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术期刊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陶范 《编辑学报》2009,21(4):292-294
互动是传播的重要特征,学术期刊因其学术性、读者和作者的同源性等特征,其传播效益的实现更有赖于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但我们对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关系没有展开深入的研究。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是在一定的学术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心理相互作用或行为相互影响。从表现形式看,它包括读者的阅读对话、读者的信息反馈、学术文献的引用、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及学术批评和争鸣。  相似文献   

2.
基于读者与作者互动的办刊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陶范 《编辑学报》2010,22(4):286-287
基于编辑本位观和作者本位观的办刊策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们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读者以及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基于读者本位观的办刊策略,需要编辑树立读者本位观、确立读者与作者双向交流的办刊宗旨,采取诸多技术措施;办好互动栏目、做好导读工作、促进成果转化、尝试公开同行评议、开展网上互动、组建实践社群.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开设互动栏目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昌辉 《编辑学报》2009,21(2):119-120
科技期刊开设互动栏目是为了充分发挥其传播功能和服务功能,形成作者、读者和编者三者之间的互动,互相促进,互相推动:作者通过互动确立自己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读者通过互动找到自己所需的技术知识,编者通过互动提高期刊质量和明确办刊方向。  相似文献   

4.
孙艺倩  李伟  金东 《编辑学报》2015,27(4):363-364
医学期刊编辑、读者、作者是学术交流舞台的主体,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编辑作为联系读者和作者的纽带,应坚持“为读者办刊”的理念,在深入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保证期刊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同时要不断强化对作者的培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并帮助作者产出优秀的成果,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学术论文评价体系中仅有专家评价以及使用计量学指标进行评价、缺少读者意见的现状,提出在现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读者评价的互动评价机制。学术论文的互动评价可以明确读者的主体地位,增强作者的存在感,改变学术信息单向传播的现状,打破论文评价中少数人的垄断地位,体现出对信息传播规律的尊重。数字出版建立在高度互动的互联网媒体平台上,使互动评价的实施变得简单、容易。在现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具有读者反馈功能的互动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学术交流,丰富并完善现有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环境下,用户的数字阅读行为日益普遍,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也因此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沉浸式体验理论和沉浸式传播理论为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在数字阅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沉浸式互动体验传播可以提升读者的阅读审美体验,增大读者对数字阅读产品的接受程度,强化作品的教育引导功能.然而,沉浸式传播技术的更新、传播形态与作品内容的契合、对读者阅读心理的满足才能保障数字阅读产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迎霞 《编辑之友》2015,(8):97-101
报刊是晚清小说传播的重要媒介.晚清报纸在刊载小说时,遵循市场运行机制,以读者为中心.作为传播者的报馆设立小说专栏,选择类型丰富的作品,并与作者采取竞猜、悬赏、征集小说等方式吸引读者参与.作为受众的读者积极响应报馆和作者的各项活动,并发表对小说及小说刊载行为的看法.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模式使报馆、作者的传播与读者接受形成良性循环,造就了晚清报载小说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8.
梁苗  张彩琴 《东南传播》2014,(1):131-133
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教育学科,归根到底属于传播范畴,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传播作为双向互动活动,在课堂上体现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有效师生互动对促进教学相长,实现中学思政课的特殊教学目标,强化其德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中学思政课师生互动中存在着互动机会不平等,互动内容偏颇,互动形式单一,以及互动深度不够等问题.要想促进有效师生互动,需要借助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提出相应策略,从而提高思政课的传播效果,深化其内向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是富有动感的一项运动。单向制动的新闻,显然是缺乏生命力的,只有双向互动的新闻才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增强报纸新闻的互动性,是新闻概念题中应有之义。所谓新闻互动,顾名思义应该是编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相互满足与促进。纵观中外新闻学,对新闻定义时,莫不将编者、读者作为传播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予以确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期刊传播系统结构分析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若溪 《编辑学报》2002,14(3):157-159
科技期刊传播系统中作者、读者、期刊以及所传播的知识呈分层状态,即学术层、技术层与科普层,但各层级之间存在横向和纵向联系,构成层级与网络结构综合体.这种结构的实质是知识的交流.分析国家创新系统中科技与生产领域的联合和交叉形成了知识多向流动的布局形态,提出科技期刊的传播重在促进知识的转化、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配发编者按语加强医学期刊的评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宇  张宁  王钢 《编辑学报》2009,21(5):403-404
通过对<中华创伤骨科杂志>配发的编者按进行分析,总结期刊配发编者按的意义,强调作为编者应适当加强对期刊论文的干预,发挥期刊的评论功能.同时对编辑应具备的条件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2.
缪宏建  王晓蕴 《编辑学报》2014,26(5):415-417
科技期刊编辑在办刊过程中需要与作者、读者、审者等进行有效沟通,也离不开编辑之间的协同作业。通过分析一稿多投原因及稿件处理过程认为:与作者换位思考,编辑应快速处理来稿、尽早发表论文;与读者换位思考,应明确读者需求,强化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与审稿专家换位思考,编辑应该把好初审关,选好、选准审稿专家,对审稿专家信息保密,及时沟通交流;与编者换位思考,应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努力工作。并且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在与作者、读者、审者、编者的交往中要善于运用换位思考,构建和谐统一的交流氛围。  相似文献   

13.
戴勇 《编辑学报》1991,3(1):14-16
作者结合实例分析了科技期刊读者阅读时的四种心理定势:①读者与作者同步,保持一致,读后有充实感;②读者与作者倾向同步,基本一致,但又互相补充;③读者与作者互逆,读者虽然不同意文章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客观发展规律,但能接受;④读者与作者完全相悖,持相反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专业学术期刊的特点主要有学科性和专业性强,相对固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读者、作者、审稿者之间的相互转换等。在编辑工作中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努力做好以下工作: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主动培养潜在的作者队伍和审稿专家队伍,学习优秀专业期刊的办刊经验,定位明确,挖掘特色。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期刊要发展必须以读者为中心,有明确的定位,要突出期刊特色,有自己的读者群,同时还要竭诚为作者、读者服务,使编者、读者、作者融为一体,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16.
包丽芹  张兰  张帆 《编辑学报》2016,28(1):82-83
以《护理学报》为例,介绍其对读者和作者采取多方式开展继续教育以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实践和体会.以刊授为基础对读者和作者进行继续教育、以举办学习班和学术会议的形式举办继续教育项目、派资深编辑外出进行论文写作指导与现场点评,在提高读者和作者专业理论水平及科研素养的基础上,提高了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更好地发挥了科技期刊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技期刊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外医学期刊栏目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丰 《编辑学报》2009,21(3):224-226
对国内外优秀医学期刊栏目的设置进行比较,认为医学期刊均有按专业学科设置栏目的趋势.国内医学期刊内容单一,专业性强;国外期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好:因此,国内医学期刊应注重构建互动性的栏目,增设研究快报栏目,减少首报论文外流,提高中国医学期刊的质量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期刊网页渴望个性与互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军平  王强 《编辑学报》2005,17(6):431-433
对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为各入编期刊提供的网页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在新浪等门户网站上用"学报"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并点击检索结果,以了解我国期刊网页的现状.指出我国期刊网页存在缺乏个性、与作者和读者互动不够2大问题,认为编辑对期刊品牌效应认识不够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几个成功网站的分析,认为合作办网,逐步建成专业期刊和行业信息互相依托、大学学报与大学科研信息互相依托的综合网站是建设特色期刊网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