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误区及本真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领域蔚为可观的“回归生活世界”热中存在着种种误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概念模糊化、目标庸俗化、过程形式化。实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前提是正确认识“回归”和“生活世界”。要正确认识“生活世界”,须明确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须注重当下的人的生成。要正确认识“回归”,一方面,必须承认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掘生活的教育意蕴,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引领。  相似文献   

2.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自提出以来,引起了教育界学者的激烈争论。本文在厘清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进行理性思考,认为应废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含糊不清的口号。要想切实解决我国现存的教育问题,不能简单依赖于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建构性,建构出一个基于“教育生活”的独特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
“教学”与“生活”应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教学”与“生活”逐渐分离甚至疏远,所以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要提倡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应怎样回归生活世界?这是我国教育教学研究者与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促进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海教育》2008,(3):62-62
一、教育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生活向前发展和提升及引导人们向往、追求和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回归而是引领和超越现实生活,即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不是“回归”而应是“超越”;对于未来生活,则不是“回归”而是“引领”。二、教育应不应该回归生活世界。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弃当下的现实利益去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和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6.
回归“生活世界”,是哲学界对科技理性支配下人们生活的一种积极反思的结果。因此,以“生活世界”理论促进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将使教师教育的内容出现新的选择,活动发生新的变化,并构建起一种培养教师的新模式,从而使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师教育同教育改革的新走向和教育的生活意义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所蕴含的“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理念,并不是回归日常生活或者个体生活,更不是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直接对立。从哲学视角正确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有助于引导我们走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误区,把握回归的限度,构建积极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刘红禄 《考试周刊》2009,(19):199-200
生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必须向生活回归,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把回归生活世界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以克服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现象。但什么是“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仅仅是机械地回到生活细节、生活事件、生活经验甚至整个日常生活中吗?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和反思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个话题,以便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观是立足于实践的科学环境观、先进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绿色生活消费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自始至终要遵循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知行统一的总体要求;遵循和贯彻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教育原则与“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教育过于脱离生活的现实,不少学者分别从胡塞尔对欧洲科学危机的批评、海德格尔对生存状态的揭露、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改造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倡导出发,不约而同地得出了“回归生活世界”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趋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结论[1],并由此引发了当前教育领域“回归生活世界”的热潮。本文试图指出这场热潮中存在的误区,并进一步阐明如何正确理解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学前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使其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本文试图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契机,分析学前教育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并探讨当今学前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得出“生活世界”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下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主张的诉求及其困境,并且提出要切实解决中国的教学问题,不能依赖于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科学化水平来实现。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根本追求不是要回到“日常生活世界”,而是要使教学活动从“异化”走向“本真”,使其成为促成个体发展与完善、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体验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自由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是以日常生活为依归的,力求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把生活世界理论庸俗化、简单套用生活世界理论解说教育的问题."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立足人的生成性,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关注生命.  相似文献   

15.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是怎样界定的?教育是怎样"回归"生活世界的?胡塞尔、哈贝马斯等教育家对"生活世界"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要正确理解"回归",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大力倡导生活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与生活相互统一,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6.
李军 《成人教育》2009,29(10):26-28
现代科学所构筑的坚硬的精神立场对教育的“占有”和“戕害”,使得现代教育沉湎于满足社会实效性的工具性价值的显现,遗忘了显示教育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成为疏离生活的教育。对教育“遮蔽”的“澄明”,让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坚守教育的本真意涵,还原人的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和精神性,重构教育和人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传入中国,为中国解决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问题和困境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也因此成为教育研究中最强势的话语。然而,当人们真正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潮和呼声时,是否需要反问自己:我们真正把握了生活世界了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要回归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意义的生活世界?当生活世界从背景世界中被拉回到理性的地平线上重归生活时,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带入新区?  相似文献   

18.
叶荣国  孙娜 《教育评论》2022,(4):96-100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被大学生认同、接受,他们才有接受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话语主体间性关系、生活世界的语境、话语有效性主张等核心思想启示我们: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效果,话语双方需要建立“主体间性关系”,形成“话语共同体”;回归“生活世界”,促进话语的“视域融合”;满足“有效性主张”,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当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返潮的现象严重。学生除了学校开设的课程要必学外,课外的补习也热火。学生整天在教室里、家庭里周而复始地来回移动,连一些起码的生活常识不知道,导致学生生活世界的异化。最近许多学者呼吁教育要回归生活,但回归的是书本的生活知识,而不是本真的生活经验。本文就是从学生生活世界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教育回归本真生活世界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课程论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