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业务中,记者和编辑的分工往往非常明确.分工明确的最大好处是,双方都可以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精、做细,实现一种专业分工的“到位“.然而,俗话说,“分工不等于分家“,况且记者和编辑之间还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记者完稿后,必须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2.
记者也要有点“编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业务中,记者和编辑的分工往往非常明确.分工明确的最大好处是,双方都可以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精、做细,实现一种专业分工的"到位".然而,俗话说,"分工不等于分家",况且记者和编辑之间还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记者完稿后,必须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3.
一得录     
编辑和记者谁大? 高凯 干新闻工作以来,不止一次有圈外人好奇地问我:“你们编辑和记者谁大?” 不想,这一问竟然问到了编辑和记者的痛处。起码我心里不自在。这个无须争执的问题,对发此问的圈外人讲清楚比较容易,但对圈内人往明白说却特别的困难。对圈外人你只管照实说:“编辑和记者分工不同,都是干新闻工作,是工种,非官衔也。记者采,编辑编,论大小没有,论先后倒是存在,即先采后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有记者之“米”,才有编辑之“炊”。但编辑又是记者的“做嫁”者,  相似文献   

4.
编辑和记者的关系是分工而协作。编辑和记者的共同目的,都是把报纸办好。从总的方面说,编辑和记者是应当、也可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但是,由于编辑和记者在工作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以及个人的条件不同,编辑和记者往往只对自己的计划作出反应,而很少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和反应,这就容易在彼此间产生感情上的隔阂而影响编  相似文献   

5.
报道的“机关化”,与编辑记者作风有关。“机关化”的报道,反映出编辑记者作风上的浮躁。 在角色定位上,充当了机关的代言人 机关报的记者一般都有分工的口子,有的记者长期跑某个机关,情况熟悉,人头熟悉,工作起来比较方便,可是有人忘记了自己是报社的记者,考虑问题,选择题目不是从读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 ,我社曾在有的编辑室试行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工的办法 ,但由于没有配套的制度 ,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责权利不明确 ,双方矛盾很多 ,突出的是策划来的书稿无人愿意加工 ,所以试行一段后就不了了之 ,仍照原样 ,编辑自己策划、自己加工。编辑加工书稿要花很多时间 ,而且所有工作都自己做 ,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作市场调查 ,去精心策划选题。社领导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统一编辑们的思想 ,充分讨论分工的好处及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经过一年的准备 ,至 2 0 0 2年在所有的编辑室实行了编辑工作的分工 ,并相应出台了《实施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有人又说编辑和记者一样是“无冕之王”,这从某种角度来看,都有相当的道理。当代小说编辑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编辑和别人只有分工上的不同,而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上却是一致的。小说编辑在面对稿件的时候,心里不但要为作者着想,还要为广大读者考虑,要对社会负责,而不能单凭个人的好恶来决定取舍。因此,在阅读和处理小说稿件的时候,编辑不仅要有“四个坚持”的指导思想,要在总的政治方向上和党  相似文献   

8.
每年3月.两会报道都是军报宣传的一道“例盘菜”。例盘菜不好做,做好了,大家年年都会翘首期盼;做不好,没等开席大家就没了胃口。作为一名分工时政宣传的编辑、记者,我从1996年第一次上两会至今,除了中间有两年空缺,其余年份不是在前方当记者,就是在后方干版面.最近这两年则开始较多地参与到报道的策划和编辑工作,对例盘菜的难做也算略有体会。  相似文献   

9.
韩丽 《记者摇篮》2008,(7):53-54
笔者从编辑记者的组合意识、强化报纸特性的思想、让读者参与版面活动的观念这三个方面,谈一谈对版面观念的理解。 一、编辑记者的“组合意识” 如果把编辑记者的工作称为“个体劳动”,无论是对来稿或新闻素材的取舍,还是提笔撰稿,都是以编辑记者的个人判断为第一标准。  相似文献   

10.
编辑不同于记者,二者的区别就某种意义来讲,编辑如同厨师,记者好比采购员。对于记者、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编辑要下一番“摘、洗、切、搭配、烹饪”的功夫,才能呈献给读者。因此,可以说编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纸质量的高低。构成编辑素质的因素很多,但最基本的不外乎“三心二意”,即:爱心、诚心、疑心及政治意识和新闻意识。所谓爱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之情。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于一项工作漠不关心,提不起情绪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相反,  相似文献   

11.
6月26日下午,青岛晚报编辑匡志刚正在写着即将重新启动的“晚报记者在社区”活动的主题报告,这时,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说:“现在非典过去了,各行各业的活动都重新开展起来了,你们的记者进社区活动是不是也该再搞起来了……”听到这里,作为一个做了10多年读者接待工作的老记者、老编辑,深深为之感动,“晚报记者在社区”活动确实实现了报纸与实际、与生活、与读者的贴近,广大读者已经对它产生了浓厚情谊。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青岛晚报》作为青岛市民十分喜爱的一张生活类报纸,从总编辑到部主任、到编辑记者都在思索着一个问题———编辑部该怎…  相似文献   

