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背景运用得好,可以使新闻价值增值,增强报道的宣传效果。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恰当地、巧妙地运用新闻背景,就能有力地阐明报道的主题,增强报道的说服力。 1999年7月26日新华社电讯稿发表了我采写的《长江口外出现一块新生岛屿》全文只有400字,但较好地运用了新闻背景: 新华社南京7月26日电 位于启东长江与黄海  相似文献   

2.
新闻就应当是新闻。但并不是新闻稿中每句话都是新闻。特别有些长篇新闻报道,其中往往包含一些人所共知的“旧闻”,真正的新闻只有很少几句话。这几句话如果写在导语里,很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否则便会被忽略。所以,新华社发出的新闻稿,把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写入导语,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这样,报纸编辑便有责任把真正的新闻从长篇的电讯稿中捕捉出来,在报纸版面上突出起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这里,很重要的手段便是  相似文献   

3.
朱封金 《新闻前哨》2002,(12):41-41
时事编辑的新闻眼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时事版的风格、读者群的定位。不同的新闻眼光,就会选择不同的新闻稿件,产生不同的效果。一位优秀的时事编辑在发现新闻上,总有其独到的眼光,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新华社每天的电讯稿有一百多条,如何在这一百多条中选择稿件,是对我们时事编辑新闻眼光的一种考验。时事编辑如何才能“慧眼识珠”?一、要在常见的新闻中捕捉鲜活新闻。2002年4月29日电讯稿中,有一条稿件,引题是《国务院总理朱基签署第303号国务院令》,主题是《公布了〈国…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电讯稿在地方党报的要闻版上怎么安排,各报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稿件多少,也表现在位置长短、标题字号等方面。研究探讨地方党报要闻版对重要电讯稿的安排问题,有利于提高地方党报的办报质量和在读者中的声誉。对此,本文谈点粗浅认识。一、要充分认识重要电讯稿在地方党报要闻版的地位和作用。地方党报要闻与新华社电讯稿争版面的问题一直存在。有的同志讲,地方党报就应以地方要闻为主,除非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如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  相似文献   

5.
夜幕降临,时事编辑匆匆走进办公室,一进入“角色”,便满脑子是版面加标题。时事编辑主要精力是处理好新华社电讯稿件。电讯稿不乏好标题,但也有一些标题需要时事编辑再加工。有些稿件经删节后,也需重作标题。因此,制作标题就成了时事编辑每天必唱的一出戏。同自由来稿一样,时事稿件的标题制作,也必须坚持题文一致的原则。为此,就  相似文献   

6.
"据"的学问     
对新华社的通稿经过“据”后见报,这是报社编辑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在于:使容量大小不等、读者对象不同的报纸,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采用国家通讯社的电讯稿。然而,这“据”中很有学问。在高明的编辑笔下,经过“据”,电讯稿便去芜存精,变得短小精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可在另一类编辑手中,则有可能“据”掉了电讯稿的“灵魂”,让人读后不得要领,瞠目结舌!请看典型一例:2005年8月22日某报刊发的消息《中国已拥有4枚地层年表“金钉子”》,是根据新华社电讯稿“据”成的。然而,当读完消息全文后令我很不满足,不禁要问:“中国的这…  相似文献   

7.
面对每天成堆的电讯稿,哪些稿件必发,哪些稿件应该发,哪些稿件可发发,也就是电讯稿的选择问题,往往令时事编辑“头晕”.的确,由于版面有限,时事编辑要做“强迫性选择”;由于要满足不同读者的方方面面需求,又要做“需求性选择”.而且,同地方新闻相比,时事新闻报道是零碎而不连贯的,难以预见和计划,选稿也因此成为时事编辑工作中极困难也极为重要的一环.新华社现在平均每天播发15万字、200条左右稿件.这些稿件范围广,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品种齐全,可供挑选的余地很大.要从这些稿件中去粗取精、滤沙淘金,准确、全面、恰当地选稿,必须遵循“三个符合”的原则,抓住“三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8.
今年2月,就两篇国际新闻未被采用的问题,我们总编辑专门向时事处查问,并同编辑人员一起研究了《解放日报》国际版的特点,详谈了自己对国际报道选稿标准的意见。这件事令我感触良深。长期以来,由于报社“老总”的眼光总是盯在国內报道上,时事编辑中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把发国内电讯稿当作“硬指标”,惟恐漏发了稿件;把发国际电讯稿当作“软任务”,惟恐多占了版面。这种倾向十年内乱中尤为明显。当前,根据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总编  相似文献   

