赋的接受,认为:李白生活的时代,有较好的庾信诗赋接受文化语境。李白创作时,从写作主题、使事用典、意象选用、修辞遣词、句法结构等方面,较多地承传了庾信审美写作经验。庾信、李白均宗法《风》《骚》,承传"发愤抒情"传统。由于个人经历不同,庾信重"比",李白善"兴",逸兴壮思。李白受庾信"清新"诗美观的深刻影响,并将之发展到"清真"境界,"清真"成为李白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有机农业"一词热了起来.有机农业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保护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有机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40年诺斯们纳勋爵的著作中.其实,有机农业就是比较传统的农业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农民们没有从石油中提炼的化学制剂(合成的肥料与杀虫剂),因此农产品对此也不沾边.  相似文献   

19.
北宋歌词多是侑觞佐欢的应歌之作,而南宋的"无谓之词"多为文人群体追求雅趣而作的"应社"之词。南宋词人在生活中追求"晋宋风雅",不仅常常以作诗吟赏的方式来交友酬唱,文人结社也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吟社成员在精通词乐的基础上,严格依照"音律"填词,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孤独"在日常生活中是个被动、消极的词,从感性上讲,它是一种情感上的遗憾,但中国诗人给它注入了新的主动意义,将其转为一种内心坚守的独立人格,于是从诗性上讲,它又是一种完满的。因此,"孤独感"成就了大量的中华诗词。由诗性的完满探讨感性遗憾的原因,从语言孤独、意象孤独、意境孤独三个层面解读中华诗词中的孤独感,得出其分别主要源于汉字的构形性、情感的暗喻特点以及诗人自我信念的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