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生态伦理自然观随着当今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而兴起与发展.与此同时,生态伦理力图寻找其思想的溯源.<道德经>中生态智慧对此具有显著的启示意义.本文试图对<道德经>"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进行疏解.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对<道德经>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作进一步的诊释,以展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智慧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子在休闲与养生方面的思想是中国休闲思想史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积极有为的生活方式就是追求个体生命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共存,而老子的养生理论与休闲智慧正是以“体道”为理论宗旨,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休闲核心的具有自然主义思想的哲学。老子主张人要长生久视、活得自然,那么身体就要健康,心性就要悠远闲淡。老子的休闲与养生思想主要包括:“随化自然、少私寡欲、致虚守静”的养生原则;“自然无为、知足常乐、回归自然”的休闲境界。所以,老子的养生与休闲智慧对现代人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庄子与佛教思想体系中,尽管没有生态这一名相,但其内蕴着的万物一体与依正不二、尊重生命与慈悲为怀、齐物与众生平等、崇尚简淡生活等智慧,对于当今人类树立天下一家世界观、对世间生灵怀抱一颗仁爱之心、善待自然万物、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提醒人们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过把瘾就死"、享乐第一等陋俗恶习,从而在更为深切的层次上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和谐,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聚居在南岭地区的瑶族人民认为,人与自然同母同源,大自然是与人类平等的有灵性的生命形式,因而崇拜和保护自然。在他们独特的"游耕"生计方式中,用山规禁约和"轮耕、调耕"等方式进行"种树还山",以保青山永续利用。依山傍水而建的瑶族民居和古木参天的村寨周边环境,是瑶族人民生态智慧和环境伦理思想的生动体现。传承和弘扬瑶族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对建设"南岭生态功能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功夫茶,其茶道体现了人性之美与环境之美,其泡茶文化闪烁着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光芒。喝功夫茶自然放松与休闲的情境,通过茶道艺术之美、喝茶时的礼让与敬意之情以及意蕴茶中之"和",能使人在竞争下的焦虑精神得到某种舒缓,自然移情于这种融入和谐之美的茶事活动之中,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从而寻求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之美,即"天人合一",正暗合于当下的生态意识的审美意义,领悟生命中深刻的内容,提升生命的精神内涵与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6.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角度研究文学,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自然观,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解读出D.H.劳伦斯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与自然的统一"和"女性对男性的抗争"两大主题。在当今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丰富的文化和生态内涵对构建两性和谐、天人和谐的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6):90-96
在庄子学说中,"道"以承载"自然"为目的。出于"道"的支持,"自然"获得了至强至久的生命力,使之贯穿于庄学的全部。"自然"观是庄子的核心价值观,它统摄庄学整体,并体现于其整体的方方面面。当今生态危机,就其性质而言,是一场"自然"的缺失与危机。正因为这样,在当今生态境遇下,庄子的"自然"理论,价值突现,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8.
易灿  郭琨 《文学教育(上)》2014,(17):138-141
儒家伦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独特的生态观。本文重点挖掘和梳理了儒家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之有度、参赞化育”等生态伦理智慧,对于进一步增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提高人们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性,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生态意识和理论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自然伦理观认为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具有主动性和意向性,是我们的物理环境,与我们的身体密不可分;人是"理性之人",是嵌入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存在物。在这一视角下,本文分析了《又来了,爱情》的人物和情节,挖掘出作品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学对自然界和生命系统的新理解与体认,既重人、又重生命和自然界,是可持续发展得以确立的重要的学理依据或赖以成立的重要的文化前提;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兴起的思想,它是在生态危机出现之后,人类反思数千年的发展思路的智慧成果和发展范式,并为各方所肯定和接纳,它所包含的可持续观与生态伦理学的实践理念中的可持续性观念具有诸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湖南禅宗思想中,蕴涵着关爱自然、敬畏生命、追求和谐的生态美学智慧。其文化基因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和民俗三个方面。其哲学基础是佛教的“缘起论”与“无我论”。其伦理基础是佛教伦理中的善恶观与业报论。其民俗基因是南方巫文化。湖南禅宗不但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湖湘文化(主要是湖湘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神话奇葩"嫦娥奔月",学术界或从语言文字学、人类学,或从哲学角度进行探寻,遗憾的是他们对其背后深藏的生态思想蕴含却很少触及。本文立足当下,运用生态学和原型批评的有关理论,对"嫦娥奔月"原型所蕴涵的生态意蕴进行探析。在现代生态学视域下,女人与自然再度结成生死联盟,解构男权中心、二元对立和等级秩序,进而解构罗格斯中心主义逻辑本身。这对解决当代各种生态困境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新型的"人天合一"的生态关系提供丰富的生态智慧,并与传统的"天人合一"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儒道两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它们分别从"仁"和"道"出发,都将道德关怀对象扩展至万物,都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些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它们不但能够为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提供精神养料,而且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中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具有规范伦理的特征,而规范伦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全面指导人们的生态道德生活。美德伦理因其内在德性以及伦理崇高性可以化解规范伦理的不可公度性,重构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老庄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培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思想中富含大量的生态智慧,为当代生态伦理的育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借鉴“道法自然”、“万物齐一”、“少私寡欲’’等生态智慧,有助于当代人树立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树立节约资源、适度发展的生态消费观。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从这里出发,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情怀,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可贵的是,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这些思想资源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的生态伦理实践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文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是建设当代生态文艺学的重要理论资源。文章通过对《文心雕龙·原道》篇的个案研究,透视中国古代独到的生态智慧:人类与宇宙自然相互交融,和合为一;自然之道和人文之道浑然一体;心物交感使人与自然通过深度交流处于中和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主要散存于哲人的哲学思想、各种文献典籍以及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作品中,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生态智慧。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是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学术回应,有着强大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学理渊源,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态危机与中国芙学学术焦虑的应对;其思想切入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人、自然与社会应遵循的生态规律,三者的有机结合升华为一种超越现象界的、不在场的“存在”层面,从而营造芙好的精神家园,获得高层次的情感慰藉和精神升华。生态存在论荧学是在生态存在观哲学基础上产生的新型美学思想;它的视角是把审美当作人最根本的生存方式。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芙学的提出丰富了当代美学,由此而派生出相应的文学生态批评方法;为中外美学思想的交流搭建了一座平等对话的平台,打通了中西美学的交流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