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外国留学生,我选择在杭州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曾经是中国的故都之一,又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古代有许多诗人用诗词赞美杭州,我被诗句所描写的杭州深深吸引着。原以为到了杭州就可以看到南宋皇宫和众多的遗迹,但当我来到杭州欣赏了美丽的西湖风光之后,却没有找到像北京、西安、南京那样保存较多的历史遗迹,我感到非常惋惜。于是我选修了南宋京城杭州遗迹考察这门课。虽然考察这个题目有很多困难,最明显的是时代距离。历史上南宋时代的皇城已不复存在了,我们只能想象它以前的模  相似文献   

2.
1982年至1994年,作为一家国际公司的工程人员我曾在12个国家工作过,但在1995年1月我才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在江苏无锡进行的一次技术谈判。同年4月我被正式安排到杭州加入合资公司筹建谈判,谈判进行了6个月,在此期间我在德国及中国之间来回往返9次。  相似文献   

3.
2006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来到了中国衢州。在这个全新的国度里,我从事了一份以前未曾做过的工作,同时也交上新的朋友。对我来说,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来到衢州时一直有些紧张和担心,而即将独自去面对所有的一切让我尤其感到焦虑不安。此前,我曾经到过中国首都北京,但那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情况:那时我是学生,  相似文献   

4.
宁波见闻     
李莎 《对外大传播》2001,(10):24-25
我曾经在不同的季节去过4次浙江省。8年前我在浙江的一个小村庄与当地人起度过了春节。以后在1985、1993和1999年我又去了杭州,每次都发现这个江南城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去过宁波,尽管从杭州到宁波走高速公路开车只需1个半小时。  相似文献   

5.
正小时候,我的(埃及)老师教过我们一句话叫"求知哪怕远中国"。这是一句阿拉伯古语,老师解释说:"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古老,文化灿烂,知识像大海一样学不完。"从此我有个梦想,就是"去中国"。2011年和2015年我实现了我的梦想,到了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2019年到杭州参加中国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为了求知,我和来自17个国家的31位朋友相聚在人间天堂杭州,这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研修班开办了20天,我把它称作"走进天堂·20天的故事"。在研修班的开学式上,大家互相认识,分享自己与中国的故事,和老师交流,一起合影,气氛热烈,而且大家都努力用中文进行交流。此次研修班的日程和内容安排得非常好,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有精彩的体验活动等,大家收获丰富,气氛  相似文献   

6.
从2004年第一次摘得“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到2008年捧回唯一的“金奖”,杭州将这座城市关于“幸福”的荣誉归结在了所有杭州人、新杭州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7.
正钱塘江畔,新花绽放,蝴蝶自来!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杭城处处洋溢着亚运氛围。杭州亚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杭州市副市长陈卫强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读。记者:您到杭州亚组委主持工作后,曾考察过其他一些城市大型赛事的筹办工作。和历届亚运会筹办相比,杭州这次筹办有何不同,能否给大家透露一下将如何呈现一个别样精彩的亚运会?陈卫强:亚运会的举办是杭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一件大事。杭州亚运会,是第三次在中国举办的亚运会。第一次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举国欢腾,全面参与,  相似文献   

8.
<正>五四时期,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其原因究竟是什么?目前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有说服力的探讨。我认为五四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有以下一些原因。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美藉华裔学者张灏先生称1895年到1927年为中国思想的过渡时期。我在《社会结构变迁和近代文化转型》一书中称这一时期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转型时期,或加速度转  相似文献   

9.
如今,在中国的读书界,无论少长,恐怕没有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其实,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声名远扬。60年代初期,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就在《世界文学》1963年第5期上读到过他翻译的《佛本生故事》。那时候,人虽然奇穷,但一本杂志五角钱,只要想读,还是买得起的。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本杂志尽管已经破损,却一直存留下来。我在当时还喜欢阅读报纸副刊,自然常读到他的散文,有的文章至今还收藏在当年的剪报集中。先生何许人也?我根据常识判断,他是个翻译家,也是个散文家。我还知道他是《世界文学》的编委,但不晓得他当时还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  相似文献   

10.
走马河坊街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在最近的五年间 去杭州六次。去杭州当然要去西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打小就知道和向往的地方。我记得第一次去杭州,尽管做了很多心理准备,但当西湖一下子呈现在我的眼前时,我奔向它的姿势有些迫不及待了,我像个十分贪婪的孩子,在“西湖十景”之间奔波,没有疲劳,只有亢奋。碧天、莲叶、流水、画舫、亭台、木船,历历在目的一切,让我心生疑窦:这是现实中的西湖,还是萦绕心头的梦长久再现? 然而随着去的次数的增多,也就没了初见西湖时的那种冲动,总觉得看来看去也就那么回事。  相似文献   

