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它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前面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或形容词,但它不能带宾语,不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而动词是表示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大多能带宾语,常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如果一个短语或句子中的名词并不具备以上所说的名词那些特点,反倒具备了动词的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1.名词后带宾语,该名词一般活用作动词:  相似文献   

2.
一、从主谓句说起主谓句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强调 :A 主语是陈述的对象 ,就文言文而言 ,常用名词、代词充当。B 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 ,回答主语“怎么样” ,就文言文而言 ,常用动词、形容词来充当。C 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 ,就文言文而言 ,常用名词、代词来充当。D 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的 ,就文言文而言 ,常用介词短语、副词来充当。二、确定主语及其相应实词的含义主语的位置常位于一句话的开头 ,且大都由名词、代词充当 ,确定主语一般来说比较容易 ,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A 人名的简称 ,字的简称。有些古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徐慧 《学语文》2014,(1):61-62
一、引言国内学者对动词名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动词名化是动词“名物化”还是动词“名词化”。“名物化”的说法最早是由《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1956年提出的,它把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看做“名物化”。史振晔根据“词义”来定词性,赞同动词名词化,只承认带有名词、代词定语的动词和词组是名物化。  相似文献   

4.
代词是中学英语重要语法内容之一,也是高考重要考点,其热点考查内容如下:一、考查对人称代词的判断考点说明:人称代词主格常作主语,人称代词宾格常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作主语的人称代词若用于无谓语动词的句子应用宾格形式代替主格形式。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主要作定语,名词性物主代词相当于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具有名词功能,可作主语、宾语和表语。反身代词可作动词宾语、介词宾语,也可放在联系动词后面作表语,还可作主语或宾语的同位语来加强语气,意为自己、亲自。作主语同位语时,反身代词人称与主语一致,可放在句子末尾也可放在主语后面;作宾语同位语时,反身代词人称与宾语一致且放在宾语之后。  相似文献   

5.
动词不定式是动词的一种非谓语形式。一般由“to+动词原形”构成,有时也可省略to。它具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的特征。可以在句中充当主语、表语、宾语、定语、宾语补足语、状语等。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却不能带宾语,不能用副词修饰、限制,也不能充当状语、补语等。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能带宾语,能受副词的修饰、限制,也能充当状语或直接用在动词后边作补语等等。这种文言名词活用的语言现象是文言实词活用中较复杂的一种。文言名词的活用,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谈谈文言名词活用的辨认。一、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辨认(一)句中没有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而是名词处在谓语位置上,即连用的名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这个处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例如:  相似文献   

7.
英语的形容词是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名词(或代词)的属性及特征的一类词,它在句中主要充当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主语补足语和状语。但是以前缀a-开首的形容词的基本特征是表示人和物的状态,因此在句中用作表语、宾语补足语、主语补足语、介词宾语补足语、后置定语、状语及双谓语。  相似文献   

8.
正一、分析句子成分,确定非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包括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它们在句子中充当某个句子成分。分词可充当状语、定语、表语和补足语,不定式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足语和表语,动名词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和表语。因此,我们在做有关非谓语动词的试题时,可以通过分析句子成分来确定空白处应填非谓语动词的哪种形式。例1 One morning,I was waiting at the bus stop,  相似文献   

9.
孙莉 《高中生》2012,(11):30-31
动词不定式是非谓语动词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一般由“to+动词原形”构成。在句子中.动词不定式可以充当除了谓语之外的任何成分,如主语、宾语、表语、状语、定语和宾语补足语。动词不定式在句中起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作用,同时也保留着动词的一些特征,可以带宾语或状语。一、作主语(相当于名词)  相似文献   

10.
动词不定式由"to 动词原形"构成,具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征,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宾补、定语、状语及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国内学者对动词名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动词名化是动词"名物化"还是动词"名词化"。"名物化"的说法最早是由《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1956年提出的,它把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看做"名物化"。史振晔根据"词义"来定词性,赞同动词名词化,只承认带有名词、代词定语的动词和词组是名物化。(《试论汉语动词、形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句子成分在句中起着不同的语法作用。英语中的句子成分有九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主语(Subject)表明句子描述的是“谁”或“什么”,是谓语的陈述对象。主语通常由名词、代词、名词化的形容词、动词不定式(短语)、动名词(短语)、名词性从句等充当。如:The milk smells s  相似文献   

