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蝴蝶成双对。千年万代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美丽凄婉的“梁祝”故事,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近日国务院颁文将梁祝传说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故事  相似文献   

2.
戚天法 《文化交流》2009,(10):72-74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故事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优美的《孟姜女》小调到处传唱,小调旋律中人们熟悉了孟姜女、范杞梁、秦始皇。孟姜女的忠贞爱情故事,早在国人的记忆中定格,且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3.
正木兰传说是流传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的民间传说,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兰传说的内容主要基于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代父从军的故事,是中华文化中忠孝精神的重要载体。木兰传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因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1976年出版的《女勇士》而引起美国读者的普遍关注。随后,迪士尼公司分别在1998年和2004年将木兰传说两次搬上银幕。在美剧《童话镇》第二季中,木兰同西方经典童话人物一起成为了故事主角,被美国主流文化接受。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木兰传说实现了在美国的广泛传播与接受,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相似文献   

4.
"非遗"普查是判断民间传说当代之命运的重要依据。在21世纪初的新一轮北京市"非遗"普查中,民间故事在"乡民社会"中依然流传如旧,然20世纪80年代学者确认的15个"北京市常见故事类型",却已无闻;民间传说则在"市井社会"中获得了新的驱动力并形成若干传说群。古都传统下的北京传说显示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宫廷和贵族文化的影响及其延续,二是五方杂处的都市群体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市井文化的兴盛,三是北方多民族融合带来的内容和风格的多元化。北京传说以史事传说、人物传说和名胜古迹传说为主体,而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宗教传说在这里比较少见。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等历史人物,宫廷建筑、庙宇塔寺、园林景观等文化遗存以及种种史事,对于相对比较闲适的市井群体而言,比那些从事田野耕作的农民群体,更能激发出诗意的记忆和联想。北京传说以深厚的历史感、纯正的文学韵味、平民意识等与京派文化相通;京派文化的精髓或来自于民间传说。由于传说和故事大体上靠群体口传,杰出的传承者鲜见,因而被相对轻视,故而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进行分类保护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正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西施传说纳入其中。世上本没有传说,有了文化记忆才产生传说。当这种传说依附于真实的历史人物,且这个人物又是一颦一笑、顾盼生辉的邻家女孩,那么这种传说便真切可感,令人津津乐道无穷期——西施的故事,就诞生于那段"生聚教训"的经典历史中。西施其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互相攻伐。公元前494年,吴国击败越国,  相似文献   

6.
杨婷婷 《文化学刊》2024,(3):158-161
叙事时间策略通常与叙事方式密切相关,作者可利用顺叙、倒叙、预叙等叙事方式改变事件和人物在故事中的出场时机,进而产生更加丰富的时空层次感,为塑造和强化文本意蕴创造有利的条件。本文简述了叙事与实践的关系,并以《呼啸山庄》为例就其所采取的顺叙、倒叙的变换应用进行了分析,重点描述了叙事时间策略对《呼啸山庄》中文本意蕴的塑造作用,包括叙事时间策略与文本意蕴的内在联系、《呼啸山庄》中时序变换塑造的悲剧意蕴两点内容,希望能够提供给文本研究人员一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7.
《帕罗故事》最早流传于泰北地区,是泰国民间少有的悲剧性爱情故事之一,被誉为泰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帕罗故事》篇幅中等,情节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叙事性和故事性,同时也是泰国古典文学著作《帕罗赋》的创作根基,对泰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基于目前学界对主流帕罗传说和《帕罗赋》的研究,从文学作品类型的视角来分析此类《帕罗故事》中所体现的现实型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曲哲 《文化学刊》2011,(6):76-80
锡伯族的民间故事以浓郁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一大亮点。通过对锡伯族民间故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锡伯族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轨迹。探析、研究锡伯族民间故事的类型,是深入了解和解读锡伯族文化最基本的一个必要环节。参照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其简要地分为神话故事、民俗传说、生活故事、机智故事及动物故事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中日韩电影中有关“小人物”的故事叙事各具特色,这源自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拟从中日韩电影中致力突围传统文化的《我不是潘金莲》《入殓师》和《谎言》这三部影片中“小人物”入手,进而对中日韩电影中“小人物”故事的叙事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析中日韩电影各自的主题意蕴及其艺术手法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沈阔 《文化交流》2012,(6):72-76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许多习俗。  相似文献   

