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将其崇拜价值褪去而进入了展演价值,这一改变的源头在于媒介物的变化,"物"在本雅明的讨论中作为一种媒介物,呈现更多的技术性,本文借由本雅明的《单行道》作为文本,探讨艺术品中媒介物的变化与更替,并由此一窥本雅明在文化研究领域中"灵光"、"艺术价值"、"救赎"等思想。不论是时代中的机械复制、电影技术的发展还是屏幕的出现,都指向文化研究中"物"的技术转向。由此,艺术本身从祭祀崇拜的领域延展到了技术改革层面,并与政治结盟。  相似文献   

2.
高琳 《报刊之友》2014,(4):149-151
“技术之于艺术”是本雅明艺术思想的核心问题所在。本文对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重要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力图建立对于其机械复制理论的客观全面的认识。解读遵照了以下思路:机械复制艺术带来了灵韵(Aura)的消失,但本雅明对复制技术表示了宽容和关照,肯定了复制技术对于艺术品新的意义。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相关受众关系呈现出了五个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崔东伟 《今传媒》2020,(2):144-145
本雅明在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他敏锐地窥视到因技术介入艺术对艺术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在21世纪以复杂的样态回响。他提出的"机械复制时代"并未停留在对当代媒介的现代性的批评,处处闪烁着辩证的态度。《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对艺术发展倾向问题的揭示,本文力图回到原点,对本雅明光晕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做一个宏观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王一 《大观周刊》2013,(2):16-16
机械复制时代下,古典艺术走向衰微,现代艺术悄然崛起,艺术作品中”灵韵”及对其凝神关照的崇拜消失,机械复制下出现了新型的艺术,尤其是摄影、电影的出现。作为法兰克福派的本雅明与其派的其他哲学家对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持不同的观点。通过深入的分析,总体来说,本雅明是肯定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进步意义,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所有文化研究的"导论"性著作差不多都会谈到本雅明,而谈到本雅明时又必提他那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下面简称为<艺术作品>),但谈来谈去,似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谨慎起见,我还是先引几本"导论"中的文字,以便于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论摄影技术与纪实影像的先进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摄影与电影技术出现后,现代艺术便进入图像纪元.在科学技术与影像艺术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关感受方式与心理机制都发生了潜在的巨变.本雅明是最早探索影像技术与现代审美变革之间关系的美学家之一,他敏锐地发现影像纪录技术提升了艺术的认知功能,影响了现代艺术格局的整体变动;通过对边缘、微观事物的忠实记录,影像艺术作品有可能发挥激进的政治功能,突破腐旧意识形态的防线;而影像技术的机械复制性则有利于作品的流传与展览,将社会真相与先进文化意识展现给大众.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用“aura(灵晕)”一词,探讨了复制技术对艺术作品存在方式的影响,也从审美效果上揭示了传统艺术的价值所在。本雅明“灵晕”的概念内涵有原真性、距离感、膜拜价值和凝神观照。机械复制时代“灵晕”已消散,电影艺术的特征为非原真性、展示价值、心神涣散。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灵晕”的特性被艺术家关注,并在艺术创作中尽可能地靠近“灵晕”,如中国电影民族化、艺术仿真、宗教电影等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8.
所有文化研究的“导论”性著作差不多都会谈到本雅明,而谈到本雅明时又必提他那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下面简称为《艺术作品》),但谈来谈去,似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谨慎起见,我还是先引几本“导论”中的文字,以便于分析思考。比如,斯特里纳蒂(Dominic Strinati)的《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在简述了《艺术作品》中的主要观点之后指出:“本雅明强调了当代通俗文化的民主潜力和参与潜力,而不是独裁主义的潜力和约束的潜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2):67-69
在以数字技术与互联网传播媒介为主导的新传播环境中,摄影的状态发生了极大改变,摄影由"机械复制时代"进入了数字复制时代。数字影像时代,图像成为一种带有"社会意义"的结构性符码,是一种相似的表征,不是"复制",而是转换,使影像传播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为人类通向未来开辟了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10.
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以<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题的论文.文章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并以照相术以及电影为主要讨论的对象,论述了技术革命在当时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  相似文献   