13.
划分句子成分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动词后面,宾语前面有时出现数量词。如:(1)我读了三本书。(2)我读了三遍书。 那么,这些数量词究竟是修饰前面的动词,充当补语,还是修饰后面的宾语,充当其定语呢?习惯的辨别方法是,看所出现的数量词是表物量的,还是表动量的,如果是表物量的,就认定它修饰后面的宾语,充当其定语。例(1)我读了三本书。句中“三本”,表物量,因此“三本”就充当后面“书”的定语。如果是表动量的,那就认定它修饰前面的动词,充当其补  相似文献   

14.
读了《提要》,深感它简明实用,确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删改了《暂拟》中过于繁细或不当的地方。如:取消名词和动词的附类的说法,把方位词直接归入名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直接归入动词;把实词与实词组成的“词组”和实词与虚词组成的“结构”(如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合称为“短语”(如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等);取消合成谓语的术语,把判断词“是”后面的名词短语作为“是”的宾语:取消复杂谓语这个术语,把有复杂谓语的句子直接称为连动句或兼语句;取消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说法,承认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取消结构助词“的”“地”的区分,不论定语、状语,都用“的”;原双部句和单部句  相似文献   

15.
形容词一般在句中充当定语或表语,对名词(或代词)进行描写和修饰。但是,某些形容词(含分词形容词)有时还具有名词的句法功能,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用于表示一类人或事物。它们在含义和语法上有单数和复数之分。现归纳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古今汉语有其一脉相承之处。从语法角度看,古今汉语有很大的一致性,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中心语、宾语、定语,动诃经常作述语中心语,形容词经常作定语、述语中心语和状语。如下例: 赵太后 新用事。(《战国策·赵策》) 主语 谓语 述语 宾语 状语 中心语 名词“赵太后”作句子的主语,形容词“新”作句子的状语,动词“用”作句子的述语中心语,名词“事”作句子的宾语。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战国策·赵策》) 名词“左师”作句子的定语,名词“触詟”作句子的主语中心语,能愿动词“愿”作句子的状语,动词“见”作句子的述语中心语,名词“太后”作句子的宾语。 但是,古今汉语语法更有其不同之处,这也正是我们阅读古书的人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现代汉语里诸如:“他比阿Q更阿Q。”句子里的后一  相似文献   

17.
介词短语由“介词+介词宾语”构成,它具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有时还具有名词的性质。在句子中可作定语、表语、状语、宾语补定语、主语补定语、介词宾语,用途很广。现就介词及介词短语副词、形容词、连词的关系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介词与副词的关系 1、英语中,绝大多数介词都可以用作副词。区别是:用作副词时,不带宾语,独立作句子成分;用作介词时,要跟宾语,构成介词短语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8.
Ⅰ.动词不定式的逻辑主语动词不定式在句子中有名词、形容词、副词特点。它可以做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它也有动词特点。它所表示的动作,在意义上有动作的执行者,称为逻辑主语。动作的承受者称为逻辑宾语。动词不定式的逻辑主语,逻辑宾语由句子中那个成份承担,决定动词不定式的语态形式。主动语态的不定式,它的逻辑主语常常由名词,代词,或者由介词  相似文献   

19.
[知识梳理]一、形容词的概念与用法形容词(adjective)用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它可在句中充当定语,修饰名词、代词;可以作表语或宾(主)语的补足语,表示主语或宾语的状态、特征;有时也可以作状语。  相似文献   

20.
“是”在《论语》中,共出现60次,其中用作指示代词52次,用作形容词2次,作为词素与“故”、“以”、“用”结合而成复合连词,是以、是故、是用了6次,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一、指示代词的“是” “是”作为近指代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充当主语和宾语时,有指示兼称代作用,充当定语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