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陆犯焉识》是作家严歌苓在2011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上海陆家百年沉浮为切入点,以陆焉识与冯婉喻的世纪之恋为主线,叙写了一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史。在福柯规训理论的视角下,可以看到陆焉识在其追求自由的一生中所遇到的来自政治话语、监狱权力、和家庭生活的规训。面对这些规训力量,他的反抗与逃离,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与希望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电影《隐藏人物》和《相助》以温和的方式探讨了美国的种族隔离问题,刻画了坚强的黑人女性从隐忍到反抗、从弱小到强大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抗争中的女性光辉。本文将应用社会心理修辞学理论,总结和分析《相助》和《隐藏人物》中黑人女性的话语修辞特点,探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社会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认知及其对黑人女性话语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影片中黑人女性的话语拥有温柔、顺从和幽默的修辞特点,这些修辞特点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切合,符合“适切”的原则。同时,论证了社会心理因素制约着修辞个体的修辞行为,约束着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如何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规训已不再仅限于肉体的驯服,更多的是强调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约束,实现了肉体惩罚和思想规训相结合。惩罚是规训的手段,规训是惩罚的目的,规训与惩罚的背后实际上是权力。家庭、学校和社会也是一个权力系统,权力无处不在、规训无处不在。肉体的规训和思想的规训交互作用,使得学校和社会得以运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各派、各界的最大公约数,但各派、各界对民族复兴的话语表达有着不同形式,呈现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公共话语等重要形态。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分属进步、中立与保守三大阵营,他们对民国政治秩序有着不同的设计与考量,相应地其民族复兴政治话语也承载了不同的政治诉求:国民党将中华民族复兴论"塑造成带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霸权话语",形塑对现有政治秩序认同的政治意图鲜明,共产党人对民族复兴话语的使用一度有所批判、后作了调整,国社党最为热衷于使用"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且有自身的特色。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的背景之下,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怀、救国关怀的学人们,自觉地把民族复兴议题纳入到各学科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民族复兴学术话语,对提升近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学理性、科学性,对夯实该话语的学术根基并引领民国学者的学术关怀,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共同的期盼,易在公共领域引发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心理共鸣,以《复兴月刊》为代表的民族复兴公共话语,带有公共话语的一般特点,如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即时性。民族复兴的三类话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议题相同,取向有别;目标同向,途径不相互交织,相对区隔。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关键词》是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翻译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多语种系列图书,目前已出版发行《中国关键词:第一辑》《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等多种图书。继翻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之后,该系列图书是中国外文局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领域作出的又一次重要尝试,是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实践的又一次深入探索。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关键词》多语种系列丛书已与多家国际出版商签订了17个语种的29项版权输出协议。为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今年6月5日,在由国务院新  相似文献   

7.
不同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思维习惯千差万别,为减少不必要的交流障碍,省略是政治话语翻译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以《今日中国》杂志为例,其中政治类通稿的英译存在五大类别的省略现象,即省略形象化表达、重复性内容、文化负载词、不必要数字和针对性表述.结合勒菲弗尔提出的操纵理论进行分析,发现省略现象主要受系统内诗学因素及系统外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付蕊 《文化学刊》2023,(8):222-225
刘秉忠,有元一代儒释道兼通的政治家,《万言书》是其结合古代政治逻辑和蒙古制度总结而成的治国方略。本文将以刘秉忠早期入仕经历、《万言书》提出背景及内容三部分对刘秉忠及其《万言书》进行分析,分别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万言书》内容对忽必烈时期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地域形象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陕西地域形象的发展和现状对于陕西在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定位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评价理论视角考察《中国日报》2001年5月1日到2022年3月16日有关陕西的新闻报道,通过对语料的报道主题、话语建构及情感态度进行分析,借助高频词、词丛、检索行等语料库路径,对文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究媒体中的陕西外宣形象。研究发现:《中国日报》20年来对于陕西的报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民生、医疗等方面,报道内容很全面,且正面报道远多于负面报道,但是报道主要集中在陕西整体和省会城市西安,关于地级市的报道偏少。  相似文献   