11.
正从静冈直飞杭州,全程只有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前田和人却认认真真地在笔记上写了满满5页纸。这是他为参加浙江省首届国际友城媒体合作传播论坛作的准备。作为日本静冈县广听广报课班长,这是他第二次来中国杭州。去年第一次来,也是在桂花飘香的时节。前田和人笑称第一次来杭州时有些紧张。但那次访问结识了不少朋友,此后也一直保持联系,所以再次到访心里感  相似文献   

12.
日本传统文化并没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夸耀,但它确确实实独树一帜。犹如没有丰富的矿藏资源,但能用进口的原材料制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一般。日本将中国的儒家文化、唐代的礼仪、服饰“进口”后认认真真地予以加工熔铸,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那是我到日本后的第一次与日本友人旅游,目的地是日光。在这之前,虽然也有过几  相似文献   

13.
偶然在《国际金融报》上读到一篇文章:重庆秀山县一个开锰矿的老板抱怨说:我和儿子太累了,比井下的矿工们还要累,因为我们父子俩一大早起来就开始数钱,从早上数到天黑才能把每天收入的40万元数完,好累好累……这段话,让我平生第二次发生了严重的呕吐。那我第一次呕吐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发生在很久以前,当年,一当红影星如是说:"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一个身价千万的名女人,难上加难……"听到这些话,我把隔夜饭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今关系问题 ,已经做了许多文章。本人也曾发表过《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一文 (见《东方丛刊》0 2年 1期 ) ,正面阐述了我的见解。尽管仍有不同意见 (很正常 ) ,但经过讨论 ,中国文论中古今关系问题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答案 ,那就是在古今对话的基础上 ,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或进行现代阐释 ,从而凸显中国现代文论的民族个性。基于这一思想的研究实践正在展开 ,也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读到了今年《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胡明先生和郭英德先生的文章 ,对 …  相似文献   

15.
自从《印象西湖》拉开演出大幕之后,人们都说,西湖的美丽从白天延伸到了晚上,西湖的夜晚也活色生香起来。我曾观看过"印象"系列的其他作品,比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丽江的《印象雪山》,虽然由同一支团队打造,各有各的特色和看点,但《印象西湖》相比于其他作品,却多了几分含蓄、委婉的深情和浓浓的江南意韵,而这,正与杭州的城市气质相吻合,让人观后不能忘怀。就在近日,杭州的平面媒体为《印象  相似文献   

16.
刘兮 《职业圈》2013,(10):68-6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曾经举办过一次“新婚恋时代——聆听你的故事,和王海钨、郭晓东共话情感世界”的活动。我有幸亲临了现场,目睹了郭晓东的风采,并亲耳聆听了王海鸽——这位被称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的女性作家对爱情和婚姻的经典评论和解答,感触颇多。爱情和婚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又一年的中国春节快到了!人们辛苦了一年,春节的时候都愿意乐和乐和。我记得去年春节的那个月,我心情不好没有回国。那段日子我特别想父母。好在有很多中国同学都非常关心我,还有老师们也是。记得放假前的一天,我的汉语老师邀请我跟她一起回她老家过年。我突然开心起来了,很兴奋地等待着第一次在中国过年!我的老师老家在安徽。回老家的路上,我觉得风景特别漂亮,特别是有很多古老的建筑。我对美丽的风景特别是中  相似文献   

18.
199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望着摆放在案头的总理遗像,他那炯炯的双眸和刚毅的浓眉,亲切和蔼的音容笑貌尽现眼前,使我不禁浮想联翩,引起我久久的思念。很早我就听到了周恩来的名字,还在斯诺等人的著作中读到过他那饶富传奇色彩的战斗  相似文献   

19.
1997年9月10日,我第一次访问浙江老年大学。这次访问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永远不会忘记。这是我人生中既幸福又温暖的瞬间。 那年,我们“中国歌唱会”会员策划了一次“访问中国江南古都”的旅行,访问的城市是南京和杭州,主要目的既有与令人怀念的浙江省交通厅的研修生会面,又有与老年大学和青少年宫的中国朋  相似文献   

20.
正很多年前备战高考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杭州图书馆自学。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图书馆阅览室正面墙上的壁画里,绘有十一只半仙鹤。于我而言,那时候在图书馆美妙极了,简直是在天堂——人少、安静、与世隔绝,虽然走出图书馆大门,就是杭州闹市中心浣纱路。多年以后,当我听到博尔赫斯那句著名的诗"我,总是在想象着天堂/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就不禁回想起那段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