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弦管(又称南曲、南音等)的记谱体系为:指谱,其特点为字谱、琵琶谱、骨谱。其上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代。《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的不少符号应具有相应的音乐记录音乐。明清时期弦管记谱体系有着重要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陶慕宁校注本《金瓶梅词话》,参考吸纳了多年来《金瓶梅》点校及语词研究成果,其较前有校本可谓"后出转精",然由于大家熟知的原因,该校注本还存在一些失校、误校、误点、误注现象。现就该书第41回至第60回校注方面存在的粗疏处进行考辨,以纠正其误校和失校文字。  相似文献   

3.
陶慕宁校注本《金瓶梅词话》,参考吸纳了多年来《金瓶梅》点校及语词研究成果,其较前有校本可谓“后出转精”,然由于大家熟知的原因,该校注本还存在一些失校、误校、误点、误注现象。现就该书第41回至第60回校注方面存在的粗疏处进行考辨,以纠正其误校和失校文字。  相似文献   

4.
陶慕宁校注本《金瓶梅词话》,是在参考多年来《金瓶梅》点校及语词研究成果基础上而进行的新校注本,较之以往校本可谓"后出较精",然由于大家熟知的原因,该校注本还存在一些失校、误校、误点、误注现象。现就该书第61回至第69回校注方面存在的粗疏处进行考辨,以纠正其误校和失校文字。  相似文献   

5.
王跞 《新教师》2020,(3):27-28
近年,厦门的小学在推广闽南文化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厦门的小学在传承与发展闽南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为了了解学生和家长对闽南文化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和态度,笔者针对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编制了《闽南文化调查问卷(学生版)》和《闽南文化调查问卷(家长版)》,分别从其对于闽南方言掌握情况、闽南戏曲了解程度、闽南文化学习兴趣三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6.
钱曾《牧斋有学集诗注》对钱谦益《有学集》的用典作出了详密而准确的注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历史上较为著名的诗歌注本。但也存在误注、缺注和失注的问题,误注有穿凿附会、误引书证、误解诗意、误解典故、不知有典等五种情形。缺注虽有注释,但并不完整;失注是该注而未注。三种情况在古代诗歌注释的实践中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古小说钩沉》中的《汉武故事》是鲁迅从唐宋类书及古书注文中辑录整理而成。因其未经最后整理,尚存注文漏注及误注、辑文失校、异文漏注、断句标点失当、佚文漏辑等问题。今借助有关文献时其加以校补,以便修订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继续对陶慕宁校注本《金瓶梅词话》校勘方面存在的粗疏处进行考辨,纠正其误校和失校文字。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文选》李善注征引扬雄《方言》的用字材料与《方言校笺》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认为李善注引文的特点主要在于用字方面:所引文字与被释《文选》原文或《方言校笺》用字之间往往是假借、同源或异体关系;引文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0.
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方南生先生校点本《酉阳杂俎》可以说是目前最好的《酉阳杂俎》本子。但是此本在点校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诸如失校、误校、标点错误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择其部分摘录成文,以请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1.
谈明刊闽南方言戏文的校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最近正式出版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一、二卷中所收人的明刊古戏文,对方言古戏文的校注原则与方法加以探讨,并举例说明了"存真、辨形、循音、觅证"等四种方法在校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代王骥德论及戏曲音乐时,曾提出“美听”之说。元明戏曲语言之所以能形成“美听”的审美效果,关键在于根据音乐来确定文词,使文词的韵律符合音乐的旋律,使曲词具有韵律和节奏美,使宾白也具有同曲词一样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13.
论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系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而这一历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显示出地域性的特点。赣南闽西边区是唐末五代接受北来客家先民的第一站 ;客家民系于北宋时期酝酿、发育成长于赣闽边区 ,而于南宋时期成熟于更为广袤的赣闽粤三角区。随着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 ,赣南又成为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地。因此 ,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中 ,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亳州花戏楼作为清代戏曲艺术表演场所,建筑带有明清时代风格和徽派建筑特色,其形制、结构和历史变迁,反映着大清盛世亳州地方戏曲艺术演进的轨迹,印证着宋代以降以民间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俗乐形成、发展和繁荣,具有特殊的音乐历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江南与福建广东的经济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江南与广东福建两大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强的互补性.江南需要广东或福建的木材、纸张、染料、烟叶、食糖、花果、铁货、洋货、南货等商品,广东或福建需要江南的棉花、棉布、生丝、丝绸等大宗工业原料和产品.通过经由浙东或江西或安徽的三条内地商道和沿海的一条商道,江南与广东福建之间保持着极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而且华南与华北之间的商品流通,通常经由江南转输,从广州出口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的丝绸、棉布等大宗商品,也主要来自江南地区.而沟通两大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主体,来自广东福建各地的地域商帮有着压倒其它地域商帮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大批福建闽南人迁居台湾,他们在开发台湾以至定居的过程中,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依靠宗族、乡亲的关系,团结互助,一致对外,表现出强烈的宗亲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宗亲文化,对开发台湾的聚落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也有排斥外族、外地人的消极因素。总体看来,闽台宗亲文化在清代台湾开发前期积极作用明显,而在后期由于宗族势力的强化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通过移民传承的闽台宗亲文化,是闽台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闽台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7.
"尺八" 小考     
始名于唐代的吹管乐器尺八(后称南音洞箫)沿袭到南宋,并传到日本,至今仍“隐居”在南音中,流行于福建闽南以及台湾省等地。它在南音及闽南语系的芗剧、梨园戏、高甲戏、台湾歌仔戏中是非常重要的乐器之一。  相似文献   

18.
潮调作为地方戏曲声腔,在明代就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剧目、唱腔体系,拥有《荔枝记》、《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等剧本。该文对这些剧本的潮调性质进行了考析。明清以来,潮调流传于粤东、福建、台湾的潮剧、梨园戏、白字戏、竹马戏等剧种,它们都继承了明代潮调的剧目、剧本。  相似文献   

19.
明代清曲的创作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脱离戏曲体制的清曲称之为散曲,是不切之说。明代清曲在总体上成就不能与元代相比,但它上承元代而在局部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业绩。它以音乐为依据分为南、北二流,但作家往往笔兼南北,并不以地域为界分南音北曲。明代前期清曲在音乐上沿袭北曲,内容上却具有时代特色。嘉、隆年问昆腔兴起,南曲风头日健,成为散曲的主流。这时期作家重视音律,兴集曲、犯调,在形式上提高了清曲的创调能力;边塞题材进入清曲,为清曲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