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文鉴》的编纂凝聚了吕祖谦的文学思想与学术关怀。吕祖谦秉持融会理文的文道观,以编纂《宋文鉴》为契机,致力于弥合自北宋以来文道分裂与对立的局面,对于南宋中期文坛中兴局面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进之功和启示意义。《宋文鉴》是吕祖谦开创的历史谱系学中关键的一环,它将当代纳入其中,通过诗文把北宋一代的历史关节、治体统纪建构在古今连贯、前后延续的历史序列之中,并"约一代治体归之于道"。可以说,《宋文鉴》是全面认识吕祖谦文学与学术思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面相,无论在宋代文学思想发展史还是学术史上,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战国至汉初的学术史上,孟子、公羊家、穀梁家先师以及董仲舒、司马迁等儒士通过对孔子"作《春秋》"一事的不断塑造,奠定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经典地位及其"史中取义"的文本阅读方式。而刘歆则试图重建《春秋》学的学理体系:他淡化孔子与《春秋》之间的"作者"关系,将《春秋》重新置入三代以来的史籍传统中;又尝试从历学角度重建《春秋》的义例体系;在处理"六艺"内部关系时,刘歆将《易》学与《春秋》学相配,建立起一种新的"天人之学"。《春秋》学的性质、阅读方式至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西汉传统《春秋》学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了解刘歆《春秋》学的内在学理体系与解经方法,是我们理解两汉之际这场重要学术转型事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唐宋诗之争的论争性有滋其生的文化因缘。首先,擎受轴心作用的《易》之变易意识乃是促成唐宋诗之争发生的观念根源,而宋代《易》学与《孟子》汇通形成的义理内蕴及新铸的理性精神则如两翼一般更加强化了宋诗内涵与唐诗之别。此二者导致了唐宋诗之争的"必有争"。其次,"经""文"理念的转型是促成唐宋诗之争发生的重要因素。宋人潜心以新的"经""文"理念替代汉唐旧的"经""文"理念,即注重致用义理,官、文、学三者一身的宋人身份与强烈精诚的个人修养意识。唐宋经文观念的碰撞、对比及后世对两者的取舍、选择和融合导致唐宋诗之争的"须有争"。最后,两宋"士"精神的形成与发酵、当时强烈门庭意识与"帜别则辩"的时代风气则主观上促发了唐宋诗之争的"能有争"。  相似文献   

4.
《大学》统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学,集中概括该时期赋学的特点,并分析阐述该时期赋学论者对赋家及其赋作品的评论与批评,文章特别对在文学批评史和赋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等篇对于赋学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6.
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代集解体《诗经》注疏的代表性著作。《读诗记》对北宋以来学者的训释成果兼收并蓄,形成兼重义理与训诂的《诗经》训释之学,并以其谨严而创新的体例影响及南宋《诗经》集解体注疏的发展,同时也保存了大量丰富的《诗经》学散佚文献,体现着宋代《诗经》学的突出成就,在《诗经》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8.
《天问》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因为作者用诗歌话语内涵了诸多的原始文化或原始文化观念.对此学界虽已有所论,但仍有论而未尽或言而未当者.本文就《天问》中所涉及的原始哲学中的宇宙本体、二元对立生成、"三才"说、"天圆地方"说(亦即"盖天"说)做必要的考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出土文物与古典文献中的记载对以上提出的几个远古哲学理论范畴做进一步的义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明刻一百二十卷本《说郛》收录的《常侍言旨》一文在传抄过程中,将"朱崖太尉所续《柳史》第十六条"误抄为"《桯史》第十六条",从而影响了四库馆臣对岳珂《桯史》命名原因的判断。对于"桯"的解释,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本文将"桯"字的几种音义予以分类整理,并认为《桯史》之"桯"应读为"tīng",是床前长案的意思,放置在两个隐几之间。  相似文献   