11.
杰姆逊误读本雅明──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栾昌大在1993年前后开展的大众文化问题讨论中,一些同志持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的立场,对大众文化采取了比较激烈的批判态度。1996年以来,情况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张颐武和徐贲同志先后撰文介绍...  相似文献   

12.
当下对于机械复制理论中文艺作品"光韵"的研究、分析和运用适应了新时代关于文化发展的要求。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视媒介转播升级,更是彰显了人们对文艺作品中"光韵"解读的多元化。《国家宝藏》作为一档文化综艺类栏目,以综艺+记录的新形式展示了历史文物本身的"光韵",以别具一格的方式挖掘着历史文物所包含的内在价值,也为新时代下其他文艺作品"光韵"重塑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3D打印技术的出现,变革性的推进了艺术品的视觉文化研究步伐。单纯技术探讨和发展应用尚不足以全面的展现其对艺术品的深刻影响。通过在多媒体传播和多元认同语境下,对瓦尔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再思考和《技术复制时代艺术品》的全新解读,探究3D打印技术的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从视觉观看角度,辨明技术复制的艺术品不但没有失去光晕,反而以其复杂多样的分配和接触方式而变得更加的鲜活。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5G大数据的嬗变颠覆了传统3G技术和4G技术,拥有高速率和高容量、低时延和低耗能的特性.当下人类在享受科技的福利的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嬗变带来的弊端不能忽视,在新闻传播与政治领域很难说这是一种科技的福音还是刚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基于此,文章从技术嬗变中带来的社会影响来探讨不合理使用5G和大数据...  相似文献   

15.
1970年,瓦尔特·本雅明的两篇发轫性论文——《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英文版相继在英国面世,从此,本雅明便开始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在英国文化研究领域内的沉浮。大致说来,凭借其“无论怎么说,僵化、孤立的[艺术]目标……都毫无用处。它必须根植于由活生生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语境之中”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16.
何镇飚教授所提出的媒介非传统安全研究以话语分析为核心,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单纯基于话语分析的思路需要介入媒介技术的维度,本文结合假新闻"纸馅包子"的案例对媒介安全模型的核心变量媒介话语(ΔM)进行技术维度的阐释。社会正在为技术垄断,理论需要随着媒介技术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嬗变。在图像至上的时代中,让"电视新闻空间"以安全为基本诉求为"民族想象共同体"服务,是本文的愿景。  相似文献   

17.
殷小彤 《今传媒》2010,18(10):164-165
在读图时代,影像由于技术上的优势,不断地冲击着艺术创作,已复制为主要特点的版画首当其冲。影像不断的介入影响着版画的创作。版画逐渐丧失了图像复制的功能,摆脱了仅以复制为主要目的版画创作,发展重心转移到版画创作观念和方式的变化上。面对带有明显机械复制特征的影像,以手工技术创作为主的版画创作在技术上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文化的繁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受到了现代文明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南弹唱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其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乃至其艺术性质本身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立足于本雅明的"光韵"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论,从发展变迁的视角论述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革,和现代媒介技术对甘南弹唱艺术及其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并对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以拓展其发展空间作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下国内的艺术创新,面临着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因势利导完成自身现代嬗变的问题。回应这一时代趋势和要求,作为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承载者的博物馆,需要适时调整改进展陈策略,以"叙事性"的展陈来构建传统文化之于当代生活的关联和意义,引导人们重新"发现"传统,从而推动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6):81-89
在以数字技术与互联网传播媒介为主导的新传播环境中,摄影的状态发生了极大改变,摄影由"机械复制时代"进入了数字复制时代。数字技术给摄影插上了翅膀,摄影人在为摄影的前景广阔、前途无量备感自豪、兴奋的同时,也因摄影的越来越不独立、不自在而感到无所适从的迷惘和被淹没、被边缘的沮丧。因此,在日新月异、变化多端的新传播环境中,摄影的角色定位、摄影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摄影行为的尺度、技术节制及摄影人文化修养的提高迫在眉睫。摄影的世界虽然改变了很多,但总有一些东西必须坚持,在数字复制时代的新传播环境中,摄影须在呈现物理性精致纯粹的同时焕发人文关照的辉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