9.
陈颖 《新闻实践》2002,(8):74-75
地方报纸报道国际新闻,都采用新华社稿件.那么,统一采用新华社稿,编辑就可以高枕无忧,版面就万无一失了吗?  相似文献   

10.
1991年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记者姜在忠采写的新闻特写《北京出新景满街“招客灯”》。这则社会新闻很受报刊用户的欢迎。首都有六家报纸采用,人民日报在新闻播发后十多天,还拿出宝贵的版面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到1991年11月21日还刊用了这条“招客灯”新闻。一则社会新闻何以受到青睐?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1.
地方报纸要办出地方特色。但是,强调地方特色,并不排斥对新华社电讯稿的采用。恰恰相反,合理采用时事电讯稿也应该是地方报纸特色的重要内容。地方报纸的特色,应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地新闻与适合本地读者需要的时事电讯新闻的结合。也就是说,采用时事电讯稿,也可以形成地方报纸的特  相似文献   

12.
陈颖 《新闻实践》2002,(9):74-75
地方报纸报道国际新闻,都采用新华社稿件.那么,统一采用新华社稿,编辑就可以高枕无忧,版面就万无一失了吗?……  相似文献   

13.
鲁泽 《今传媒》2005,(12):58
9月17日,新华社从杭州发出电讯稿,《新华日报》采用该稿做的肩题是“浙江临海面对舆论监督”,正题为《群众叫好领导阻挠》。其内容写7月4日,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播发《浙江临海:政府图政绩学校比气派》一稿,报道了临海市多所中小学在政府推动下,不惜欠债几千万甚至高达数亿元,竟相攀比迁建豪华新校陷入困境的现象。该稿见报后,临海群众叫好,当地某些领导却横加阻挠。笔者把这种“阻挠”理解为由于对舆论监督的误解所致,并想就误解舆论监督产生的不良影响,重点是害苦了谁发点议论。首先是害苦了当地媒体。对新华社发出的电讯稿《浙江临海:…  相似文献   

14.
1月5日新华日报一版,佳题层出,引人入胜。在一版右上角显著版面,发了新华社的电讯稿,新华日报做的正题是《今天,农民≠种田人》,读者一看题目,立即会产  相似文献   

15.
新华通讯社是我国最大的国家级新闻单位。它发往世界各地和全国各地的电讯稿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极强的可读性。极快的时效性,是各级党报和各种新闻媒介必不可少的重要新闻源。那么。作为地市一级党报,应该怎样选编新华社电讯稿呢? 一是重要性。新华社传给地市党报的电讯稿,比传给中央和省级报纸的电讯稿数量较少,内容较短。但遇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  相似文献   

16.
1984年的9月28日,新华社南京分社发了我的一条只有100多字的电讯稿——《江苏省淮安县燃料公司送煤到农村教师家门口》:“新华社南京九月二十八日电(通讯员秦九凤):江苏省淮安县燃料公司从本月起,给全县农村教师送蜂窝煤到家门口。  相似文献   

17.
同一新闻事实,登在不同的报纸上,相差之大,令人吃惊。去年10月22日,工人日报刊登的新华社电讯稿说:“去年底因领导渎职而造成三十五万公斤蒜苗腐烂的北京市南苑冷库,经过整顿已呈现生机。”同日,北京日报在发表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19.
去年11月17日,辽宁丹东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中国女排以三比二战胜日本队,夺得世界冠军的新闻。这条新闻不是来自新华社的电讯稿,而是综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消息。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出版的“新华社新闻稿”,从今年9月1日起已改为报纸版,并改名为“今日新闻”。“今日新闻”现在每天出版对开一张半,共六版,以后根据稿件多少,将有时增加或减少版面。改版以后每份售价一角五分,全国各地邮局都可以订阅。“今日新闻”不是报纸。它只刊登新华社每天发给中央和各省、市报纸的新闻稿件,它没有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