10.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自从2009年在台湾推出后,受到了很多人追捧,同时也掀起了学术界对张爱玲作品的新一轮研究高潮。通过对《小团圆》的阅读和研究能够发现,这本小说与张爱玲的早期作品有一种显隐互融、虚实相生的互文关系。本文将以《小团圆》为例,从其内容和写作风格入手,验证《小团圆》与张爱玲早期作品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评论     
《文化学刊》2012,(1):71
自《文化学刊》创刊以来,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先生已经在本刊"文化纵横"栏目发表了32篇作品,其中包括:《文化赋值丛说》、《传统与现代》、《想象力谈片》、《闲堂说诗》、《学与思》、《龙墩余话》、《大欲无涯》、《貂蝉趣话》、《来往亭前踏落花》、《在中西会通的文化坐标上》、《我为张学良写心史》、《梦境迷离说放翁》、《历史文化散文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楚辞》是《文心雕龙·物色》篇论述的重要文本参考及依据,作为典范文本,其对该篇的理论建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该篇所论,由《楚辞》之"触类而长"入手,分析了其感物入兴的心理转向、文辞表现的亦繁亦简,从而彰显其在山水文学创作传统中的突出成就与地位;通过对《楚辞》特点与"贵闲"、"尚简"结论的内在理路分析,亦确证其对"物色论"总结的潜在作用力。《楚辞》写景成就的"被发现",大大助益、深化了《文心雕龙》对物色理论的思考与认识,也是"楚辞学"研究史上的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13.
(一) 我们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在上海和重庆出版的《说文月刊》上看到,当年历史学界有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学人活跃在论坛上。他的名字叫程仰之,又名程憬。他的才学显然受到了卫聚贤先生的赏识,才能够在那个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一连发表了好几篇有分量的神话学论文。如《古神话中的水神》、《古蜀的洪水神话与中原的洪水神话》(均见《说文月刊>>1942年第3卷第9期)、《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天、地及昆仑》(《说文月刊》1944年第4期)等,都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刚交五十年代,这位青年学人就昙花一现般地从学术界消失了。 1950年,程憬的遗孀沙应若女士把程先生的一部27万字的遗稿《中国古代神话研究》,托付给了德高望重的史学界权威顾颉刚先生,请他设法帮助出版,以实现程先生的遗愿。经过顾先生的努力,曾有一家出版社于1955年把这部稿子排出了清样,但并没有出版。1958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决定把程著收入他们主编的“民间文学丛书”,并请顾先生为之写序。顾先生欣然从命,很快就把序文写好了。由于“大跃进”,反右倾,文艺界的小整风,等等,接连不断的运动,这部写于四十年代的书稿,终于未能得以出版。最近,我因撰写关于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派的文章,从他的女儿顾潮编著的《顾颉刚年谱》(中  相似文献   

14.
南宋严羽所作之《沧浪诗话》在中国诗话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诗论观也于此书展露无遗,可概括为"真识说""妙悟说""兴趣说"三方面。此外,严羽亦在书中对许多诗人大家进行了评点,柳宗元便是其中一位,并得到了颇高评价。究其缘由,在于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亦具有"真识""妙悟"和"兴趣"等特点。细细品味柳宗元之诗,便可窥见诗中真意,发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王绩《野望》一诗因使用"采薇"的典故,其诗旨向来难明,众说纷纭,有"归隐说""思故国说"等。但通过对"采薇"这一典故的考辨可知,"采薇"不仅有归隐的寓意,而且它在《毛诗》的传统中也有着积极入世的含义。结合王绩"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和他"学剑觅封侯"的志向可知,《野望》一诗融情入景、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空有入仕从政之心,但不得其位、难以施展才华的苦闷之情。  相似文献   

16.
王柏拟删诗是王柏《诗经》观的折射和必然反映。①他在"淫诗说"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王柏继承朱熹衣钵,但又不受朱学范囿,他的《诗经》学重视诗篇的义理解说,将朱熹的"淫诗"说向前推进了一步,进一步明确了《国风》一些诗篇的民歌性质。王柏拟删诗篇的主张屡受指责,所列拟删诗目中"空白"(或改动)的一首应为《王风·采葛》,体现了比较慎严的学术态度和理学思想。王柏是南宋末年"义理解《诗》"的代表人物,是继朱熹之后对《诗经》学进行总结的又一学者。  相似文献   

17.
本期语萃     
<正>鲁迅在探求通过"立人"而实现民族乃至人类解放之路的长途中,历尽艰难和曲折,甚至不被理解和孤立,有时是既无支持者亦无反对者,他感到空前的寂寞和孤独,一度陷于绝望之中。整部《野草》就记载了这绝望心绪。但鲁迅更不甘于绝望,所以在抒发绝望之时,每每常现反抗之声。《影的告别》《希望》《墓碣文》等都是典型篇章。《墓碣文》尾句:"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正是此意。"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墓碣文》与《对另一种存在的烦恼》第6页。  相似文献   

18.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1,(2):128-132
《通俗文》系东汉时期服虔所著,该书以辑录俗言俚语、冷僻俗字为主要特征,在小学史和辞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极高的学术价值。《通俗文》以汉代时期人民群众口头上活生生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对于这些语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具有超前的民俗语言学意识。该书不仅开创俗语研究的先河,也是俗语辞书的滥觞之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洛神赋图》对《洛神赋》图像阐释的大致梳理,有助于人们对当代"语-图互文"方式进行反思:不同艺术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不同艺术形式的"互文"在产生"互补"的同时也产生"互损";要警惕低级"语-图互文"的泛滥。  相似文献   

20.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 ,邓云乡先生在《吴宓与王国维——静安先生自沉实录》一文 1中是否定“殉清”说 ,而赞同“殉文化”说的 ,拙文《也谈王国维的死因》2 (以下简称“《也》文”)对此提出异议 ,认为中国文化之遭遇“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至 1 92 7年已有“数十年”,“殉文化”说既无法回答“为什么王国维经此‘数十年’不死而到 1 92 7年才死”的问题 ,也无法回答对王国维遗书中“再辱”之语“该作何解释”的问题 ,而“殉清”说则足以回答这些问题。最近 ,邓先生又发表《静安先生死因之谜——奉答蔡仲德先生》一文 3(以下简称“《答》文”)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