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2年2月20日黑龙江省中东部一次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不稳定小槽和地面冷锋是引发这次罕见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高空急流、风速垂直切变、气压梯度、3h变压、冷暖平流、散度场等要素对大风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综合分析大风形成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大风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减轻大风天气对社会及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EC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2015年10月6日~8日和2016年1月20日~22日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EC细网格资料中的2m温度场预报资料能够较准确预报出48h的降温幅度,从而提高了寒潮预报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市两次寒潮天气都是受贝湖冷涡南下造成的,500hPa和700hPa天气图上都有强的冷中心和强的锋区控制,在850hPa天气图上有很强的斜压性;2016年1月的降雪性寒潮天气明显比2015年10月的大风性寒潮天气强度强大范围广;EC细网格2m高度上的温度能够较准确的预报出48h的降温幅度,使预报员对寒潮天气的起止时间、强度和落区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利用2020年3月份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及MICAPS资料,分析了3月11-12日青海大部地区出现大风沙尘天气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此次大风沙尘天气发生在200 hPa急流维持、500~700 hPa冷平流明显的环流背景下,而地面冷锋过境是此次过程的触发机制;(2)从垂直速度、散度、涡度等物理量分析来看,西宁附近东西方向上构成了东部高空辐合、地面辐散,西部高空辐合的锋面次级环流,增强了锋后下沉运动的发展;(3)此次过程中大气层结在白天趋于不稳定,地面至500 hPa接近干绝热,导致湍流活动强,动量下传强,地面风速大,是青海省比较典型的高空急流动量下传和大气层结不稳定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大风天气过程。分析结果可为未来类似大风沙尘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收集整理2001~2013年洪泽湖区域冷锋型大风天气个例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大风气候特征,明确了大风产生的高空和地面环流形势,分析了关键区内多个因子与大风的定性定量关系,建立了预报指标和预报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急流和强温度梯度带等是造成冷锋型大风天气的高空天气系统。强大的冷高压和与它配合的地面冷锋是大风天气的地面天气系统。关键区内地面上较大的气压梯度、冷锋后较大的三小时正变压、850hpa较强的温度梯度和中低层一致的偏北急流等因子对大风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2年3月17日~18日兴安盟大部地区出现强寒潮天气。本文从高空500hPa、700hPa、850hPa环流系统的演变,分析了强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总结了3条预报指标,为今后北路冷型寒潮天气的预报积累了一定的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6.
2004年6月17~20日林芝出现了入汛后首场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本文从亚欧500hPa环流形式、物理量场、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及单站地面气象要素等几方面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强调指出在充分了解天气形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上述多种产品是做好此次强降水过程预报和服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十三间房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十三间房48年大风资料的分析,找出了当地大风气候特征,并努力寻求天气环流形势和地形对十三间大风的形成机制,总结出大风天气的成因,为预报十三间大风和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青海省海西州8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资料及格尔木、都兰、茫崖3个站探空资料,对2022年3月17日海西地区沙尘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沙尘天气日变化明显且有东强西弱的特点;过程中500 hPa上海西州境内等压线呈西北-东南向,位势梯度较大,同时高空有强劲的急流;茫崖、格尔木和都兰逆温层被破坏后约3 h、4 h、1 h后各站出现沙尘天气;此次过程中冷空气进入海西地区的速度较快且冷空气强度不大,西部各站点日3 h变压较东部而言变化幅度偏小强度偏弱,变化幅度较东部小约1~2 hPa,变化时间较东部长约3 h;过程中500 hPa上有冷温槽,东部温度梯度为1.3℃/100公里,等温线密集且东密西疏和3 h变压梯度东高西低是此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东强西弱的主要原因。分析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大风沙尘天气过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2010年3月7~8日,青海省海南地区受北部强冷空气东移南压的影响,出现了一次大范围强降温、大风天气过程,降温幅度是人春以来最大的一次。本文通过ECMWF数值预报产品及常规资料对这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槽的稳定维持为下游地区提供了冷空气源,是海南地区这次强降温、大风天气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先后影响杭州、湖州、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中,是由地面低压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由于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一般,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局地伴随短时暴雨和小冰雹。从雷达数据分析,强对流天气东移发展过程中可见弓形回波、速度模糊等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强对流天气伴随回波带的移出而结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2018年春季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两次降水、大风沙尘过程,得出:冬季和早春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植被稀疏,春季则易出现沙尘天气;蒙古气旋是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东北及东南象限多以降水为主,西北及西南象限多以沙尘为主;两次过程均伴随大风天气,沙尘暴均发生在西南风转向西北风且风速明显增大时;两次过程均存在混合层;850hPa与900hPa之间的温度差动平流决定雨雪相态的性质,且850hPa温度≤-4℃。  相似文献   

