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是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学术回应,有着强大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学理渊源,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态危机与中国芙学学术焦虑的应对;其思想切入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人、自然与社会应遵循的生态规律,三者的有机结合升华为一种超越现象界的、不在场的“存在”层面,从而营造芙好的精神家园,获得高层次的情感慰藉和精神升华。生态存在论荧学是在生态存在观哲学基础上产生的新型美学思想;它的视角是把审美当作人最根本的生存方式。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芙学的提出丰富了当代美学,由此而派生出相应的文学生态批评方法;为中外美学思想的交流搭建了一座平等对话的平台,打通了中西美学的交流通道。  相似文献   

2.
余谋昌:我们好久没有联系了,但我常常想念你,关注你的学术成果,好在你按期寄来《精神生态》,对你的现状多少有些了解。祝贺你总是快步前进,成果累累!很抱歉,我因有事未能参加青岛召开的“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但会后,曾繁仁教授一定要我为会议论文集提交文章,说实在话,在这个领域我是外行,希望能够就此与你交换一下意见。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在中国的迅速兴起,不仅是应对中国现实生态环境恶化的需要,更是反思中国美学研究的需要。生态美学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有:中国传统美学生态智慧的再发现、美学理论的生活化以及对自然美研究的重新反思。  相似文献   

4.
美育的过程,不仅是实践的过程,更是孵化创新能力、化育心灵、立德树人的过程.大学美育关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转化程度、完整人格的习养塑造和大学人文精神的升华.由于对美育实践与美学理论关系认识不足,理工科高校美育成果止于特长技能、美育资源难以整合、美育目标无法落地.理工科高校要建构符合自身特点的美育体系,需将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的"虚""实"加以融合.其具体展开表现为:美育主体的双向互动、课程体系的学科融合、美育路径的"多而能一".这种"虚""实"融合,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有利于推动教与学的双向创新,实现新时代的美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曾繁仁先生《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修订版)一书,已与读者见面了。该书共收入作者自2001年至2009年间写作的有关生态美学研究的文章39篇,其中,绝大部分为新增文章,共24篇。可以说,此书在2003年版的基础上,将对生态存在论美学研究的提倡、思考、探索与建构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深层生态学是一种生态哲学 ,是当代西方的一种后现代生态世界观。对深层生态学理论的研究 ,不仅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支持 ,更重要的是 ,它将从根本上促使现代研究型大学个体审美发展模式从传统刚性模式向生态柔性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课堂是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渠道,更是充满美学气息、人文精神的园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要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境界和美学修养。乡土美育资源是经过漫长的沉淀和发展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校所在的鼓浪屿社区是历史国际社区,积淀了丰富又独特的美育资源。构建开放的、适合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能拓宽又具有创新内容的鼓浪屿社区美育资源,能为《文化生活》教学增添情趣,使课堂有  相似文献   

8.
1、由曾繁仁、马龙潜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部分结题成果: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教育》(曾繁仁著)、《中外美育思想家评传》(中国卷,外国卷,曾繁仁主编)、《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曾繁仁主编),《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聂振斌著)、《儒家乐教论》(祁海文著)、《礼乐教化: 先秦美育思想研究》(祁海文著)、《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王伟著)、《现代美育导轮》(曾繁仁著,即出),《走向知识时代的审美教育》(马龙潜、杨杰著,即出)、《审美艺术教育论》(王小舒、凌晨光著,即出)。  相似文献   

9.
从美学领域而言,美育的教育实践指向是其特殊研究意义所在。当前存在美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疏离状况,应将美育研究的学术成果与学校教育目标相结合,达成“以美育人”的理想。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已有自觉实施美育的案例,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魁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它的提出有美学学科、社会运动、理性认知等多方面的背景.生态美育的目的是培养“生态审美人”,其具体目标包括观念、情感、态度、境界、责任、价值、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其实施领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学校的生态美育形式主要有独立设课、渗透结合、户外课程教学、生态主题活动等;家庭生态美育的途径主要是提倡绿色生活和消费;社会生态美育可以采用媒介宣传、艺术熏陶、实践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志愿行动等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国家进入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进程中,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所以,生态美学理论也就在20世纪中后期应运而生。自1994年以来,生态美学一直成为国内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曾繁仁认为:"所谓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沦形态。"笔者认为生  相似文献   

13.
<正>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第一个把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人,是美感教育的首倡者”①。“美育”一词还是蔡元培首次于1912年从德文AsthetischeErziehung译出。蔡元培在德国期间曾对西方美学、尤其是康德的著作作过深入的研究,同时他还系统考察了西欧各国的传统艺术,写了一系列美学、美育论文,把西方美学思想介绍到中国来。他的美学美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是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天道思想在今天仍能以其精深的理论内涵给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以无穷的启示。本文摘其两个方面 ,即“对现成识度的拒斥”和“以人间体验为理解之本”来阐述它对倡导和确立生态美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示 :生态美学观主张以原发性的构成视野来对待自然万物 ,视人在寻常百态生活中的真切体验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和意义 ,在本质上有别于西方理性二元分裂论美学。生态美学的确立将从深层心理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来,美育理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学术进展受到美学研究的强有力推动。从中国美育学三期的划分入手,可见近30年来的美育理论在“审美价值主体性”确立以及“存在论美学观”勃兴的影响下,尤其是李泽厚先生对“时间性”观念的引入,使得新时期美育理论演进日益走向历史与现实的深处,并实现了在中国美育学第三期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教育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当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是由教育学和美学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新世纪的教育美学应突破表层的美育及“工具水平”的研究层次,实施深层的,形上与形下完善结合的理论建构。它以教育的审美规律为其研究对象,所关注的不仅是教育效率的提高,而且是教育美学精神的深层发掘,整个教育系统的审判改造,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和人生境界的根本达成。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间说聊斋》是代表鲁枢元生态批评实践的两部著作,它们共同展现了自然生态、人类精神生态和文学艺术生态的完美统一。在这两部著作中,鲁枢元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然浪漫主义”情怀与西方现代生态理论互相阐释,将个人独特的学术追求、诗性体验与当代的生态文明诉求融为一体,不仅形成一种独具个性的绿色学术话语,而且彰显了中国学者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关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关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关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关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关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183;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关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关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关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9.
许地山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生态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世界的返魅、反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自我三个方面.其创作显现的生态美学特征植根于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尤其是基督教与佛教.基督教与佛教构成了其创作的神学基础,并给予其创作深层的理论底蕴和书写动力.  相似文献   

20.
国内生态美学研究者纷纷从中国古典文论中挖掘丰富的生态现,力图为生态美学寻找理论基点与历史渊源.但是,中国古典文论有其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国古典文论的盲目摄入对生态美学学科建构产生了不利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使生态美学神秘化了:非科学的方法论还难以担当起建构生态美学方法论的大任;对自身超越性的遮蔽是生态美学盲目吸收借鉴中国古典文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