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作为新月派的一员,林徽因的诗歌显示出独特的诗美,建筑与美术方面的修养融入了她的诗歌世界,影响着她对诗歌意象的构建方式,"悬挂"是诗歌的中心词,蕴藏了作者的哲理情思。  相似文献   

2.
林徽因诗歌受新月诗派的影响,讲究形式的匀整和谐。同时,在诗形方面又有着自己的风格,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三行诗节到十二行诗节在她的诗中都有运用,各种韵式变化使诗歌显得自然流畅。林徽因十分注意诗的节奏,在诗形的建构中,通过字数与句式的变化,求得动态上的平衡。林徽因的诗歌具有妖娆多姿的建筑美,达到诗形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诗行的建筑美是其诗形的重要特色。林徽因对新诗诗形的开拓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林徽因是新月诗派与京派的重要诗人,但她的诗歌却区别于这两派的其他诗人而显现其独特的风格。文章通过对林徽因的诗歌《昼梦》的细读,阐释其诗歌在技巧上的"情绪的联络",思想艺术上的"真"与"美"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她诗歌创作理念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正> 在建筑学界,林徽因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是比翼双飞的一对。作为设计师,她的名字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连在一起的。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看到庄严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人们自然会想到林徽因。作为文学家,林徽因的知名度则不如在建筑学界高。不少读者没有读过她的作品,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其实,林徽因是较冰心、庐隐、冯沅君等女性作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林徽因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属于她的"太太客厅"。随着林徽因曾经佚失的作品逐渐问世,她的一些反映"窗外"生活的诗歌正逐渐还原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林徽因。  相似文献   

6.
艾文笛 《求学》2023,(7):64-65
<正>一身诗意,一世传奇。伫立在风花雪月之外,她是文学与建筑史上的巾帼才俊;奋斗在漫天战火之下,她是当之无愧的“民国第一才女”。半生辉煌与苦难,她成就了人间最美四月天。她,就是林徽因。钻研建筑,传承文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毫无畏惧地走在兵来匪往的路上,即便风餐露宿、跳蚤缠身,也不停下测量建筑、记录数据的脚步。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经他们调查被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遗存更是横跨了汉唐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弥补了当时中国史上关于古建筑论述的空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林徽因是一个特殊的诗人。她并不把诗歌创作作为自己的职业,诗歌只是她抒发内在情感的一种方式。林徽因借用这一文体,既抒发了自己内心隐秘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在特殊年代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诗人林徽因,不仅用心捕捉、感悟生活中的美,更善于用诗歌表现美。对美的哲理性思考,使林徽因认识到美的短暂和脆弱,残酷的现实又令她在追求美和理想的道路上饱受艰辛。本文从具体的文本出发,结合林徽因的经历,分析探究林徽因作品中的美,去认识了解一个不为人们熟知的感伤孤独的林徽因。  相似文献   

9.
林徽因富于人格魅力,她为中国建筑事业艰辛劳作,为保护古建筑贡献卓。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尤见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她的学才华表现于各类学体裁。学术界过多强调徐志摩对她诗作影响,忽略女诗人在不少诗篇里关心下层人民的情怀,显然有失偏颇。林徽因小说虽少,却更多地反映了她的人精神。作品融中外技巧于一炉,虽洋犹土,篇篇精品,成为“京派灵魂”。她的散显示出作的个性,一些书信,乃至建筑章,均可视作美。她只有一个未完成的剧本,赢得朱光潜称道,在当时剧坛上,它“是闷热天气中一剂清凉散”。作家、建筑学家的林徽因,多才多艺,某种程度秉承着欧洲艺复兴时期巨匠的遗风。  相似文献   

