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慈一生孤寂困苦,疾病长随,其人却飘逸旷达,澄明无滞,写于1819年5月的《夜莺颂》是他人生气质的完美体现。引吭高啼的夜莺引领濒死者进入永恒之境,在梦与醒的分离聚合中,济慈实现了对美与真的抚触。一方面,在"物""我"关系的动态变化中,济慈以超越五感的"第六感官"观照万物,融情入色,此乃物之生;另一方面,在相生相克的意象张力之中,济慈以想象力的巡礼消解其尖锐,实现了和谐、圆融的张力之美,此谓诗之深。  相似文献   

2.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作家中的佼佼者,23岁即以处女作艳惊文坛,其作品多展现20世纪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精神困境。麦卡勒斯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古怪的"畸零人"形象,以其身体和心智的双重畸零隐射严重的精神异化现象。本文以其代表作《心是孤独的猎手》和《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主要切入点,结合美国南方的社会背景和文学传统,分析"畸零人"的爱与孤独,从而揭示出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健康的隐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部分作家开始逐渐接受神话原型理论,并借助本国神话表达主题,莫言的《蛙》对神话的应用尤为明显,表现为:主人公万心集"三性"于一体的女医生形象;"蛙"丰富的象征意象。  相似文献   

4.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被誉为"英国文坛移民三杰"之一,其独特的移民身份和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成长环境,使石黑一雄的小说带有天然的"跨文化"基调。在石黑早期作品中,他时常将作品的背景设置在他的"故乡"日本。但在出版于2000年的第五部作品《上海孤儿》中,石黑却将作品的背景设置在了20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的"上海",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上海形象"。本文从形象学角度入手,分析石黑一雄笔下"上海形象"背后所体现的"东方主义"与作家个人身份的重构。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是20世纪西方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曾被评论界誉为是"战后英国最有才华和最严肃的小说家"。《收藏家》和《魔法师》是他的两部得力之作,细读其作品发现,这两部小说都关乎男性的成长,男性在女性和神性的引导下,男性逐渐从极端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出现了一段新的文化高潮,后世将之称为"白银时代",其作为俄罗斯现代文化兴起的时代,在俄罗斯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在诸多艺术形式中,文学的发展始终闪耀着自身独特的光芒,白银时代的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长河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这一时期也涌现出诸多文学流派和才华横溢的诗人与作家,在俄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笔者以"白银时代"文学为切入点,探究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化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等。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4月30日,新华社推特、脸书、优兔账号同步播发动画《病毒往事:中美疫情对话》(以下简称《病毒往事》),以卡通动画展现"兵马俑"与"自由女神"围绕疫情的对话,揭示中国一边积极抗疫,一边不断预警,提醒美国防范新冠病毒,但美方先是傲慢地无视劝告,等到疫情失控又攻击中国以推卸责任。中方负责任的态度、行动和及时通报,与美方推诿、甩锅、歇斯底里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新华社国际部海外社交媒体采编室制作的这条动画短片,迅速走红推特、脸书、优兔、Reddit等各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有  相似文献   

8.
《诗经》行世至屈骚诞生,时间相隔二百余年。出于外交等政治场合的需要,《诗经》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播传扬。楚国乃南土大国,与中原文化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他曾担任楚怀王左徒,在内与楚王图谋国事,在外接应八方诸侯与宾客,他亦曾出使过齐国等地,自然深受《诗经》精神之影响。表现在屈骚中的"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诗经》体式及语言等艺术、比兴表现手法等,皆与《诗经》一脉相承。屈原是第一个受益于《诗经》精神的正式署名的中国诗人。由于屈原的努力,屈骚精神与《风》诗精神共同构成了"风骚"精神而光耀万代。唐代诗人崇尚《风》《骚》,化其精神为诗歌之养料,使诗歌呈现出风骨健朗、新鲜活泼的时代风貌,主要体现在精神闳美、性情纯美、人情贞美、语言新美、意境优美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9.
王绩《野望》一诗因使用"采薇"的典故,其诗旨向来难明,众说纷纭,有"归隐说""思故国说"等。但通过对"采薇"这一典故的考辨可知,"采薇"不仅有归隐的寓意,而且它在《毛诗》的传统中也有着积极入世的含义。结合王绩"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和他"学剑觅封侯"的志向可知,《野望》一诗融情入景、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空有入仕从政之心,但不得其位、难以施展才华的苦闷之情。  相似文献   

10.
许宁 《文化学刊》2009,(4):183-183
2009年4月19日,由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诗潮》杂志社、《中国诗人》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牟心海诗歌创作研讨会在辽宁社会科学院如期召开。会议邀集了30多位专家、领导、诗人共同研讨牟心海先生50年来的诗歌创作成就。会议由省文联副主席洪兆惠主持。省文联主席王秀杰、省作协主席刘兆林、《中国诗人》主编罗继仁、《诗潮》主编李秀珊等到会祝贺并发表精辟评论。  相似文献   