10.
全球话语权竞争与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实现息息相关,是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和推进基点。长期以来,西方占有不断累积的话语优势,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强势围剿,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中国话语的力量与效度,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道”层面的积淀阐发,又有“术”层面的话语实践,还有“技”层面的传播塑造,需着眼人类发展、面向国际社会,基于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从学术理论、对外传播、推进治理、公共外交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一体推进,不断提升中国对外话语的说服力、认同度和支持率。  相似文献   

11.
当前,构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掌握国际政治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和理论不断涌现,学者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中国政治话语研究的方向及切入点、理论、研究方法等有待继续改进。同时,目前的研究理论以国外的理论为基础,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的话语理论和体系。本文将主要从身份、语境、和对话行为来看政治话语,为话语分类和政治话语分析提供几个切入点,也为今后研究中国政治话语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吴振庆是《年轮》的中心人物形象之一。梁晓声将他置放在饥荒、"文革"、上山下乡、返城及改革开放的"年轮"中,使其成为一个道德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形象。深究吴振庆形象,发现其根底上是"政治人"。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吴振庆面临现代人的转变,但"政治人"底色使其处于撕裂的状态。吴振庆的困境其实是人经由特定政治运行模式的塑形后,很难实现心理和行为上的现代转变。因而,《年轮》潜隐了历史造就的知识青年无法完成的现代性,这为深入反思中国社会的现代进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共同举办的“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文学研究与机制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20至21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学者有陶文鹏、蒋寅、李春青、陶东风、赵敏俐、傅刚、陶礼天、韩经太、黄卓越、方铭、郭鹏、张德建、段江丽、钱婉约、李玲等。会议就当前文学研究中的重大和敏感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希望在古典学科和现代生活之间搭起桥梁,为传统话语和时尚话语的会通进行有效沟通。一传统学术方法与当代学术文化之关系有学者指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基本…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背景下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对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有重要意义。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被挤压、话语权威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遭遇挑战等一系列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转换话语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话语结合,优化话语环境,力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网络综艺《乐队的夏天》将摇滚乐再度引入大众视野,通过转换摇滚乐呈现的空间,实现乐队的荧屏景观化转型;与此同时,节目邀请圈外名人作为嘉宾,提升节目知名度和传播力,并在微博、抖音、豆瓣等平台设置了大量与节目相关的讨论话题,为乐手吸引更多受众;《乐队的夏天》邀请的参赛乐队风格迥异,但节目将其无差别地呈现在舞台上,接受大众审美的评判,弱化了摇滚乐原本的对抗性政治话语,剥除了作为亚文化的摇滚乐中的攻击性元素,而将其打磨为现代观众乐于接受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6.
孙冀 《文化学刊》2013,(5):168-170
《庄子》从坚拒阶级政治的立场出发,对封建王朝君主专制政治进行彻底的否定和嘲讽,同时热切向往人类真性情的充分实现。庄子诉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在旧社会不能实现,而在现代社会则获得了政治正确的强大生命力,具有很强的现代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电影《活着》由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笔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电影《活着》中不同人物的言语应用,借助社会学知识考察电影中不同人物言语应用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阶级地位等因素,以及电影中不同人物在不同政治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下的言语适应。这种多方位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社会各因素与人们言语应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言论集纳     
<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在2014年第10期《当代世界》刊发的《中美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差异及中国对美政策》一文中认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两国间最大的分歧集中在"相互尊重"这个问题上。对于中方关于相互尊重的提议,美未予正面回应,这反映出两国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方面的巨大差异。在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话语体系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  相似文献   

19.
“话语”、“核心政治话语”、“核心政治话语的传播”,在这个递进的语素排列中,每一项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下,这个递进排列要激发出对外传播创新,客观上必然是系统而非单维度推进的形态。在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中,政治传播无疑比文化和经济的传播更富挑战性。问题最迫切之处在于中国核心政治话语在对外传播中面临预设障碍。促进政治话语传播创新,既需一学科、一部门纵深推进,更需跨学科、跨部门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20.
征订启事     
《对外大传播》2016,(9):82-82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出版的成立十周年研究文集共有十本书,内容涵盖国际涉华舆论、对外传播学理论发展、新媒体、政治话语等多个方面。《境外媒体涉华舆论年度分析报告》《国际涉华舆论热点透视》分别按照时间和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