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观察青蛙或蟾蜍蝌蚪的发育成长,是培养学生系统观察自然事物的一种极好的活动.小学生很喜欢饲养蝌蚪.笔者通过儿年来在与学生一起饲养蝌蚪、观察蝌蚪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中(卵-蝌蚪-蟾蜍-青蛙),发现小学生对青蛙蝌蚪和蟾蜍蝌蚪这两种不同的蝌蚪认识是十分混淆的.因此,深感在教<养蝌蚪>一课时,还需要充实更多的内容.让学生在饲养过程中就知道自己究竟养的是哪一种蝌蚪,使学生们对两种蝌蚪不再产生混淆.  相似文献   

2.
几年来的自然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课内外相结合,才能稳步提高自然教学效果。小学生对大自然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比如对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小学生比较熟悉,他们经常在水沟里捉小蝌蚪玩。然而,对于青蛙和蟾蜍的生活史并不十分了解,也未曾作过系统的观察。根据这种情况,教学《青蛙和蟾蜍》,必须傲到课内外相结合,观察与实践相结合。为此,教师在上课前一、二周就布置学生观察蝌蚪生活的环  相似文献   

3.
七色镜     
蝌蚪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蟾蜍的蝌蚪呈黑色,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蟾蜍的蝌蚪比青蛙的蝌蚪个头小。密集成群的是蟾蜍的蝌蚪,较为分散的大都是青蛙的蝌蚪。  相似文献   

4.
自然第二册《青蛙和蟾蜍》是一篇培养儿童系统观察生物发育过程的极好教材。这课以观察蛙类的外形和发育史为重点。课文最后一段里提到要求同学们继续观察青蛙和蟾蜍的变化。蟾蜍和青蛙一样,一生中虽然也要经过卵、蝌蚪和成蛙三个阶段,可是,它  相似文献   

5.
“青蛙、蟾蜍的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因此,青蛙和蟾蜍属于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6.
蝌蚪     
《小学生导读》2011,(4):F0002-F0002
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蟾蜍的蝌蚪呈黑色,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  相似文献   

7.
青蛙蟾蜍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它能帮助人类消灭庄稼地里的害虫。每年四月间正是青蛙和蟾蜍产卵繁殖的季节,我们科技活动小组为了配合学习《养蝌蚪》一课,来到了郊外。  相似文献   

8.
作为教师,一个魂牵梦萦的话题便是怎样上出一流的“优质课”。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我一丝不苟地备课,一丝不苟地教学。但是不久前我在上自然第八册第4课《养蝌蚪》时,却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课前我做了自认为还算满意的备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点:1.知道从蝌蚪到青蛙或蟾蜍的发育过程;2.培养学生饲养蝌蚪的初步技能;3.培养学生长时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和保护动物的意识。围绕以上教学目的,我让学生做好了课前准备,开始了教学的第一步:捉蝌蚪。我们来到距学校不远处的小河边。河里的小蝌蚪真多,不一会儿,学生的瓶子里都装满了蝌蚪。回…  相似文献   

9.
春末,正是老师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进行教学的大好时机。据知,有些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误把蟾蜍(癞蛤蟆)的卵和蝌蚪当作青蛙的卵和蝌蚪,使传  相似文献   

10.
《小读者》2003,(4)
美国小学的阅读课,有一种作业是让学生写《研究报告》。比如,三年级写《青蛙》。老师要求学生在家养几只小蝌蚪,天天观察蝌蚪的生长情况,记下它的变化。学生亲眼看到蝌蚪长出小腿,最后脱掉尾巴,蹦出鱼缸,小青蛙爬走了。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日记》,写出上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春天,是青蛙和蟾蜍繁殖的季节,也是四年级小朋友学习“养蝌蚪”一课的时候了。我布置了孩子们一项任务———养蝌蚪,并且要求他们在养蝌蚪的同时,仔细观察小蝌蚪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把这些变化画在教室里的墙纸上。小朋友们可认真啦!我几乎天天发现教室里的画在变化。他们把观察到的所有变化都画在纸上,有些同学感到自己画的不逼真,还在下面写上一段话,予以说明。我发现小朋友画的蝌蚪有点像青蛙了,便开始上“养蝌蚪”这一课。采用的方法是宣读自己的小论文,虽然他们的论文不是那么严谨,但都是他们自己实践的总结,都有其闪光之处。我摘录一…  相似文献   

12.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青蛙和蟾蜍的形态和生活史,难点是对青蛙和蟾蜍外部特征的观察以及培养学生联系生态环境进行长期观察的习惯和兴趣,认识两栖动物的特征,接受生物进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了饲养青蛙或蟾蜍这一章后,老师带我们到生物园的小水池寻找蝌蚪,但是没有找到,却意外地发现靠近小水池的小树下有一堆泡沫样的粘液。开始大家以为是蛇吐出来的东西,有些害怕,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几个胆大的同学用树枝拨开了这堆泡沫,发现了在这堆泡沫里有一颗颗白色的圆形小颗粒。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区气候特点适合人工养殖中华大蟾蜍.而人工养殖中华大蟾蜍的技术要点主要是场地的选择与建设,种蟾蜍期、蝌蚪期、幼蟾蜍期、成蟾蜍期的饲养管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等.  相似文献   

15.
1.小蝌蚪的妈妈都是青蛙吗?(《小蝌蚪找妈妈》) 青蛙的幼体是蝌蚪。蝌蚪以变态而成成体,但蝌蚪有很多种,长大后不一定都变成青蛙。蛙、蟾蜍(癞哈蟆)、蝾螈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叫蝌蚪。蝌蚪成长时有的先长出后肢,继而长出前肢,例如蛙;有的先生前肢,后生后肢,例如蝾螈。所以说,小蝌蚪的妈妈不一定都是青蛙。 2.为何“春眠不觉晓”?(《春晓》)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人们常常会觉得困倦,这种现象称为“春困”。“春困”期间,人特别爱睡,往往天大亮,不知醒,所以诗入写道“春眠不觉晓”。 从生理角度看,冬天人体体表的毛细血管和毛孔,  相似文献   

16.
《青蛙和蟾蜍》(第二册十六课)教学目的要求是,通过指导儿童观察青蛙和蟾蜍的外形特点,生长发育史,以及如何适应水陆两栖生活,形成两栖动物的概念;培养学生联系生态环境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和能力;认识青蛙和蟾蜍对农业生产有益,对学生进行保护益虫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小蝌蚪找妈妈》是由色彩鲜艳的图画和内容生动有趣的课文组成,讲述了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完全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这一自然现象,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的特征,教师教学时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借助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一、看一看,培养观察能力本文是篇“看图学文”,教材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必须要有“看”,“看”就是观察图画,观察图画是为了了解图意,图意的了解又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课文共有四幅图,形象地再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  相似文献   

18.
蝌蚪漫游记     
《父母必读》2010,(6):140-141
相信每一位爸爸妈妈小时候都捞过蝌蚪,都亲眼看到过它们是如何变成小青蛙或小蟾蜍的,那可真是令人惊叹的过程。现在,让我们用一个周末再带着自己的宝宝重玩一次吧!  相似文献   

19.
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是应该受到保护的动物之一,然而在我国,有些地方捕杀青蛙的现象屡禁不止。作为小学生应该如何保护青蛙呢?自然课中,要求指导儿童认识青蛙和蟾蜍对农业的益处,对儿童进行自然保护的教育,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在课上,我作了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20.
《小蝌蚪找妈妈》是由色彩鲜艳的图画和内容生动有趣的课文组成,讲述了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完全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这一自然现象,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的特征,教师教学时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借助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