11.
论猿猴抢婚故事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积淀了十分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其中与猿猴有关的一类作品颇有趣味。从《山海经》到《西游记》,从古老的民间神话传说到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猿猴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形象。在大量猿猴故事中,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母题是“猿...  相似文献   

12.
这个夏天我在黄河源头听了好些关于狼的故事和传说。第一个关于狼的故事,是我跟了年轻的曲麻莱县公安局副局长巴东夜赴河源时听到的。吉普车走过那险峻山谷时,天色已经彻底黑了,几个人全都不无惊恐地听到附近山坡上传来狼群的长嗥。天性中始终彭荡着一种冒险精神的我,很想下车支起三角架拍摄黑暗中的狼群。全副武装荷枪实弹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小说《活着》为读者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生"与"死"的冲突和对立下,向死而生,顽强地活着对抗死亡的故事。余华将福贵一生的经历提炼成生死哲学,启发人们:面对仅有一次的生命时,每个人要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珍惜生命,不惧困难,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温情和美好,好好活着。  相似文献   

14.
杨玉江 《职业圈》2010,(28):40-42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浩瀚的文明发展史上,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篇章,但是没有哪一种酒能够像茅台这样有着悠远的历史,美妙的传说、神奇的工艺、厚重的文化、传奇的故事,而这一切都是构成产品美誉度的基本元素。  相似文献   

15.
望夫石的故事,是很早就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传说,《石夫人》是流传于东南沿海、吟咏望夫石的诗。从唐代至明代,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被多次改写,署名于八位作者名下。本文对八位作者的真伪进行了考辨,并从伪托原因的探寻中,发现将这首诗的作者托名于当地名人的做法,客观上为望夫石的故事及这首诗的流传,提供了重要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周洋城队长的陪同下,我们来到距格尔木52公里处,那辽阔无垠的戈壁滩上成长着被称为古生物活化石的胡杨林。传说胡杨有“活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上说,也有人说这是胡杨的“三条命”。而胡杨的叶子是柳叶、杨叶和枫叶共生,所以也有人叫它“三叶树”。胡杨是苦难的树木,又是需要甘露的树木,有了雨露,它就会郁郁葱葱,缺少了滋润,它就靠自身的抗干旱结构减少蒸发,如果连最基本的水分都达不到,它还能以极端庄严和惨烈的方式仍倔强不倒地挺立着干  相似文献   

17.
韩涧明 《职业圈》2006,(8):30-33
猫是许多人喜爱的宠物,它因温顺善良又特立独行而成为陪伴主人的好伙伴,其精灵神秘、充满预兆感的传说和故事又给人们以无限遐想……抓住人们对于猫的这种特别感觉,一个新的财富通道悄然洞开——在繁华闹市中逛街购物的时候,如果你忽然看到一家以猫为主题的家居饰品店,里面摆满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传说植根于他的生平经历,在文人传说典型主题的基础上,根据蒲松龄的个性品格,结合他所创作的《聊斋志异》,按照民众的期许对他的形象进行了加工与创造。本文将从蒲松龄的生平、蒲松龄传说的主题和蒲松龄传说与形象的构建三个方面对蒲松龄传说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复仇行为作为人类群体的本能性行为,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其存在的普适性。复仇主题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但不同作品的表现又会存在差异。《哈姆雷特》和《聊斋志异·商三官》同为讲述复仇故事,但在复仇方式、复仇动因及复仇意蕴方面有很大不同。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其异同加以阐释,以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李金镛传奇     
在大兴安岭的漠河县有个地名叫金沟,人称老金沟.提起老金沟人们会想到一百多年前的漠河金矿,会想到有关"黄金之路"和"胭脂沟"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中都涉及到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李金镛.关于李金镛的传奇故事在这漠北边塞流传广泛,人们称他李知府、李青天,还曾经建有李公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