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贝妈 《家庭教育》2007,(4X):37-37
“亲子之间”是属于家长们的天地。在这里,我们一起见证孩子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一起感受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亲子之间”随时欢迎家长来稿,您可以讲讲您家宝宝生动、活泼的小故事;您可以跟我们分享您的育儿心得;您也可以跟我们讲讲您家三代同堂的小故事。我们在这里等待着您的精彩妙。[编按]  相似文献   

2.
南瓜糊     
孩子对父母小时候的故事是很感兴趣的,幼时的天真、童年的趣事、学习的苦和乐、成长的欢乐与烦恼等,都可以告诉孩子,让孩子与您一起“喜怒哀乐”,在这种心理共鸣中,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增进亲子之间的理解,获得相互之间的沟通。同时还可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使他们能从父母角度来看待问题。请给孩子讲讲你小时候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3.
真情交流,亲子互动。想对爸爸妈妈说的烦恼事;想告诉孩子的知心话;家庭里的沟通小秘诀、交流大法宝;孩子成长中的快乐、烦恼和困惑;欢迎各位家长和同学加入我们的新栏目——“亲情对对碰”。我们可以一起商量如何处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建立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也可以讨论我们共同关注的亲子热门话题。“亲情对对碰”:爸爸、妈妈和我——我们共同的亲情小天地。亲情邮箱:hekang75@21cn.com  相似文献   

4.
亲子阅读,也被称为亲子共读,是长辈和孩子之间感情的交流。在家庭中,大人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能传递给孩子一个重要的信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读书,他们很爱我,我们的家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家。阅读,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亲子共读则是家庭中一项重要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亲子共读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以书和阅读作桥梁,沟通大人和孩子的心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编按]  相似文献   

5.
所谓“亲子共读”,即家长确立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以良好、开放、多样的家庭学习氛围,与孩子共处、共学,读懂孩子的个性、情感需求,与孩子共享成长的乐趣,一起发展。可以说,“亲子共读”是终身学习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李淑琴 《湖北教育》2007,(11):37-38
刚才老师们都谈到了如何在学校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我觉得我们同样也要注重家庭的阅读氛围,因此我在班上倡导“亲子阅读”的读书形式。要求家长陪孩子一起阅读,这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亲子”活动,更是在思想、精神层面上的“亲子”。亲子共读是家长和孩子相互沟通的桥梁;亲子共读,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体验读书的收获与快乐。  相似文献   

7.
亲子阅读,也被称为亲子共读,是长辈和孩子之间感情的交流。在家庭中,大人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能传递给孩子一个重要的信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读书,他们很爱我,我们的家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家。阅读,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亲子共读则是家庭中一项重要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亲子共读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以书和阅读作桥梁,沟通大人和孩子的心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亲子共读——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姚燕鸣  相似文献   

8.
亲爱的家长朋友,“亲子时刻”在2000年与您见面了。希望她提供的亲子游戏和小制作,带给您和您的孩子一段快乐的时光。赶快和孩子一起玩儿吧!  相似文献   

9.
严晓煜 《家长》2023,(16):13-14
<正>在家里,家长要忍住“拷问”的冲动,要记住家长提问的目的不是通过各种直击心灵的提问让孩子感到自卑和难堪,而是通过提问实现亲子间的顺畅交流。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原本和孩子能够说到一起、吃到一起、玩到一起,但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和自己亲近了,有意躲着家长,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在作文里表示:“我不喜欢爸爸(妈妈)。”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嬗变”,以为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个性,不再跟家长敞开心扉。我的同事小李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常常跟我抱怨孩子的“古灵精怪”“忽冷忽热”,还说现在的孩子哪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好管教,一个个主意“正”着呢!  相似文献   

10.
花开有声     
周红 《家庭教育》2008,(5):16-17
家长朋友们,“示爱”是父母、孩子间必不可少的亲情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喜欢观察周围的家长和学生,我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问的密切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喜欢用什么方式对待孩子就用什么方式;也不要拔苗助长,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更不要认为父母和孩子交往是没有必要的,沟通交流是在浪费时间。在这里,你们可以读到我们杭州天长小学三(3)班孩子们和家长的对话。在给孩子一个充满笑声温馨的家的同时。爸爸妈妈们,请停下手边的事,耐心地听听孩子的心声,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孩子。——摘自周红老师的《班主任手记》  相似文献   

