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清末民初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重要时期。1892年,郑观应在《女教》一文中呼吁效仿他国,兴办女学;梁启超曾经在《论女学》一文中写道:"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这几乎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觉者的共识。1898年,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经正女学堂创办。1902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上海爱国女学。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外国教会女学也在中国兴起,女子学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杨建玉 《甘肃教育》2007,(10X):36-37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时为农历壬寅年,故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但并未施行。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相似文献   

3.
一 1902年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颁发全国,1903年修订后称《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4年实行。《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小学堂和中学堂均开设修身和读经二科,其中修身为第一科,并以管理条例的形式对各级学堂的仪节、堂规、舍规予以规范;这是中国用法令形式规定德育课程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中国文字(学)、历史、地理诸科中作出德育方面的要求;1904-1911年间,这些规定一直深刻影响着实际学校德育活动;清末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也大多参照《奏定学堂章程》进行。这个学制中,女子教育毫无地位,课程设置上,按照中学为本,保存国粹的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4.
1901年1月29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被迫宣布推行新政。“新政”后全国各地大量学堂的创办,以及赴日考察学务的官员和《教育世界》对日本各级各类学校及其规章的介绍,使清政府认为有必要从法律制度上规范全国新式教育的推展。于是,1902年1月,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令他拟定各学堂章程,至8月,包括数个学堂章程在内的《钦定学堂章程》拟成,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因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从法律上对实业教育的地位给予了确立。它规定:在大学堂中设农(…  相似文献   

5.
上海作为近代中日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和中心,在女子教育方面也得风气之先,在19世纪未和20世纪初,先后由国人创办了各种类型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1898年创立的中国女学堂,是国人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普通女子学校。中国女学堂初名“桂墅里女学会书塾”,在向清政府申请刻制学堂公章时正式定名“中国女学堂”。  相似文献   

6.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1901年,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为求自保,被迫实行“新政”。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1月13日,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时称“癸卯学制”,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朝覆灭为止。  相似文献   

7.
1902年,清政府公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这是中国第一次由国家正式发布的近代作教学章程。壬寅学制虽经公布。但并未实施。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正式颁布后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教育学制。也正是从此时改变了传统语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混合的局面,是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新式学校教育制度——《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包括《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其中“蒙养院章程”对幼儿教育的地位、目的、内容、方法及幼儿的入院年龄均有详细的规定。这样,幼儿教育便成为清末新学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有组织的幼儿教育也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清政府推出“新政”,实行“改革”。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具体表现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定学制等方面。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但并非独立学科的语文教育,此时成为在全国推行的独立的一门学科。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同时还有《钦定蒙学堂章程》和《钦定小学堂章程》),在“中学堂章程”中,对“课程门目”所包含的各科(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外国文、图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十二科)分学年(四年)列述课程内容,其中“读经”和“词章”属语文课的门目。这个被称为“壬寅学…  相似文献   

10.
经元善是清朝时期上海著名的商人,甲午战争以后,经元善从经济活动转向教育和政治活动,1897年,在上海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国女学堂(亦称经正女学堂),经元善把创办女学作为救国强国之计。经正女学打开了中国女子教育的禁区,开女子教育风气之先,其影响和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是现在全国的中小学(包括师范学校)统一开设的基本课程之一。音乐课是从什么时间起,由当时的中央政府规定为新式学校中所开设的课程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之《音乐·舞蹈》卷“学堂乐歌”条中是这样说的:“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2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开设予以认可。”也就是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认可在新式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当时叫“乐歌”课)的时间是在1902年。同卷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条又说:“1903年清政府对在新学堂中设置乐歌予…  相似文献   

12.
1901年(光绪26年)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新式学堂,但由于当时没有法定的学制,致使兴新学无所依循。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因种种原因,这个学制虽然正式公布,却未付诸实行。1903年清政府又命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相似文献   

13.
一、1904-1952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制定的在全国普遍实施的第一个课程设置方案。“章程”正式规定在中小学均开设地理课程。从此地理课被正式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历史回顾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转换等,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壬寅学制。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逐渐酝酿形成。1901年1月29日,西太后下达“变法上谕”,要求内外大臣及各省督抚提出教育改革方案。1902年8月,由张百熙奏进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大学堂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及《各学堂系统图》得以批准颁布,总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这年为阴历壬寅年,…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小学校开设地理课,是在清朝末年。前期,只在少数教会学校和国人自办的新式学校开设。后期,停科举,废八股,兴学校,学习英国、日本的教育制度。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它是我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制。从此,地理课即正式列入中小学课程,迄今已八十多年。随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学制、教学计划的变化,中小学校地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学科,不管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已经过了百余年,语文学科也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语文教育在一次次的变革中发展、成熟。但是语文教学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少、慢、差、费”的现象似乎仍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7.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统治,开始在新疆推行汉语教育。为了使汉语在新疆全境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新强各地纷纷设立汉语学堂。连位于新疆最南端的和田地区也不例外。清政府为了有效地管理汉语学堂,于是在汉语学堂中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无疑对汉文化的传播及推广大有裨益,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加速了新疆社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民初学校音乐教育所采用的歌曲。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设立"乐歌"一科,当时,有志于从事于音乐教育者,纷纷起而制作新歌,编印教学课本与歌唱曲集。新创作的乐歌,题材非常广泛,歌词通俗易解,唱起来朗朗上口。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匪浅,本文就其起源、推动乐歌摇篮的巨匠,音乐表现等探索其对后世的影响,论述学堂乐歌文化的历史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教会女学开启了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之门,随后国人自办女学也开始了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早期自我探索,而分别于1904年和1907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则标志着中国制度化幼儿师范教育的确立。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迎来了其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呈现出了独立化、科学化、民族化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0.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全面模仿日本学制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了幼儿教育作为学制第一阶段的法律地位.为弥补国内幼教师资的不足,除了选派学生留学日本外,新设立的幼稚园或蒙养院都争先恐后地聘请日本教习,由她们主持幼教机构开办章程与课程设置,并承担具体的保教工作.随着女子受教育禁忌的打破,女子师范学堂及私立幼教师资培训机构也积极聘请日本教习,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幼教师资.因此实事求是地说,虽然大量引入和倚重日本教习产生了"东洋化"等弊端,日本教习对推动中国学前教育的初期发展还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