12.
孙东霞 《科技风》2012,(6):205-206
本文分析了2011年10月5日傍晚到夜间,准格尔盆地西北缘出现的一次8级大风天气过程.结果显示:西西伯利亚低涡减弱成槽,槽低外围短波快速东西,表现在地面气压场,有闭合小高压快速东移并加强,是本次大风天气的主要成因.通过分析,提出大风预报思路,给出预报经验指标,并对欧洲数值预报做了对比检验  相似文献   

13.
2008年4月19~22日青海省出现了一次全省性寒潮(降温、降水、大风)天气过程,本文在总结以往寒潮预报指标的基础卜,结合实况场及数值预报场,对这次过程做出了24~48h的准确预报。预报与实况相比较,总体预报比较成功,第一,准确预报了寒潮爆发的时间;第二,准确预报了寒潮降温的幅度及大风沙尘天气;第三,准确预报了降水的性质、强降水的落区。但也有一些失误:一是降水预报范围有偏差;二是降水量级预报偏小;三是最高、最低气温预报与实况相差较大。本文总结的预报思路及预报指标,为以后预报这类天气可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0年3月19日青海省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和我国数值预报产品T639资料,对2010年3月19日在我省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一次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使西伯利亚冷槽强烈发展,为大风、沙尘暴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西伯利亚冷槽分裂短波槽的垂直结构为大风、沙尘暴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地面冷锋后部形成的大风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省大风、沙尘暴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青海省42个站1973~2000年28a的逐日降雪资料,对青海省产生大~暴雪的天气气候特征和全省50个大~暴雪天气过程个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产生青海省大~暴雪天气过程的500hPa环流分型及主要影响系统,并利用T213和欧洲中心的相关数值预报产品对青海省大~暴雪天气的短期预报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型业务的新业态下,地市级预报服务人员在提高数值预报解释应用能力的同时,主要任务是要做好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等预报服务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及科学指挥防灾救灾提供科学依据。强对流天气特别是龙卷、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的预报预警是世界性难题,因此,强对流天气下的气象预报服务工作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强对流天气业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做好强对流天气业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8年3月14日锡林郭勒盟出现了入春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文章从环流形势、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几个方面对这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沙尘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有很明显的变化,午后地面增温最强,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产生大风,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高空横槽与强锋区是激发这次沙尘暴的重要动力机制,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造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8.
针对2020年8月28日~29日青海省东北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模式预报资料等分析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强,暴雨降水落区集中,降水对流性质明显;(2)高低层配置有利于产生大到暴雨天气,500 hPa短波槽、700 hPa低涡、200 hPa高空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低层偏东南气流输送水汽,中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孟加拉湾水汽,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青海省东北部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3)中小尺度地面辐合线持续东移,为降水提供了触发机制;(4)降水大值区位于山谷之中,地形辐合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分析结果对今后预报类似大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长春龙嘉机场从2006-2019年14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总结出主要影响长春机场飞行的春季大风的特征,并以南高北低型,冷锋型,地面低压发展型这三种典型的大风天气为例,分析大风出现时的天气形势产生机制等,为春季大风的预报提供预报思路,从而更好地保障飞行安全和航班正点。  相似文献   

20.
2017年2月20日至21日咸阳机场经历了一次大风及降雪天气过程,利用机场的观测记录,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实况场及天气图等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的相关气象要素和天气演变过程进行严密的监视分析。通过分析旨在发现冷空气回流降雪成因和动力、水汽、锋面等触发条件等因素,为咸阳机场提供当地降雪特点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