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时期赵国参与了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战争,到了战国后期,赵国成为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多次组织六国抗秦活动并发挥重大作用,赵国的积极反抗延缓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影响甚至决定着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2013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卷第15题考查了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原题如下: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从立意上看,本题着眼于“国家统一”这一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六国旧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问题,在史学界长期以来意见分歧,迄今,不仅在认识上仍未取得一致,而且论争的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引伸,即围绕着参加反秦的六国贵族势力,究竟是不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这个问题是与旧六国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紧密相关的。李桂海同志在《论秦末六国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以下简称“李文”,见《求是学刊》1985年第4期)一文中,完全赞同并且发挥了那种“一部分六国贵族鼓吹恢复到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状态,虽然是一种落后的政治主张,但他们在反秦斗争中都很坚决,所以客观上仍然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还肯定这一看法“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4.
尉缭,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在魏国日益衰败的情况下,他在魏国却得不到重用,因此他来到秦国。他以“离间计”献策秦王嬴政,从而破坏了六国合纵,使秦免遭亡国之危;同时“离间计”作为军事手段的补充,使秦兼并六国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尉缭入秦后,他的军事思想贯穿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过程中,为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弱肉强食,强秦灭六国,本来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但秦封侯建国不如四国早。当时楚大齐富晋最强,匈奴时犯。但穆公发愤图强,广纳天下人才,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第四位霸主。随后再蚕食六国,如此过了百年,直到赵政鲸吞燕赵,一统中原,再北逐匈奴七百里,才定疆称皇。倘若秦不强盛,六国又何必因赂秦而亡?所以六国被灭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人才。  相似文献   

6.
王胜祥 《历史学习》2006,(11):39-39
人民版《历史》必修Ⅰ第8页对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这样叙述的“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此后十年间,秦国连年用兵,先后攻灭赵、燕、魏、楚、齐等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而人教版《历史》必修第一册第8页和地质百万版社出版《历史地图册》必修第一册第3页《秦灭六国》地图对秦灭六国先后顺序介绍是一致的,即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相似文献   

7.
秦统一后的六国贵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统一后,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王公家室及其后裔实行了何种政策?六国贵族的处境如何?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六国贵族又起了怎样的作用?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介绍。秦王朝的统一,沉重地打击了六国贵族。为了进一步限制和消灭这支力量,秦王朝主要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杀戮,“杀豪俊”、“(钅且)豪桀”。公元前225年秦军为破魏国,放黄河水淹大梁城。三月后城破,魏王假投降,立即被秦处死。破魏后,有一魏公子不得,始皇下令:“得公子者赐金千斤;匿者,罪至十族”。  相似文献   

8.
西汉贾谊的名作《过秦论·上》是一篇政论文,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通过秦的兴盛与灭亡的前后纵向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秦的对比、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相互交错,层层深入,为突出中心论点造足了气势,作够了铺垫。  相似文献   

9.
宋代苏门父子苏洵与苏轼、苏辙各自都抒写过一篇《六国论》,分别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六国的灭亡之原委:赂秦、养士、委秦。然而,只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去略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在于:综合国力悬殊、相互倾轧内耗、工程耗费巨大。国家之间的争斗固然取决于"道义"与"谋略",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综合国力的比拼,忽视积聚国力或毫无意义地消耗国力,才是六国灭亡这一命题的理性答案。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艺术要讲究七度●马自玲郭霞信度提问首先必须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不能歧路亡羊,留有三岔路口。例如,“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这个问题具体明确,“完成”、“先后”四个字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若提问为“秦灭六国在哪...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秦国认识到六国统治者的短见和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充分利用当时的间谍战思想和人才,积极开展间谍战,瓦解六国之间的合作,破坏各国的君臣关系,使其自毁长城,终于实现称王的目标。秦国的间谍战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秦代巴郡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后设置巴郡(今川东地区),推行郡县制的综合统治措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川东地区的发展和巴族与汉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六国论》是北宋著名政论家苏洵掇史实、谈盛衰、论治道的文章。许多参考书都指出了它的借古论今的用意,说明这篇政论文是根据战国时期六国破灭、秦兼天下的史实,抓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关键问题,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由此讽谏北宋朝廷应当从中吸取教训,改“赂”为“战”,避免重蹈六国的复辙。这当然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教学的要点所在。但是,苏洵在立论上以抗秦为是,这与秦兼并六国的历史进步意义是否相背?  相似文献   

14.
《中文自修》94年七八期合刊解析《谏逐客书》中“使之西面事秦”一句时,将“西面”解释为“在西面”,把全句译成“让他们在西面事奉秦国”,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反而会造成本来不会产生的误解。该句原文是“……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的宾语“之”是六国。六国均在秦国之东,怎  相似文献   

15.
战国末年,秦国最终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秦为什么能灭了东方六国?原因很多,不过长期以来,历史学家忽略了一个小小的因素,这就是在秦军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当中,有一种至今依然被陕西人所钟爱的叫作“锅盔”的干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秦灭六国【概念解析】秦灭六国,完成国家统一,有其本身的内部条件,也有其外部条件。这表现在: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生灵涂炭,人民渴望统一;②春秋争霸战争后,到战国时只存在七个诸侯国,兼并战争已形成统一的趋势;③各诸侯国之间经济交流的...  相似文献   

17.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贾谊《过秦论》铺陈六国兴师攻打秦国,秦人开关延敌,六国之师逡巡不敢进。写法与此颇相似。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深思远虑.表明作者感慨之深,且强调下文立论的坚实不移。虚设“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铺垫,并为后文“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的假设推论作一伏笔。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其父苏洵《六图论》劈头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局,秦统一向来备受关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叙述了秦统一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课的"历史纵横"栏目在论述"秦朝的政治危机"时,编写者举出了两个例证:一是秦始皇出巡途中险些被铁锤击杀,二是陨石上被刻写"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政治预言。如果注意到这两个事件均发生于统一国家的东方,便可以推知,所谓"秦朝的政治危机",实际上主要来自六国故地。而政治危机的存在表明,六国民众不愿接纳秦的统治,  相似文献   

19.
“秦汉史”是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开始,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前后441年的历史。如何认识、把握这段历史,并且对其作出合乎规律的说明,是我们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陈涉、吴广领导戍卒七百人在大泽乡起义,点燃了反抗秦政权残暴统治的烽火,掀起了推翻秦王朝的武装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民不畏强暴、反剥削反压迫的革命精神,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的伟大斗争。这是史学界众所公认的事实。在两千年前司马迁充分肯定他的功绩说:“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①。然而秦朝政权的复亡,不单是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力量推翻的,其中还有六国复国势力这个历史因素的作用,也不应当忽视。因为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仅存在半年的时间就被秦朝政府军镇压下去了,在此后的两年当中,是六国复国势力对秦王朝的反抗斗争,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