10.
林徽因是新月诗派后期的诗人,她承袭了新月前期的抒情风格,诗歌典雅而矜持,但是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她的诗中都充满浅浅的哀愁。本文主要从她的爱情诗和哲理感悟诗分析她诗歌的悲凉色彩,以及这种诗风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从踏上诗坛的那天起,郑敏就显示了她与同时代诗人的不同,她以哲学为诗歌的底蕴,以人文的感情作为诗歌的经纬,善于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求结合点,善于把哲理和思辨融入形象,"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而使她的诗歌具有一种里尔克式的深沉的、凝重的雕塑之美。郑敏又是一位重要的诗歌理论家,其诗歌理论著作,凝结着她丰富的诗歌创作实践,贯穿着对宇宙、自然和人的哲学思考,特别是对诗歌创作无意识领域的开掘、对诗歌内在结构的研究、对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关注与诗歌语言问题的探讨、对新诗应当继承古代诗歌优秀传统的思考等,均对当代诗学界有深远影响。《郑敏文集》的出版,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份供研究分析的完整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里,一位诗人,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奋斗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沈祖蕖创作,以词作造诣最高,诗次之,新诗又次之。她有三个现象耐人寻味:1.她自称“一生低首小山(小晏)词”,其词体创作实践却与这一关学理想不符。她的婉约词,走周邦彦、南宋格律词派及清代常州词派的路线,其令词也更近温韦、南唐,而不是小山。究其原因,乃在于“时序”,“非作者所能自主也”(汪东)。2.沈祖莱词篇篇可读,集中等闲之作,置诸“他人集中仍是佳词”(汪东),而求其代表作,反不易得。在当代词的选本中,倘若没有量的保证,比较吃亏。3.在沈祖菜称不上大家的古近体诗及新诗领域,她反能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占尽风滴.  相似文献   

13.
狄金森氏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但在内容上却含有丰富的哲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悼论性,即狄金森善于从寻常的事物发现不同寻常的意义,从矛盾中揭示真理;哲理性,即她的诗歌蕴含深邃的哲理。折射出普遍真理的光辉;复义性,即她的诗歌内涵丰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释;比喻性,即她诗歌中的比喻往往使其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可读性强;象征性,指狄金森擅长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被称为象征性意象。  相似文献   

14.
罗文军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3):31-33,48
何其芳个人话语与时代主流话语处于既冲突又融合的过程。其诗歌创作及其前后变化体现出深层的语境矛盾,由此又影响着他诗艺的美和诗歌本体上的神性嬗变,并进而限定了他后期诗歌创作。这也是20世纪较为普遍的文艺现象,其中隐含着具有深刻意义的诗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宋词的创作,在按谱填词的前提下,经过词人的探索,产生了和韵、集句、隐括等创作方法。隐括是指根据前人诗文内容或名句意境进行剪裁、改写来创作新词的一种方法。它与和韵、集句都是在某种限制之下进行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熊琏是活跃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如皋著名女作家,其诗歌成就突出,题材丰富、多样。咏怀诗充满了忧生之嗟,伤逝之叹;咏物诗是其身心的自画像;咏古诗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强烈的女性意识;游仙诗是其遭遇不幸后的一种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7.
宋人在按谱填词的前提下,探索出了和韵的形式,即依据所和词作的原韵作词,可以分为同时唱和与后人追和、单篇唱和与全集唱和、他人唱和与自己唱和。它与集句、隐括都是在某种限制之下进行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郑敏不仅是新诗史上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歌理论家。郑敏80年代后期以来对诗坛相当重要的诗学难题都提出了自己的洞见,这对新诗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参照性,而其对一些现象的批判更呈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与良知。郑敏的诗论涉及层面很广也很复杂,本文主要对郑敏关于新诗的语言问题的反思,新诗史写作的相关问题以及其对先锋诗歌的批评中所呈现的新见和缺陷做出必要的辨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的当代文学,工业题材的诗歌佳作不多,郑小琼的工业题材诗歌是少有的优秀作品。工业化与诗意性在郑小琼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她的诗歌真切而细腻地传达出工业流水线生活的经验,表现出人被异化的生存困境,充满了忧悒的诗情。  相似文献   

20.
女性审美与李清照词的情感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于两宋之交的女性作家李清照,以其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词家辈出的宋代词坛独树一帜,“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词一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又镌刻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尤其是“女性”这一典型的审美性别角色,直接决定了李清照词情感取向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