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身体修辞文化角度,解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割舌筋"情节。在作品中,"割舌筋"具有两个隐喻功能:华裔初涉美国社会时以沉默抗拒语言;作为华裔意识觉醒的标记,寻求文化与种族身份。笔者从身体修辞角度进行文本分析,为解析汤亭亭对种族、文化、身体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提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与前辈相比,海外新移民女作家创作心态与处境大为不同,她们不再执着地表现漂泊的身世之痛,断根之哀,而是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文化自信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女性思维致力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她们通过对中国记忆里"女性"的叙事、跨族裔"两性关系"的表达、借"娜拉出走"模式对"身份认同"内涵的升华,表达了她们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人类普同特质的尊重,对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沟通,以及平等对话的美好诉求。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理论反对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倡关注差异、尊重差异,注重对主体身份和权力的关怀。赛珍珠通过"杂合"翻译策略充分保留了边缘语言文化的异质性特征,从而彰显了边缘文化身份,消解了文化霸权。本文拟在后殖民理论视角下,分别从词汇、篇章和文化三个层面对赛译《水浒传》进行分析,肯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赛译《水浒传》研究的适用性,发掘赛译《水浒传》的文化和文学价值,以及对当下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木兰传说是流传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的民间传说,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兰传说的内容主要基于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代父从军的故事,是中华文化中忠孝精神的重要载体。木兰传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因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1976年出版的《女勇士》而引起美国读者的普遍关注。随后,迪士尼公司分别在1998年和2004年将木兰传说两次搬上银幕。在美剧《童话镇》第二季中,木兰同西方经典童话人物一起成为了故事主角,被美国主流文化接受。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木兰传说实现了在美国的广泛传播与接受,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政治化书写的角度探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西藏形象产生的背景、具体的文学表现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文学中的西藏形象被烙上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选择性视角的支配下,西方人摒弃了过去对西藏的"蒙昧化"叙述,着力于强化围绕西藏形成的"香格里拉"神话。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西方常见的叙事模式,"中国人"总是作为邪恶的象征出现在美好的"香格里拉"化的西藏的对立面。西方文学所建构的这种对立分裂的西藏和中国形象与西方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与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王维的《山居秋暝》及其五个英译本为透视焦点,从中国禅宗与西方身体美学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解读。为了展现出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之间的跨文化联系与阐释,本文以"非二元性"为基础强调了中国禅宗与身体美学理论之间的共同性。在文中,"非二元性"不仅指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概念(例如动/静、内/外、主体/客体、身体/精神、人/自然这些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已阐明的概念)的超越,也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相互超越。本文把文本翻译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交互作用的模式,这种话语模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与书面话语。  相似文献   

7.
"复仇"主题是中西文化共有的文学命题。它深植于中西方社会和文化之中,其内在特征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均呈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通过中西对比,揭示复仇文学主题的内在价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贵德地区包括今天的贵德县、尖扎县和同仁县的大部分地区,清代贵德地区包括今天的贵德县和尖扎县。明清时期的贵德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由于当时政策的实施,大量的内地居民迁徙至此,从而带来了以"江左"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族融合,贵德地区的移民文化从"江左"文化与当地原始文化的二元对立形成了二郎、文昌、龙王、道教、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本教多种文化并存的独特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9.
传统与现代:从对立走向对话陈顺馨一“他者”:传统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历史命运近百年中国文化是处于一种紧张的二元对立状态的。二元对立指的是“我”(self)与另一个“他者”(theother)站在互相排斥和对抗的位置。“我”与“他者”在结构上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0.
动画伦理重塑是中国传统伦理和西方伦理思想的交融及现代转型的延伸,也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国产动画的特殊性以及文化地域性呈现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规约。基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要求,动画创作者应坚持基本的动画重塑原则,即社会效应第一原则、伦理和动画二元对立统一原则、辩证否定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并从四个执行主体——政府、行业、创作者和公众着手,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综合变革,形成全民伦理忧患意识、文化安全的责任意识和整个业态的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11.
重点导读     
正1中国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挑战、转向与创新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而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丁立群 《文化学刊》2008,(2):117-117
文化相对主义的现实价值是和谈论的具体语境相关的。在西方社会,文化相对主义具有限制西方中心论、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从而解放思想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落后民族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它的意义要复杂得多。一方面,文化相对主义虽然是西方世界内部产生的思潮,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甚至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价值取向;二是从各国传统的利己政治诉求,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诉求。而与之相适应,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也亟待创新,包括重建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主体性,重构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强势框架,以及重视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以及相关概述 企业文化是随着管理实践发展起来的.80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之关系的一次重新审视.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人类文明文明人类"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被现代学术界称为"天书"之《易经》对人类文化所下的定义。从东方人的宇宙观,通过观察天象,推断与了解时序变化。而通过人类的生活与劳动所呈现的一切以及创作的精神物质则谓之文化!当然,这是东方古代对文化较为狭窄的精神层面的阐释。西方人的宇宙观及对文化的解读则更为深入。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其生活过程中通过工作与劳动所体现出来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所产生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综合整体;或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历史上某一时间段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上所发生、  相似文献   

16.
《围城》中作为次要人物的众多长者多为研究者所忽略。这些长者可以分成两个群体——以方遯翁为主要代表的群体和以张吉民夫妇、陆先生夫妇为主要代表的群体,前一个群体坚持中国文化本体地位,诠释了以伦理性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后一个群体的成员或多或少接受了西方文化,从而偏离了中国文化。长者们不同的文化趋向与文化认同,表现了"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融汇与激烈撞击以及传统文化的"话语权"的变化,由此也可以看到《围城》的文化深度。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具有不确定性、大众时尚性、多元性和自我反思性。后现代框架下的恐怖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恐怖人物对立冲突的不确定性,恐怖人物形象和场景的大众化,恐怖主题的多元化。《暮光之城》系列重新塑造了吸血鬼和狼族形象,模糊了他们的对立和矛盾,大众化了恐怖潜藏的场景,创造性拓展了恐怖主题的范围,消解了经典恐怖元素对视觉的冲击,激发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呈现危机意识,研究者立足方法论的反思,重新定位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本文将方法论的反思切进关键词层面的反思,包含三组关键词的梳理:"女性意识"与"性别意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女性文学"与"男性文学"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古代女性文学"与"现代女性文学"之间的隔离与传承,表征在跨文化视野之下的本土化思考,意图融合本土的文学与文化传统,突破封闭性的理论内涵,摆脱"再度边缘化"的学科危机。  相似文献   

19.
《天问》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因为作者用诗歌话语内涵了诸多的原始文化或原始文化观念.对此学界虽已有所论,但仍有论而未尽或言而未当者.本文就《天问》中所涉及的原始哲学中的宇宙本体、二元对立生成、"三才"说、"天圆地方"说(亦即"盖天"说)做必要的考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出土文物与古典文献中的记载对以上提出的几个远古哲学理论范畴做进一步的义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文化分层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对此进行研究 ,有助于我们深入到具体的文化环境中 ,从而对文化现象有真切的了解。本文以明代的一个特殊士人群体———山人———为研究对象 ,通过山人名号的考辨 ,生成原因的分析 ,阶段性演变过程的描述 ,行为与心态的分析 ,以期对明代文人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山人是明代社会的特殊产物 ,在社会的挤压下生存 ,是一个典型的依附性群体。晚明山人成功地将“自适”转化为“闲适” ,这种向内转的文化趋向代表了彻底的世俗化 ,最终消解了晚明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