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分析了“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内涵和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设计了“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并结合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实践,探讨了高职院校“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与人格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同并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新文化观,从“对立统一”的哲学高度分析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问题,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肩负的神圣文化使命,并具体探讨了“做人”-“做现代人”-“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素质建构及其培养问题,这一素质建构框架吸收了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旨趣;但把“现代中国人”改为“中国现代人”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突出了“现代人”与“传统人”的价值冲突,吸收了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的合理内核,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所阐发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四有新人“为指导思想,结合新时代精神进行理论再整合,强调当代中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使新旧接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3.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 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 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 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4.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壁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的意识”和“人的社会化”两个方面,分析了人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基于此提出了“两极无痛”原理,阐明了人的心理问题产生的过程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新感性”是李泽厚对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描述,以区别于动物的“旧感性”。“新感性”的“大厦”,分为“人化”了的“感官”和“人化”了的“情欲”两层。“感官层”无疑是“基座”。李泽厚的“感官的人化说”,是要描述和论证,即使人的生理感觉,也和动物的生理感觉不同。是“劳动”使人的生理感觉也“人化”了。本文对“感官的人化说”中的有违科学和逻辑紊乱,作了揭示。“新感性”大厦的“基座”中问题已如此严重,其整体结构的紊乱和错位,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7.
湛甘泉心学包含了丰富的实学思想,湛甘泉实学思想表现为实心与实事的合一,其实质是“治心”与“治事”合一。“治心”即“崇德”,培养人的崇高品德,使人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治事”即“广业”,成就人的伟大业绩,使人成为有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的人。湛甘泉心学是做人与做事合一的实学。  相似文献   

8.
现行刑法将防卫时间条件规定为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没有考虑防卫人与不法侵害人的力量对比,有可能使防卫权从普惠权变成部分人的特权;没有为考虑时空环境差异留出足够的空间,不利于防卫权的行使;存在视角错位,可能让防卫人进退维谷。学界用“紧迫性”解读“正在进行”,虽然化解了“正在进行”过于僵化的问题,但并未实质改变防卫人难以有效防卫的被动地位。事实表明,防卫时间条件需要重构。“最后机会说”从防卫人的立场出发解读防卫时间条件,延展了防卫时机的空间,兼顾了不法侵害人再度攻击的盖然性,化解了“正在进行”和“紧迫性”不周延的弊端。更重要的是,“最后机会说”注重防卫的有效性,贴近人性,更接地气,顺应时代要求,在保障防卫权充分行使的前提下对防卫进行了合理的限制,应当成为替代“正在进行”和“紧迫性”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拆字戏解     
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真:正“直”是它的立足“点”。便:予“人”方便,“更”是于已方使。便:“奉”承他人的一“手”。迟:落伍,有时仅仅是你比别人晚“走”了一“尺”。超:“召”示你,不停地“走”,你才能超越别人。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围绕着唐僧取经这个中心,突出的是人而不是神,“人-人间-社会”是主题线索,而“人”又是复合式的带有特殊性的人,神、佛、妖、魔都由这个复合式的“人”去发生关系,因而也就都处在了次要地位。作品以妖魔对“人”的向往与追求,赞美了人;以孙悟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赞美了治世追求者。所以,《西游记》是从高视点上突出了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1.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文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人“文”,“文”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构筑学习环境及学习机制的角度出发,创建了学习型组织的测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各部分呈“人”型结构。其中,企业文化是组织学习的环境,指导观念是“组织学习人”’的“大脑”,组织学习机制是“组织学习人”的“身体”,领导者和组织成员是“组织学习人”的“双脚”,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是“组织学习人”的“双手”。这七个部分为组织学习构筑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制,构成了测评学习型组织创建效果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士大夫一直以“德”和“才”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尺,而且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德”高于“才”,位于“才”之前,比“才”重要。但在司马迁看来,“才为先,德次之”,司马迁的这种德才观无疑对以后的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的固化及其固化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讨论“一个人”固化说法的形成过程。“一个人”在明代以后开始固化。当复指短语“指人专名十一个人”作主语时,由于“重新分析”机制的促动,“一个人”从复指短语中分离出来,修饰后边的谓语,意义上也发生了变化,表示“独自”义。  相似文献   

15.
沈林 《语文知识》2010,(2):35-38
趋向动词“来”、“去”反映了从起点到终点的同一位移,“来”以终点为参照点,“去”以起点为参照点。它们的应用规律如下:说话人位于终点时,只能用“来”;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与终点没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有,在对话当时也位于终点之外,只能用“去”;说话人或者听话人与终点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没有,但在对话时听话人正在终点,“来/去”都可用。  相似文献   

16.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和18世纪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了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 人智”型、“原欲 人智 上帝”型三个阶段,其中“原欲”是核心内容。启蒙文学中“人”的母题总体上呈“原欲 人智 上帝”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17.
寻找人的确定性本质一直是哲学努力的方向。马克思确指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只提供了理解人的体系“在其现实性上”探寻人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论。人的本质只能是“获得的”,必须从“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人的本质不能“直观”,只能通过反思的形式去把握。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时代对“人”的理解和要求,江泽民同志的人学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诠释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观”,是理解时代“人”的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9.
新师德规范与旧师德规范相比,虽然内容由原来的八条改为了现在的六条,但内涵却更加丰富了,而且赋予了更多的职业性、发展性和人本性,突出了“爱”、“人”、“学”这三个与教师职业密不可分的特性,深切地抓拄了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本质。整个《规范》可概括为“三爱”、“两人”和“一学”。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好像“人”字由一撇一捺组成一样,“人”字的一撇象征无形的上层建筑,一捺象征有形的物质载体,“○”象征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构成的环境信息,活生生的人和环境信息构成了人的教育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共同组成了素质教育○人结构。在素质教育○结构相标中,道德是灵魂,智能的根本,体质是基础,在素质教育○人结构重点中,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素质教育的两条“腿”。在素质教育○人结构环境中,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影响素质教育的环境信息链条,无时无刻不对○人产生着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