11.
在王翼奇先生的大著《绿痕庐诗话·绿痕庐吟稿》中,收有"诗人喜为偶对"一文,说的是胡铨贬朱崖,行临高道中,知有‘买愁村’古未有对,因以‘闻喜县’对之,于马上口占一绝云:"北望长思闻喜县,南来怕入买愁村。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王翼奇先生评论说:"喜为偶对,诗人幼学所养积习也。仆仆风尘中犹不禁技痒,愁  相似文献   

12.
韩国作家方贤石于1989年发表了中短篇打工小说《黎明出征》,情感之真挚、生活之鲜活,真实地刻画出了韩国20世纪80年代工厂打工者的全部风貌。本文将从冲突论视角出发,对小说中出现的三种冲突类型和冲突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详细分析阐述,从而揭示工人运动引发的冲突在20世纪80年代的韩国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世间》在广阔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下展开叙述。作者塑造了"革命女性""贤妻良母""知识女性"三类经典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构成小说文本的独特风景。其中,以曲秀贞、金月姬为代表的"红一代"革命女性的"不悔"与"忏悔"显示了女性与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郑娟为代表的"贤妻良母"的"自觉"与"自足"体现出作者对"民间的天使"一类女性的审美偏好,对女性恪守"美德"的期许;以周蓉、周玥母女为代表的追逐"自由"的"知识女性",则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叛逆精神和独立品格的认同。总体而言,《人世间》中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家对"永恒的女性"的赞美,体现了作家朴素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背后高度的"理想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4.
著名台湾诗人洛夫的《石室之死亡》,是他投身现代诗创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项空前的实验。 这部长诗的首辑最初刊于1959年7月《创世纪》诗刊第12期,结集交创世纪诗社出版是1965年1月,历时共五年半。自打问世到现在,一直受到批评界的关注。概括起来,有五个“最”: 引起的争论最大。 争论、批评持续的时间最长。 为这个作品发的评论文章最多。三十四年累计,超过三十万字。 激发的兴趣最浓。因《石室之死亡》问世不几年便绝版,年轻读者大多仅闻其名,或在选集中偶见残篇,或在评论中读到二三摘句,均无机缘得窥全貌,反好奇心日盛,作品的魅力日强。洛夫由此作收到的效果最显。在《石室之死亡》以前,洛夫虽已是现代诗坛活跃的诗人,但并未受到与同辈诗人相等的重视。《石》诗的出现,才使洛夫一跃而为中坚、健将。  相似文献   

15.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文辞优美,并且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其中《橘颂》"或可视为中国文学传世作品中今见第一篇比较典型的咏物之作"。对于诗歌批评理论而言,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的一大创举,其理论主要针对诗歌,旨在对诗歌文本本身进行批评。利用英美新批评理论,可以对《橘颂》从能指和所指两方面进行更深入地阐释与解读,诠释《橘颂》不同于《楚辞》之外其他作品的文学性,挖掘《橘颂》所蕴含的隐喻、张力和非个人化传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愫芳是曹禺的经典作品《北京人》中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其他女性角色特别是令人憎恶的大奶奶曾思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愫芳被曹禺塑造成为一个在封建大家庭中逆来顺受、无私奉献、沉静寡言、温婉善良的形象,是一位典型的"理想女性"。曹禺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身也带有男性叙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愫芳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男性作家在创作时融入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7.
澳籍华裔汉学家邝如丝,兼具女性与戏剧表演者的独特身份,厥有聊斋节译本《中国鬼怪爱情故事》。"女性"与"戏剧表演者"的译者身份引致了其聊斋英译本不同于其他译家的别样之处。以译者身份为观照点,辅以比较的视野,细察邝如丝对译本选目,异史氏评论话语,故事中的爱欲书写、人物对话以及若干情节等内容的操控及其所产生的翻译效果,藉此揭橥邝如丝聊斋节译本的鲜明特征与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兼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名作,是19世纪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在英美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主要探讨《呼啸山庄》中英美文学的宗教化特征,从环境描写和人物情节塑造两个角度进一步展开分析,以期通过文学作品更好地了解英美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9.
英国18世纪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主题鲜明,意象丰富,思想内涵深邃。在《伦敦》中,诗人运用多种意象,描写工业革命背景下伦敦黑暗的一面,揭示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家庭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凄惨、悲伤、绝望的画面。本文从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和色彩意象三个层面,赏析《伦敦》的意象特点及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师与玛格丽特》游走于"现实、魔幻、历史"三重空间,以魔鬼沃兰德一行人物亦真亦幻的降临为纽带,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文明下的莫斯科公民麻木而卑琐的生存状态。小说之经典性在于经一代代的读者推敲解读仍有新意。本文根据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试对小说中魔鬼沃兰德的假面形象与"狂欢化"特征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