11.
游艺 《家教指南》2007,(1):63-63
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不仅能使孩子活动腰肢,而且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智慧,开发更多的潜能;既可以协调,加深亲子感情,又能在游戏中促进孩子快乐成长,因此,从本期开始,“牵手两代”栏目将陆续推出各类适合亲子一起进行的亲子游戏,让孩子越玩越快乐,越玩越聪明;使亲子关系越玩越融洽,越玩越和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行阳 《家教指南》2005,(6):28-31
“亲子对话”可以聚焦家教热点,也可以捕捉家庭琐事,凡家教遇到疑难,亲子关系不畅,便可邀请三五对亲子;通过对话的形式一起探讨解决办法。从现在开始,“亲子对话”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真心希望您和我们一道,把“亲子对话”栏目打造成增进亲子感情的纽带、解决家教疑难的渠道。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生对绘本、儿童诗和儿童故事十分喜爱,我经常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诵读、仿写、创写,并让学生把一些优秀的作品带回家,读给父母听,让更多的家长跟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共读共写的氛围。一、家校和谐沟通,启动亲子共读共写家校沟通顺畅是引导家长辅助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只有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教育才能实现孩子们的幸福成长。为了保持家校和谐沟通,我们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我定时召开家长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老马 《家长》2003,(Z1)
我在作心理咨询的时候,一位家长朋友向我诉苦道:“我那上初二的儿子这阵子可让人头疼了,你说往东,他非要往西,越来越不听话了。这不,暑假里你越说该起床了,他越赖在床上不动;你越说电视看多了不好,他越盯住电视不动弹;你越想给他讲讲道理,他越说不用你管……您说,多气人!孩子小时候可不是这样,挺听话的。现在,他怎么这样了?我该怎么办?”在我的家教心理咨询中,常常有家长朋友向我倾诉这样的困惑。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对策之一:理解先行从心理学角度看,少年期孩子“不听话”是心理断乳的表现。孩子少年期…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学生升入初中后,家长的心弦开始绷紧,对孩子往往投入过多的精力和关注,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了很多心理压力,很多亲子之间的矛盾由此引发。比如,家长对孩子有诸多担心,想跟孩子讲讲或提出自己的要求,但是发觉孩子听不进自己的意见,或完全不  相似文献   

16.
儿童教育专家陈帼眉教授说过:家长对小孩子的教育,第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就是跟孩子做亲子游戏。亲子游戏在孩子成长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有效开展,既有益于密切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也有益于儿  相似文献   

17.
正阅读开启孩子智慧的窗,打开孩子看世界的门。亲子阅读,是陪伴孩子成长,培养孩子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方法。我们鼓励越来越多的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阅读活动,和孩子一起度过美好的亲子共读时光。父母必读杂志社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的指导下,向北京市的家庭征集"阅读伴我成长·亲子阅读"主题文章,希望广大家长踊跃分享自己和孩子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共同成长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文诺 《小学生》2005,(2):26-27
亲爱的家长朋友,您好!我们是“小学生中版编辑田颖、温莺,在这里先向您拜个早年,祝您鸡年顺景,大吉大利!在本期合刊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努力为孩子提供了更实用、更感人、更新奇的章,并且为假期活动的需要,增加了亲子互动内容,望您和您的孩子幸福共享![编按]  相似文献   

19.
行阳 《家教指南》2005,(4):28-31
应广大读者朋友的要求,本刊从这一期开始,推出“亲子对话”栏目,为两代人之间提供一个平等对话、交流思想的平台。“亲子对话”可以聚集家教热点,也可以捕捉家庭琐事,凡家教遇到疑难,亲子关系不畅,便可邀请三五对亲子,通过对话的形式一起探讨解决办法。从现在开始,“亲子对话”随时欢迎您的参与。真心希望您和我们一道,把“亲子对话”栏目打造成增进亲子感情的纽带、解决家教疑难的渠道。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学生升人初中后,家长的心弦开始绷紧,对孩子往往投入过多的精力和关注,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了很多心理压力,很多亲子之间的矛盾由此引发。比如,家长对孩子有诸多担心,想跟孩子讲讲或提出自己的要求,但是发觉孩子听不进自己的意见,或完全不愿与自己沟通等,这种情况让许多家长如坐针毡但又无可奈何。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孩子和家长都需要学习沟通的策略。本节心理活动课,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亲子在游戏中体会换位思考,理解双方各自的希望与需要,探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沟通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