12.
报刊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都是做语言文字工作的,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两者却有所不同。报刊编辑、记者采写的文章,供人阅读,诉诸读者的视觉;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采编的稿件,则是通过播音员或主持人的嘴说给人听的。因此,采编广播电视稿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作文,而是“写话”。广播电视宣传运用有声语言面向广大听众和观众讲话,是一种“说”的艺术,它与读报纸和念文章是截然不同的。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和语言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练好“写话”的基本功,要用符合人民群众说话习惯的语言方式来采写新闻、编办节目。为听众和观众“…  相似文献   

13.
想点子是编辑的魅力所在,一个称职的编辑,往往能够吸引一批记者和通讯员在自己周周。他们的吸引力来自哪里?我在观察中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编辑脑袋中装有不少好、新、准、绝的“点子”,对记者、通讯员谈的情况,哪些值得一写,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要变换角度,他们都能说到“点子”上,叫记者、通讯员心服口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搭档配合。那么,是不是说编辑的水平就比记者高呢?记者和编辑只是分工不同,不存在谁水平高,谁水平低的问题。但是,作为编辑,正因为处于承上启下,内外结合的位置,相对地说,他对编辑部的编辑意图了解得多一些,对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取向明确一些;相反,记者、通讯员在基层的时间多,对实际了解得多,掌握的新闻线索也比较多。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二者能够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就能相得益  相似文献   

14.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  相似文献   

15.
大凡报刊在制订办报办刊指导思想时,都把“贴近读者”作为重要内容.到底如何贴近读者呢?我认为除了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意见外,记者、编辑不妨来个换位思维,把自己当作读者,找找当读者的感觉,站在读者的立场想问题,用读者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自己所采写、编辑的稿件.想想读者在想什么.俗话说“看报看题”,为什么看题?为的是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如今报刊很多,一份报纸动不动就是几版几十版,全部通读,读者耗不起时间,所以只能在报山文海中寻觅.那么,我们记者、编辑在采写、选取稿件时,首先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内容读者会感兴趣吗?这篇报道读者看了题目后还会继续读下去吗?记者、编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除了职业不同之外,也如同广大读者一样,是茫茫人海的一份子.大家面对着同样的社会现实,有着相同的喜悦和烦恼.只要记者、编辑放下架子,是  相似文献   

16.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个编辑走上工作岗位前的系统学习,工作中的在职学习,平日的不断积累、思考,各方面的功夫主要就是用在编辑工作之中。文汇报的一位老编辑说过这样一句话:编辑的工作要千万小心,在文汇报上错一个字,等于《红楼梦》的字数(80年代中期,文汇报的发行量达到150多万份)。所以编辑做的工作,可以有益于读者,也可以有害于读者。以编辑为生的人,职业道德的第一条应该是对你自己编辑的报纸、文章、版面的每一句话负责,即给读者以营养品、调味品、保健品,千万不能给读者麻醉品,更不能是毒品。我的体会和工…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报纸被比喻成一道精神大餐,那么新闻单位的记者就好比是采买,编辑就是厨师。采访记者是捕鱼人,编辑则是烹饪师。编辑在报刊工作中负有非常重大的责任不同的报纸根据不同的属性、分类和定位,由编辑做出适合读者口味的各道大菜和地方小吃。新闻编辑如何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很重要方面就是要具备“三有”。何为“三有”?  相似文献   

18.
人生就是选择。投身新闻业,一干就是近25年。回溯已经走过的路,感触良多。邹韬奋先生在一篇《有志于做新闻记者》的答读者问中说:要当记者的话,新闻界人士可以与你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以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确实,“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干新闻的基础条件。我踏进文汇报,一直在理论部工作,当理论编辑。刚上手时,不少有新闻资历的朋友对我说,当编辑就是要成为杂家,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不必专。我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听了这个“门道”受到启发,于是…  相似文献   

19.
大编辑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工作是媒体活动的中心环节,编辑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者在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延伸,读者的导读,在人类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的编辑大多是集学者、作者、记者、传者、编辑于一身的文化智者,如孔子“编辑”《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  相似文献   

20.
“‘冰点’刚开办时,谁也不知道哪些人可以做这儿的记者,许多人都来试,拼杀出来.留下来的就是‘冰点’记者。”“她们都是有过文学训练的.都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能写出大东西。而且她们阅历丰富,有10年以上的新闻工作经验;能吃苦,为了完成任务,在大山里一走几十里上百里的经历她们都有,防空洞,破窑洞都住过;稿件的表现力比较强,写的稿子都比较有味道.那么长的东西,读者能读下去.能产生共鸣.还能眼睛热一热.心里软一软。”她们也都到了要提升自己的“坎儿”上,否则许多思辨性.探究性强的题材没法把握,社会在发展,冰点也在不断改变,记者的知识储备跟不上,不能不断提升自己,有些领域的东西就无法写。——《冰点》专栏主编李大同谈冰点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