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库切的小说《耻》以时间为线性结构,围绕主人公卢里教授及其女儿露茜的耻辱而展开,小说的空间流动与人物的身份建构紧密相连,展现了后殖民时代、后隔离时代白人种族的身份问题和生存状态。本文试从空间角度探讨《耻》中的空间流动与置换,以及人物身份的建构,以揭示主人公卢里教授和女儿露茜的身份认同和身份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修辞学和文化研究的视野中 ,宗璞的短篇小说《我是谁 ?》与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知识分子自我认同 ,在艺术描写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空间。一、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路径看《我是谁 ?》《我是谁 ?》的故事线索跟踪的是追问“我”的身份。文化身份 ,对于中国人来说 ,在相当漫长的时段里是极为陌生的。在巨大变故中个体的处境有所改变时 ,这种潜隐的意识往往伴随着失落或者痛苦的复杂情绪表达出来。《我是谁 ?》虽然是用第三人称叙事 ,但是“我是谁”的询问来自主人公第一人称。在故事层中这种询问是主人公以痛苦失落 ,并且希望…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和《简·爱》是中西方文学史上以爱情为主题的不朽巨著,对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和简·爱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截然不同的中西方文化特征。本文从两个主人公话语分析的角度解读了中西方文化个体观的差异:中国文化是受儒家哲学影响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群体文化,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佛教的影响;西方文化是受基督教影响的个体文化,追求以个人价值为核心的自我抗争,并最终达到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4.
<正>服饰指服装及其配饰。一方面,服饰是穿着者身份、角色、自我认知的体现,协助当事人实现身份的宣誓。另一方,服饰还是一种社会符号,反映着所属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变化。而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说,服饰更是一种传播文化的载体与途径。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并日益趋同,服饰成为一种文化区别另一种文化的鲜明符号。服饰还能清晰表达文化的关键议题,比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全球与地区的连接。1彭丽媛自2013年3月随习近平首次出访俄罗斯以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身体修辞文化角度,解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割舌筋"情节。在作品中,"割舌筋"具有两个隐喻功能:华裔初涉美国社会时以沉默抗拒语言;作为华裔意识觉醒的标记,寻求文化与种族身份。笔者从身体修辞角度进行文本分析,为解析汤亭亭对种族、文化、身体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提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翻译研究进入后结构主义阶段后,翻译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主体性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译者的主体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翻译过程中,其身份有主客体动态转化的过程。人类学家在使用民族志方法书写他族文化的过程中,同样实现了主客体身份的转化。二者的行为互为映射。本文将以此为主客体转化为角度,研究译者与人类学家在翻译过程中主客体身份的变化与重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需求分析一直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出发点,相关研究也多停留在职业需求分析、语言需求分析等层面。本文从文化身份视角切入,旨在从根源上探寻学习者在多元文化情境下的多元文化身份建构,探讨文化身份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化潮流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步伐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寻求本国文化资源已成为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乡土音乐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文化资源,从全球音乐文化角度出发,根据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乡土音乐的文化身份以及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等内容,针对乡土音乐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威廉·迪安·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The Rise of Silas Lapham)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绘中产阶级白手起家图景的作品。在美国建国后的一个世纪,美国长期处于亚文化状态,欧洲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在美国占据着统治和主导地位。1865年的美国内战为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促进了美国现实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该作品创作于1885年,处于美国试图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特殊时期。笔者从民族性角度出发,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旨在证明这部作品实质是一种对美国文化身份构建的探索。首先,该作品塑造的"白手起家"的故事正象征着美国亚文化走向文化独立之路;其次,"美国梦"和"清教主义"作为"行为指南"内化于人物内心,带有美国特质。由此可见,从民族性的角度解读《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对该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文化身份认同和建构为切入点,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日文学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指出文化身份的建构不仅从18世纪的“西方”主宰初期始有,而且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上早就出现此类问题。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现代化近代化模式,导致了两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对文化身份的不同建构方式。我们在使用全球化这一新的理论概念看待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其中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在"梁祝"这一经典的中国传统故事中,女主人公祝英台女扮男装的故事数百年来被不断演绎。本文将分析"梁祝"中祝英台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意在从独特性和矛盾性两个角度,从同一母题作品中横向分析"梁祝"中女扮男装书写的独特性;并从"梁祝"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纵向观察文人文化形态与民间文化形态之间的矛盾,分析其关于女扮男装这一经典文学母题的书写。  相似文献   

13.
时下有关企业文化的著作、文章可说是琳琅满目,但是写企业文化的财经小说并不多,而把一位著名学者的企业文化理论公式写进小说,就更为罕见.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文化行吗>就是这样一部现代财经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刘振宇同吴鸿秋讨论企业文化时有这样一段对话:他(指小说主人公刘振宇)翻开封面上写着<企业文化学习指南>的资料本,打开第一页,上面写着两个简单的公式,即企业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李小鹏 《职业圈》2007,(20):89-90
文章从个性心理学的理论角度探讨了《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扭曲性格形成的诱因,用自卑情结等理论对其性格特征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李小鹏 《职业圈》2007,(10X):89-90
文章从个性心理学的理论角度探讨了《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扭曲性格形成的诱因,用自卑情结等理论对其性格特征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指出,身份问题对于文化研究而言至关重要.文化身份包含个人主体的自我身份追寻,是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共同构建.该文以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和黄玉雪的文学文本为切入点,在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域下,探究她们的文化身份内涵与特性,文化身份的建构路径与策略及其在作品中的表征,以及美国华裔文学建设工程中女作家的身份超越...  相似文献   

17.
林超 《文化学刊》2014,(2):150-160
阿马蒂亚·森认为文明冲突论者以单一文化身份界分文明的做法,不仅忽视了人类其他的多种身份认同,也常使人们陷入文明板块化的平面思维。它既干扰了人们尝试从其他身份认同连结彼此的可能,也为制造文明冲突埋下了伏笔。文明对话论者应当重视人类多重文化身份的复杂联系,拓展文化交流的路径,为世界和平和文明对话做出更为多元有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部小说《灿烂千阳》以精湛的叙事才能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救赎的故事。本文将从文学原型批评理论和文学伦理学的双向维度,对《灿烂千阳》的女主人公玛丽雅姆进行解读,分析了她的替罪羊形象和伦理身份。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0,(5):146-146
张其学、姜海龙在《学术研究》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身份主体是文化殖民化与非殖民化争夺的主要领域。如今,身份已日益意识形态化了,以意识形态化的身份认同观看文化身份,就不可避免地把文化人种化,认为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种族决定文化,人种间的差别决定精神、能力和习俗等的差别,并把这一差别绝对化,对混血现象加以排斥,反对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混合,表现出对玷污的焦虑,害怕失去血统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新兴称谓语是网络语境下产生的独特文化景观。本文从构词角度出发,剖析其结构方式,其中主要包括谐音、缩略、词语模及零手段;同时,立足网络语境文化,进一步对网络新兴称谓语群体的特点进行探析。其中,网络新兴称谓语的特点主要包括淡化社交指示功能、提供语用身份选择资源、有助于所指图示化程度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